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夏瑞蕊 张启辉
未成年人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近年来,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秉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依托“少年的你·沐光行”司法保护品牌,将司法保护从事后惩戒向事前预防、事中干预延伸。创新运用大数据技术,打造“预防未成年人受侵害数字模型”,通过精准识别风险、前置干预措施,探索出一条“数智赋能、源头预防、精准保护”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新路径,为筑牢未成年人安全防线提供了基层智慧。
为打破数据壁垒、精准识别风险源头,镇宁县人民法院积极协调联动,整合多源数据,从法院平台提取涉未成年人侵害案件信息形成“人民法院审理情况表”,从民政部门获取留守儿童信息形成“生活情况表”,从教育部门掌握在校及辍学学生信息形成“教育情况表”。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频率分析、集中趋势分析及交叉分析,提炼共性,生成“未成年人被侵害信息统计总表”。运用数据建模技术,该院深入挖掘数据关联与规律,精准识别出未成年人遭受侵害的潜在风险因子(如特定家庭环境、监护状况)、侵害事件发生的环境特征以及高风险群体的动态画像,并据此进行科学的风险等级评估。
模型的真正价值在于指导实践。镇宁县人民法院据此将工作重心前移,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未成年人,制定并落实包含心理疏导、社会支持、帮扶陪伴等在内的个性化干预方案。同时,利用模型算法对辖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未成年人受侵害风险进行动态预测,为相关部门提供前瞻性、数据化的预警指引,初步构建起“前置预防、动态评估、重点干预、持续跟踪”的精准防护闭环。
模型的应用成果迅速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推动形成多部门协同保护格局。分析显示,心智未成熟的在校学生是主要受害群体。法院据此向县教育局发出专项司法建议书,推动教育部门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全县中小学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健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严格落实校园性侵害防治要求。一支名为“少年的你·沐光行”的专业法治宣讲团队深入校园,开展针对性普法并协助学校制定保护计划,强化家校社协同。普法宣传也更加精准,围绕模型揭示的风险点如性侵防范、警惕熟人侵害等,创新开展法治讲座、法律生日会、模拟庭审等个性化、场景化活动,有效提升未成年人自护能力。
这一创新实践成效显著,其构建的模型具备数据易获取、流程可复制、效果显著三大特点,在贵州省政法科技创新大数据建模比武中荣获二等奖。目前,该模型已在安顺市两级法院推广应用,并成功接入市委政法委的ABI(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实现常态化运行。镇宁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白雪峰表示,未来将深化模型迭代升级,积极融入全国法院“一张网”建设,通过专业化审判与数字化改革双轮驱动,全方位提升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能力水平,努力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新时代“瀑乡”智慧护未样板,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事业贡献更多基层经验。

法治宣传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