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杨俊 王俊
在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田间地头与村寨社区,常常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或是蹲在田埂上耐心调解纠纷,或是在走访路上与群众拉家常,或是站在讲台前讲解法律知识。他就是沙子司法所所长杨再锋,一位扎根基层司法行政一线26年的“老兵”。
自1999年投身司法行政工作以来,杨再锋始终坚守为民初心,用一张嘴讲透法理人情,靠一双腿走遍辖区角落,先后荣获“贵州省优秀调解员”“全国模范司法所所长”“全国司法为民好榜样”等多项荣誉,被群众亲切称为“杨司法”。
跨省调解显担当 法理相融解民忧
沙子街道地处黔渝交界,跨省纠纷时有发生。2016年8月,辖区明星村村民黎某、团结街道居民田某与重庆酉阳县小河镇村民李某因土地权属问题引发激烈冲突,双方情绪激动,矛盾一触即发。
接到消息的杨再锋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眼看事态即将失控,他当机立断牵头协调:一边邀请两地相关部门联合勘测争议土地、核查历史档案,一边逐户走访当事人摸清诉求。“调解不是和稀泥,既要守住法律底线,也要让群众感受到温度。”他秉持这一理念,连续多日奔走于黔渝两地,用通俗的语言解读法律条文,用共情的态度倾听双方难处。最终,这场剑拔弩张的跨省纠纷在法理与情理的交融中圆满化解。
事后,杨再锋趁热打铁推动建立接边联调长效机制,通过信息共享、人员互助等措施,让毗邻乡镇形成平安建设合力。26年来,他总结出“快、准、专、联”调解要诀,成功调处各类纠纷1300余起,成为群众心中“有矛盾找杨司法”的定心丸。
严管厚爱促新生 甘做社矫“引路人”
“社区矫正对象既是违法者,也是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杨再锋常挂在嘴边的话。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他严格依照社区矫正法开展监督管理,对管理对象实行“一人一案”精准施策,全程参与违法违规对象的查找、取证、训诫等关键环节,确保无一例重新违法犯罪。
严管之外也有关心。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的大垭口村村民邹某刑满释放后,因缺乏谋生技能而一蹶不振,甚至扬言重操旧业。杨再锋得知后,多次上门走访,耐心疏导帮他解开思想疙瘩,协调民政部门给予临时救助,又牵线信用社为其争取创业贷款支持其自主创业。如今邹某的大理石加工生意红火,并已成家立业。婚礼当天特意邀请杨再锋作为“恩人”出席。在他的帮助下,已有20名社区矫正对象成功就业、重拾人生。
普法惠民润人心 筑牢法治“压舱石”
“化解矛盾不如预防矛盾,懂法才能守法。”杨再锋深知普法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他作为法治副校长,用真实案例讲解防诈骗、防欺凌知识,守护孩子们健康成长;在社区,他开设法律咨询台,现场解答婚姻家庭、劳动纠纷等问题,力促一方和谐稳定;在集市,他摆摊普法,用土家族方言解读民法典等法律知识,让群众感到法治就在身边。26年来,他和同事们踏遍辖区每个村寨,用“拉家常”的方式把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累计举办各类普法活动600余场,覆盖10万余人次。“杨司法的课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成为当地群众对他的赞誉。
从青春年少到两鬓微霜,杨再锋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基层司法行政事业。他用脚步丈量着辖区的每一寸土地,用真心守护着群众的每一份安宁,在平凡岗位上书写出司法行政人为民情怀的生动答卷。

杨再锋工作照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