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阿姨,您看这个案例,骗子就是假装客服说您买的衣服有质量问题,要给您退款,其实是想骗您的银行卡信息呢!”在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的集市上,民警正拿着反诈宣传册,用当地方言给围拢来的村民们讲解。这样的场景,在普定并不少见。
普定县公安局深知,反诈工作关键在“防”,而“防”的核心是让群众真正听懂、记牢、会用。为此,他们跳出“念文件、发传单”的传统模式,用百姓听得懂的话、喜欢看的形式、接地气的渠道,让反诈知识真正“走”进百姓心坎。
用“土话”讲透“骗术”,让群众听得进
“很多诈骗话术听起来‘高大上’,但用咱们普定话一翻译,群众立马就明白了。”普定县公安局反诈中心的民警说道。针对农村老年群体、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民警把“杀猪盘”“刷单返利”“冒充公检法”等专业术语,转化成“骗子先跟你处对象,熟了就骗你投钱”“网上点一下就能赚钱?那是让你先甜后苦”等通俗易懂的方言土语。
在田间地头,民警们趁着村民休息的间隙,搬个小板凳坐下,就着地头的农活聊反诈:“张大哥,您儿子在外打工,要是接到电话说他在外地出事了要打钱,可别慌着转,先打个视频电话确认一下,这就是防骗的好办法。”用身边人、身边事做例子,用家常话讲透骗术套路,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插问几句,原本“枯燥”的反诈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靠“巧劲”搭起“舞台”,让群众愿意看
“没想到反诈宣传还能这么有意思!”在定南街道,一场反诈主题的小品视频刚播放结束,现场的群众就忍不住讨论起来。小品里,演员们扮演的“骗子”和“受害者”惟妙惟肖,把“冒充客服退款”的骗局演得活灵活现,观看群众时而紧张、时而哄笑,在笑声中就把骗术的漏洞记在了心里。
此外,他们还在超市、银行、村委会的电子屏上播放反诈短视频,内容多“情景短剧”,时长不过两三分钟,节奏快、笑点多,群众排队、办事时随手一看,就能记住几个防骗要点。
建“机制”织密“网络”,让群众用得上
“王阿姨,上次跟您说的‘国家反诈中心APP’,您装上了吗?遇到可疑电话,它能自动提醒呢!”民警每月都会上门走访独居老人,手把手教他们使用反诈工具。普定县公安局深知,反诈不能“一阵风”,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让群众在需要时能找到方法、用得上知识。
他们还组建了“反诈宣讲队”,由社区民警、辅警组成,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定制化”宣传:在校园,给学生讲“网络游戏充值诈骗”“虚假兼职陷阱”;在社区,给老年人讲“养老诈骗”“虚假投资”。每次宣讲后,都留下民警的联系方式,方便群众遇到疑问随时咨询。
同时,还联合银行、通信运营商建立“联动劝阻”机制:当银行柜员发现老人大额转账可疑时,会及时联系社区民警上门核实;当运营商监测到疑似诈骗电话时,会同步向用户发送反诈提醒。从“被动宣传”到“主动拦截”,从“知识普及”到“实战应用”,普定县公安局让反诈知识真正成为群众手中的“护身符”。
如今在普定县,无论是街头巷尾的闲聊,还是村民群里的消息,“反诈”都成了高频词。群众从“听过就算”到“主动打听”,从“怕麻烦”到“积极学”,背后是普定县公安局用真心、下巧劲,把反诈知识变成了群众能理解、愿接受、用得上的“身边事”。

民警向群众宣传反诈知识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