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苗小钰 凃金 杨蒙
8月,贵州纳雍山区暑气正浓,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人民法院执行局财产保全组的法官驱车两个多小时,走进深山坳里的一家农业公司养猪场。他们此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查封”,而是为450头已长成三百斤以上的生猪办理一场特殊的“活封”手续——不停止经营、不切断生机,而是在司法监督下,实现财产保全与生产经营的平衡。
据悉,这家农业公司因短期资金周转困难,未能按时支付饲料款项,被供应商诉至法院。原告方申请财产保全,明确请求法院查封其价值170万元的生态猪。接手案件后,承办法官并未立即采取强制措施,而是主动走进企业实地调查。他们发现猪舍环境整洁、饲料储备充足、生产仍在有序进行,企业负责人也正积极筹措资金、拓展销售渠道以展开自救。
“如果简单采取‘死封’,生猪无人喂养不出三天就会掉秤,一周就可能生病,最终导致查封财产严重贬值”,承办法官解释道。于是,法院没有选择“一锁了之”,而是提出了“活封”方案:生猪仍由企业继续饲养和销售,但所有销售收入必须进入法院指定账户接受监管。
在现场,法官向双方耐心解释:“这不是一般的查封,更像是一种‘司法托管’。”经沟通,原告接受这一方案。当天,法官组织双方共同清点生猪、进行评估,并正式启动“活封活扣”程序。法官幽默地比喻道:“这相当于给猪办了‘取保候审’。”一句调侃,缓和了现场气氛,而这一举措的背后,是严谨规范的法律程序支撑与持续有效的监管机制保障。
如今,这家养猪场依然正常运行,生猪嗷嗷待哺,企业保有经营空间。法院的一纸裁定,没有成为“催命符”,反而成了企业继续生存的“承诺书”,既保障债权人权益不受损,也为企业赢得喘息之机。
今年以来,钟山法院秉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理念,在案件执行中审慎运用强制措施,积极推行“活封活扣”“信用修复”“执行和解”等柔性司法手段。截至2025年,钟山法院已对21家企业、26起涉企案件适用“活封活扣”,保全标的额达4519.59万元,有效助力企业稳定就业、延续生产,在司法实践中体现出力度与温度的统一。
司法不是冰冷的铁栏,而是有温度的守护。此次“活封生猪”的执行实践,清晰传递出新时代法院工作的价值取向:并非简单“查封扣拍”,而是在实现公平正义的同时,努力为企业点亮一盏灯,守护一份希望。
现场调查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