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农历小满,黔东北石阡县的田野里麦穗初盈,青涩中孕育着饱满的希望。这份“小得盈满”的生计,恰如青春期的少年——蓬勃生长却需精心守护。2024年小满时节,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人民法院“小满家工作室”应时而生。这支以节气为名,地域温情为魂的队伍,创新实践“麦田管护”工作法,为当地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注入新活力,让法治护航万千“青穗”向阳生长。
“三网融合”:精准捕捉,让沉默的声音被听见
为改变传统普法“坐等问题上门”的局面,工作室创新“麦穗拾集”机制,通过三张网络精准捕捉未成年人需求。
线下,在学校设立“小满家保密访谈室”,沙盘、绘画工具与柔软沙发营造的安全私密空间,让孩子们卸下防备,倾诉成长烦恼,2024年,“小满家保密访谈室”收集了136条孩子们的真实诉求。并在3所高中组建“小满普法星”流动队,同龄人中的“法治火种”,敏锐捕捉、及时上报同学间的问题苗头,形成24小时响应链,快速处置问题。线上,开通“青春守护热线”和抖音专线,安排专人轮值,全年处理咨询287次,成功帮助有轻生念头的学生重返校园。
最见功力的是“绿、黄、红”三色响应机制。不同颜色对应不同紧急程度的问题,确保干预精准高效。一名中学女生深陷网络谣言漩涡,几近崩溃,“小满家”迅速启动红色响应,联动各方力量,短短4天便澄清事实,帮助其重返校园。
“三维精准”:分层滴灌,让法治教育入脑入心
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大水漫灌”式的普法收效甚微。“麦田管护”的精髓在于“精准滴灌”,让法治教育入脑入心。
依据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特点,“小满家工作室”实施分层分类的普法与帮扶措施。年龄分层普法方面,小学阶段编排《童话里的法律》情景短剧,开展“普法集市法治闯关”活动,覆盖学生3200余人次;初中校园里,“模拟法庭”庄严肃穆,广播站播送的“法治小故事”成为课间热议话题;高中生“庭审观察员”走进真实法庭,旁听案件,撰写心得,在思辨中深化对公平正义的理解。
“光靠学校不行,‘麦田’需要多方守护。”工作室负责人深有感触,推行“1+N”模式,与学校共建实践基地,将法律知识与心理健康融合进课程包。开设的“家长法治课堂”摒弃枯燥说教,设计“家庭法治日”等趣味任务,让家长们明白法律是保护孩子的坚实后盾。
“三位一体”:多元共治,让法治种子开花结果
如何让法治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开花结果?“小满家”给出答案。
寒暑假举办“模拟法庭大赛”,优秀作品在网络平台展播,引发热烈讨论。文创产品方面,开发系列文创,通过“小满家银票”兑换系统激励学生学法,半年发放“银票”500余张。志愿队伍上,组建37人的“小满志愿服务队”,开展社区普法、留守儿童课堂等活动,以通俗易懂方言讲案例,深受群众欢迎。
从“满崽满女”到“向阳青穗”:一场静水深流的守护
17岁的小丹(化名)曾深陷网恋骗局致学业下滑,在保密信箱写下求助信。小满家工作室的老师像对待自家“满女”般温柔开解,手把手教她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权。两个月后,重焕活力的小丹来到工作室:“姐姐,感谢你们的帮助,那封信让我走向了新的起点。”
对于涉罪的迷途少年,“小满家”坚持“教育感化挽救”。为狱中的小杰(化名)拍下80多岁奶奶哽咽的叮咛:“孙孙,奶奶等你回来吃饭……”视频播放时,小杰内心触动,决心好好改过。同时,这也触动了原本疏离的父亲,弥合了断裂的亲情。
自2024年5月“小满家工作室”成立以来,该工作法实现了未成年人普法教育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守护”、从“单一干预”到“协同共治”的转变,累计覆盖未成年人10000余人次。“麦田管护”工作法以创新举措为未成年人打造了“法治沃土”,为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

模拟法庭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