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张亭 李飞科
近日,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人民法院淤泥人民法庭运用“223”工作法,成功化解了一起因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发的排除妨害纠纷。该纠纷困扰当事人多年,曾历经综治中心、司法所、村民委员会多次调解均未达成一致,矛盾不断加深。
据了解,“223”工作法即定人员、定分工,组建专门先行调解指导团队;细化时间表、任务图,让调解指导工作走出去;广泛性培训、经常性联络、多样性普法,为人民调解创造有利条件。淤泥法庭积极响应上级法院号召,走出审判庭,将司法服务延伸至田间地头,借助这一工作法寻求破局。
本案原告杨某与被告杨某某系亲兄弟,因父母2010年分户后未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界限,导致双方长期互拔农作物、互骂互殴。历经多次调解未果,矛盾仍持续升级。
淤泥法庭“红石榴”先行调解团深入争议地块,仔细勘察四至界限、耕种现状。法官不时向双方当事人提问,引导他们指认各自认为的边界线。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细致勘察和现场询问,调解团清晰地勾勒出争议地块的现状。
此外,依托“223”工作法的协同机制,法庭先行调解团、乡综治中心与村委会三级力量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形成强大的调解合力。法庭法官发挥专业优势,梳理案件证据与法律关系,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从乡情民俗切入,讲清“邻里和谐”的重要性,并指出长期僵持对双方生产生活造成的实际困扰。村委会村干部和人民调解员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劝说双方以和为贵。
经过数小时沟通,在“223”工作法的助力下,双方签订和解协议:争议耕地由原被告各管一半,明确划分各自管理范围,原告撤回起诉,亲兄弟握手言和重温血脉温情。这场跨越近三年的土地纠纷,借淤泥法庭每周一、每周五践行“223”工作法的契机,实现案结事了。
在盘州市人民法院的指导下,淤泥法庭通过“223”工作法,从现场勘察到三级联动调解,将司法为民的宗旨落到了实处,用高效、专业且充满乡土智慧的方式,守护了无数个村寨的和谐安宁,也为化解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复杂的土地纠纷,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淤泥经验”。

调解现场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