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程果
在贵州省王武监狱教育改造战线上,有这样一位默默耕耘的女民警,她是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用十六载的坚守,在监狱心理健康工作岗位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她,就是心理矫治中心民警罗在艳。
全国试点单位的首批成员
2009年,当贵州省王武监狱心理矫治中心——贵州省“第一个心理矫治工作全国试点单位”成立时,她迈着坚定的步伐,带着要为迷途者点亮心光、助困厄者重拾方向的信心和决心走进监管一线。面对心理矫治这一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岗位,她投入大量时间学习了心理学基础理论、犯罪心理学、心理评估与干预技术等专业知识,取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还系统钻研监狱管理相关法规和罪犯心理特点,工作中,她从不退缩,把难题当作锤炼党性的“磨刀石”。在心理咨询初期,面对部分罪犯的抵触与不信任,她一次次耐心沟通,用真诚打破隔阂,为了跟进特殊案例,常常利用休息时间,深入了解罪犯的成长背景和心理症结。通过不懈努力,她不仅熟练掌握了心理矫治的专业技能,成功帮助1600余名罪犯缓解了心理压力、纠正了认知偏差,还获得了省级“个别教育能手”称号。
为迷途者点亮心灯
在她的办公桌上,堆满了罪犯的心理档案,每一份档案背后,都是一个个亟待拯救的灵魂。踏入监狱心理健康工作领域十六年来,罗在艳对工作的热忱从未消减。
罪犯杨某,在得知其妻病逝的消息后,情绪波动极大,行为异常,存在监管安全隐患。罗在艳接到任务后,立即对该犯进行危机干预,她通过运用共情技术、认知疗法、心理激励疗法等方法对该犯进行心理疏导,使该犯情绪逐渐稳定。罪犯曾某,在得知其弟也犯罪入狱的消息后,整天胡思乱想,心事重重,又因习艺岗位的变化,感觉所有的人都在针对自己,导致人际关系很紧张,严重失眠,内心压力很大,对改造和生活失去信心。罗在艳通过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帮助该犯逐渐走出心理阴影,人际关系明显改善,罪犯曾某在监狱《心灵港湾》报第7期《感悟心理辅导》一文中写到“在对生活失去信心时,通过民警的心理辅导,终于放下了思想包袱”。经罗在艳开展心理辅导的罪犯不计其数,许多原本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暴躁的罪犯,在她的帮助下,逐渐打开心扉,重燃改造信心。每当看到罪犯逐渐找回生活的信心,积极投入改造,罗在艳觉得,这就是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团体心理辅导的巧思与实践
除开展个体咨询外,罗在艳还积极思考,跳出单一的个体辅导框架,巧妙构思出一系列主题鲜明的团体心理辅导,如“人际关系你我他”“情绪管理小妙招”“健康从心开始”等。
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她将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转化为罪犯易于理解的互动环节,比如通过“信任天梯”“齐心协力”等心理拓展游戏,引导他们在协作中重建信任、学会换位思考;同时,她还深度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借助《论语》中的处世智慧探讨责任与担当,用“茶道”中的专注与平和培养情绪调控能力,让罪犯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在游戏化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修正认知偏差,通过“小游戏”明白“大道理”。
这种创新模式不仅让心理矫治过程更具吸引力和参与感,更在群体动力的推动下,实现了个体改变与集体进步的双向促进。
用画笔点亮新生路
“绘画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治愈心灵的力量。”罗在艳擅长绘画,她坚信艺术蕴含着治愈心灵的力量,更将这份理念融入对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中。
她在罪犯中组织开展心理漫画比赛,比赛中,有的人画出自己的故事“坠落”,通过画面表达自己的悔恨;有的人画了“活着”,在彩笔勾勒的线条中,表达内心的愿望;有的人运用素描形式,画出自己改造的目标“回家的步伐”。
比赛结束,她结合传统文化中“知错能改”“向善而行”的理念,引导罪犯从画笔中看见自己的内心,有罪犯感悟到:“原来我心里是想变好的,就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这些带着艺术温度的活动,像一把把钥匙,引导罪犯走向光明。
罗在艳觉得,艺术不仅是画纸上流动的色彩、琴弦上舞动的音符,或是舞台上跃动的身影,它更是重塑心灵的养分。她用实际行动,让“艺术疗法”成为唤醒新生的力量。
十六年如一日,罗在艳以春风化雨般的坚守,在方寸之间的咨询室为迷失的灵魂找到方向,“用心做好教育改造,用情维护安全稳定”,这是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的责任与担当。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