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燕赵山海·公益检察”护航美丽河北建设专项监督要求,持续提升公益诉讼监督效能,安新县人民检察院以“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为“法治引擎”,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不断助力绿色发展城市典范。
健全协作体系,凝聚保护合力
在推动“河湖长+检察长”机制实质化运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白洋淀流域生态保护“共同体”。安新县检察院与多部门共同建立《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联合工作实施意见》《生态环境领域深化协作配合机制》等机制。在线索移送、联合巡查、鉴定检测等8个方面加强协作,形成共同保护大格局,共督促治理被污染水源地9处,恢复被污染水域面积50余亩。通过牵头与多个部门出台生态损害赔偿资金管理使用机制,推动赔偿资金切实用于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实现生态损害责任修复目标的落地落实。
聚焦重点领域,开展联合行动
紧盯白洋淀河流入淀口、沟壑坑塘等生态敏感节点,以及乡村污水处理设施、重点排污企业等关键行业,安新县检察院综合运用无人机航拍、水上检察室巡查、GPS定位等科技手段,联合县河长办等出动120余人次,开展巡河、巡湖行动39次,巡查覆盖水域面积569平方公里。针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隐患,精准部署并开展了打击“非法捕捞”“黑臭坑塘治理”“私设垂钓园”“清理淀中村、淀边村乱堆乱放垃圾”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以此为基础进行公益诉讼立案调查,确保问题发现一处、整治一处。
强化双向衔接,提升共治效能
着力打通行政执法与公益检察衔接通道,形成监督闭环。河长办定期向检察机关移送督查通报函;检察机关在履职中发现涉河湖行政违法行为线索,及时移送河长办,督促相关行政部门落实监管职责,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保护大格局。通过双向线索移送机制,安新县院办理了一批公益诉讼案件,有效推动相关行业、相关领域环境治理。
下一步,安新县检察院将继续以服务保障白洋淀生态环境为发展核心,做好“河湖长法治助手”,通过拓展流域性监督视野,提升专业化办案质效,推动“燕赵山海·公益检察”专项监督在白洋淀流域形成更多生动实践,为守护好雄安新区的生态底色、绘就“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画卷贡献坚实的检察力量。(马思远 杜佳宁)
编辑:张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