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青年担当

2021-01-13 10:50:00 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分享:
-标准+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王建慧

文化软实力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文化领域中最为特别、最具民族或地方特色,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青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如果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代代青年群体中得以延续与创新,中华文化就能向世界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将青年教育和非遗文化结合起来,从而更好的实现非遗文化青年化的保护、传承和传播。

一、让青年成为保护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力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方式就是留住它,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想要永久传承下去,就必须在青年群体中生根发芽,否则将会失去土壤,枯萎消失。自2017年雄安新区正式成立以来,当地就十分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工作。例如,端村当地学校把省级非遗项目——芦苇画的制作,列入到当地学生教材中,作为必修科目出现在课堂上,借助教育起到了传播非遗文化的效果,让学生们了解自己当地珍贵的非遗文化,从而激发学习传统技术的热爱和兴趣,而学习这一传统技术无疑就是对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最直接有效的保护。

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需要在青年中得到土壤,扎根生长。《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保护历史文化,形成体现历史传承、文明包容、时代创新的新区风貌。除芦苇画的制作以外,雄安新区还有很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缺乏着保护它们的人,这是由于青年这个保护非遗文化的主力军,缺少对这些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熟悉度导致的。这也是当前雄安新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中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比如,开口村音乐会和韩庄村音乐会分别入选了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其并未得到大多数青年人的追捧,这是因为其形式过于单一,还保留着最原始传统的表演方式,不符合当代青年人的主流,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这些优秀的非遗文化赋予时代意义,扎根在青年大众中。

另外,端村将芦苇画的制作列入当地教材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方式就是留住它,就是要让当地青年人去对这些优秀的非遗文化产生兴趣和热爱,当地青年人愿意学、愿意做、愿意创新它们,这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雄安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一种最直接的传承,是能够让非遗文化进行创新的重要前提。

二、让青年成为传承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力军

作为雄安新区新一辈的青年人,对于传承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任务该当仁不让,勇当生力军。

以雄安新区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为例,张国振作为圈头音乐会的传承人、组织者,已经78岁高龄,十余年来不懈努力,致力于雄安新区安新县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被誉为“白洋淀民俗文化研究第一人”。老先生虽然已年过古稀,但是思维活跃、敢于创新。为了后继有人,张国振利用当代青年人的一个主要社交工具——QQ,进行对传统音乐会的宣传,吸引了很多的青年人,并得到了他们的青睐,使他们投身进来。在圈头音乐会传承基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小乐手的身影,是雄安青年对于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美声音。

三、 让青年成为传播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先锋军

传播是为了更好地向世人展示雄安新区的优秀文化,让更多的人被其感染,从而创造出属于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青年拥有着先进的头脑和充沛的精力,完全可以胜任传播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青年学会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传承和创新了它们,赋予这些优秀文化遗产以全新的生命力后,再进行传播就显得轻而易举、得心应手了。

雄安新区共有多达213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年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载体,依托新媒体时代特色,进行全面、全方位、深层次的传播。

青年对于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彼此承接,而又彼此并列,缺一不可。重点关注这三个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唤醒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传统文化意识,塑造“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的民族感情和精神家园。

编辑:冀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