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庞晋
在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瓮水街道中心社区,总能看到一个身影穿梭于街角巷尾、楼宇小道,宣讲政策、调解纠纷、帮扶孤老、排查隐患……将安全感稳稳地送到居民身边。她就是中心社区党组织书记李丽,而这一幕幕场景,是她十年如一日的社区工作的真实写照。
从“门外汉”到“主心骨”
2015年,39岁的李丽来到社区。家人都在劝阻她:“这个年纪去社区,能有什么发展?”李丽只是笑笑:“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给大伙儿做点事,去找寻人生的价值。”
对于社区工作,那时的李丽是个不折不扣的“新兵”。办公数字化是横亘在她面前的第一道坎,连打字都不会的她,白天向同事请教,晚上跟女儿学习,一个键一个键地敲,常常练到深夜。政策不熟,她就参加各类培训夯实理论基础,把各项惠民政策、社区治理知识打印出来,仔细钻研,不懂就问,笔记记得密密麻麻。为了摸清人情民意,她常在傍晚时分,端上小板凳,坐在楼栋口、广场等居民扎堆聊天的地方,从家长里短、抱怨吐槽中捕捉信息,接着敲开一扇扇家门,一点点了解大家的急难愁盼……
起初,一些居民对这个“半路出家”的大姐能否干好充满疑虑,“都步入中年了,能全身心地为我们服务吗?”李丽用行动回应:谁家下水道堵了,她第一时间联系疏通;邻里闹矛盾,她一遍遍上门调解,磨破嘴皮子也要化解心结;暴雨夜危房户需要转移,她冲在最前面……
正是这份坚持与脚踏实地的付出,让她在磕磕绊绊中快速成长,办公能力从生涩到熟练,与群众相处得越来越融洽,社区事务处理也愈发得心应手。2023年12月,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李丽成为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
“三无小区”变形记
刚上任,辖区盆水井廉租房小区的治理难题就摆在了李丽面前。这个典型的无人管、无收入、无物业的“三无”小区,环境脏乱、矛盾丛生,居民怨声载道。
面对这块“硬骨头”,李丽深知光凭热情远远不够,她提出“党支部+自管委+群众”治理模式,推选社区德高望重的党员和居民组成自管委,让卫生监督、停车管理、矛盾调解等这些“老大难”问题都有人管、有人问。
紧接着,她着手破解“无钱办事”的困境,李丽带着社区“两委”、自管委成员、居民代表挨家挨户算账,规划车位年收入多少?改造门面租金几何?账目公开透明,群众疑虑渐渐打消。在她的推动下,小区科学规划停车位170余个,安装智能花杆4套,将废弃办公室改造成门面出租,年增集体收入4万余元。有了资金以后,彻底破解了老旧小区“无钱办事”的困境。如今的盆水井小区,车辆停放有序,环境整洁宜居,居民从“冷眼旁观”变为“主动参与”,曾经的“治理洼地”蜕变为“幸福家园”。
借力外脑谋发展
盆水井小区的成功治理并未让李丽停下脚步。中心社区地处县城中心位置,周边资源丰富,藏龙卧虎,她敏锐意识到,要让社区发展再上新台阶,可以“借外脑”“引活水”。
说干就干!她立即着手组建中心社区发展顾问团,从共驻共建相关领导到辖区企业负责人,从司法、教育、艺术等专业人士到行业翘楚,都是李丽邀请的对象。这支由10人组建的社区发展顾问团,为社区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如开设的社区干部课堂,既讲材料写作之法,又结合社区实际,传授群众沟通技巧;司法局定期给群众开设法律讲堂,讲解法律知识;连幼儿园园长都成了社区亲子活动的顾问……
为了让顾问团规范运行,李丽同社区“两委”建立了顾问团议事会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议事会,聚焦社区难点痛点谋发展、提建议,遇到突发问题,可启动“专项咨询”。
“借力打力,借智增智”的谋略很快结出硕果,顾问团成员依据社区详实规划和专业论证,在上级部门评审中积极建言,为社区争取到了390万元的改造资金项目。资金到位时,李丽正带着社区工作者们在项目实施地勘察路面,年轻人忍不住问:“顾问团请了这么多专家,怎么还亲力亲为?”她指着墙上“党员责任区”的牌子说:“借来的“外脑”是指路灯,路终究要我们一步步走出来,我们多流一滴汗,群众就少操一份心。”
十年磨砺,十年成长。从最初的“新兵”到如今的社区带头人,李丽的身份在变,但那份为民服务的赤诚与脚踏实地的韧劲从未改变。一步一个脚印,将岁月的磨砺化作前行的力量,在服务居民的广阔舞台上,继续书写着属于奋斗者的精彩篇章。

李丽辅导留守儿童写作业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