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黄云霞
近年来,“贵州村马”文化持续火爆出圈,贵州省黔南州与内蒙古自治区两地以马文化为纽带,通过赛事互动、文化交流、产业协作等方式,搭建起跨区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坚实桥梁。
以赛事为纽带,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利用“马”文化资源优势,采取走出去交流合作的方式,举办丰富多样的赛事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文旅产业提速发展。7月11日至13日,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第二届蒙古马超级联赛,三都县举办“美丽乡村速度赛马联赛”并计划形成“上半年黔南‘村马’、下半年内蒙古‘马超’友谊赛”的南北联动模式。在“村马”拉动下,2025年“五一”期间,三都县旅游接待人数超21.4万人次,增幅34.68%,旅游总收入突破2.16亿元,增幅44.45%。2025年至今已吸引游客230余万人次。
以文化为内核,提升文旅经济。树立和突出共有中华文化符号,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托赛马活动,把传统民族服饰、非遗产品作为展示展销重要内容,助力文旅融合发展。黔南州深挖布依族、苗族、水族、黎族、毛南族等各族同胞服饰文化,通过在赛马的场内搭建舞台,呈现一场又一场美轮美奂的文化盛宴,让“马背文化”互相交融,共同丰富着中华文化的多元谱系。三都县将国家级非遗马尾绣与马文化深度融合,开发出100余种文创产品,有效带动农村妇女3.7万余人实现增收致富。马尾绣从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从端节盛装走向大众市场,成为“可带走的马文化”代表。
以产业为支撑,实现协同发展。以用好节庆文化活动平台,采取跨区域合作共建、产业化优势互补、旅游产品共研等发展方式,做大“马”文化产业基础、做强村马IP文化品牌,培育区域文化产业规模。黔南州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两地均具备马产业优势,携手共同打造马产业合作平台正逢其时,通过民族节庆及马赛事,以及马旅游产品的开发、游线的互相联动,助推两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南北两地以马为媒,打破地域界限,促进了各民族在文化、经济等多领域的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新活力。7月10日,2025“康养黔南·万里同鞍”相约锡林郭勒文化交流之旅座谈会上,锡林郭勒盟与黔南州正式签订马产业和文体旅产业发展友好合作协议,双方以“马文化”为纽带,拉开跨区域文旅融合、协同发展的大幕。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