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党建+网格+警务:义乌畈东小区的新时代“枫桥经验”

2025-07-28 16:37:04 来源:法治网 -标准+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李辽

东北姑娘张晓宇在浙江义乌北苑街道畈东小区已租住多年。每年生日这天,小区里的音柱总会响起熟悉的生日祝福语和生日快乐歌——这是专门为过生日的居民准备的祝福。“我是外地人,没想到却在这里被惦记着。”她向《法人》记者感慨道。

▲畈东小区百岁老人集体过生日

作为“世界小商品之都”中的一个普通小区,畈东小区有9000多名外来人口,1000多家商铺栉次鳞比,6000多辆车辆往来穿梭。曾经,人口密度大、人员流动快让这里纠纷频发,村居管理一度成为棘手难题。

▲陈阳辉为前来参观的人讲解平台运用及管理

转机始于2019年。北苑街道党工委与社区党委遴选优秀年轻干部,组建起以回乡大学生陈阳辉为小区党支部书记的治理团队。他们深学笃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构建“党建+网格+警务”工作模式,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个楼栋、每户人家,逐步实现“微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既延续了“枫桥经验”中“依靠群众”的精髓,把党员、房东、商户、外来租户等力量都纳入治理网格,又借鉴了“就地化解”的方法,让租房纠纷、邻里摩擦等问题在楼栋里就能解决。

如今的畈东小区,已从过去的信访“大户”蜕变为市级零信访小区,居民脸上的笑容多了,心里的归属感也更足了。

从“头疼的麻烦事”到“贴心的智慧脑”

畈东小区是由畈东村撤村改造而来的居民小区。时间拉回到2013年,旧村改造启动后,村民的宅基地上陆续竖起164栋5层住宅楼,425个单元分布其中。村民除了自住,其余房间几乎都用来出租。租客们大多是在义乌工厂务工的工人、电商企业职员,或是刚起步的创业者。

大量的流动人口成为管理难题:租房纠纷、停车争抢、消防隐患、治安问题轮番出现,大小矛盾不断。“村居管理不是‘平房变楼房’的简单硬件升级,更需要依靠治理‘软件’迭代升级。”畈东小区党支部书记陈阳辉对此深有感触。

▲畈东小区“智慧村居”系统

2023年,“智慧村居”系统正式启动,涵盖出租房管理、矛盾调解、治安防控、宣传防范、重点人员稳控、消防安全、环境整治7大功能,用科技为基层治理安上了“智慧大脑”。今年5月,一位居民家的母鸡丢了。虽是件小事,却被小区工作人员通过“智慧村居”平台快速追踪,不仅查清了来龙去脉,还联系到涉事人协调赔偿。

走进畈东小区经济股份合作社,陈阳辉正和同事们盯着墙上的小区监控系统。他点开“畈东智慧”App,屏幕上民意直达、租房信息、便民热线、反诈宣传、法律援助等板块一目了然,一张覆盖全小区的基层治理智慧网已悄然织就。

“过去管租户,真是件头疼事。”陈阳辉指着系统里的房屋信息说,“租房登记靠手写台账,查信息得翻厚厚的本子;抄水电费要挨家挨户跑,漏记错记是常事。”为破解流动人口管理难题,小区创新用二维码采集流动人口、房屋等基础信息,还特意做了“差异化设计”。不同于一些村社“全村共用一个二维码”的模式,畈东小区给164栋楼的425个单元都定制了独一无二的房屋单元码。

记者走进几个楼道,发现楼梯口都贴着房屋单元码,张贴高度、位置整齐划一。据介绍,租客扫码就能查看小区租房信息,在线完成入住登记;房东扫码则能自动匹配租客信息,随时查看入住退租时间、车辆登记等详情,入住、退房等手续全程线上办结。

对于小区管理者来说,这套系统更像是“管理利器”:后台界面里,黄色标记代表已出租房屋,红色则是空房,出租状态一目了然。“以前摸不清房源情况,管理起来像大海捞针,现在数据实时更新,心里透亮多了。”陈阳辉笑着说。

不止租房管理,安全保障也透着“智慧范儿”。记者注意到,每个楼道都装了消防警铃。一旦发生火灾,按下警铃后系统会立即定位具体楼栋单元,消防车能直奔事发点。“以前消防车进了村就像‘盲人探路’,现在靠智慧消防精准导航,效率提高了一大截。”陈阳辉解释道。针对小区仍有900多只煤气罐在使用的情况,智慧燃气系统还能实时监测,一旦漏气立刻触发警报,房东会同步收到提醒短信,方便第一时间上门排查。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小区配备了无人机治安巡逻,实时抓拍小区公共区域的异常情况,给小区安上了“空中眼睛”,让安全防护再添一层保障。

畈东小区的道路本就不宽,停车位更是紧俏。登记在册的私家车有5437辆,可小区停车位总共才1402个,供需悬殊。按常理说,车辆乱停、堵塞通道的问题本该是家常便饭,但北苑派出所近期发布的警情通报却给出了意外答案:这里的车辆乱停纠纷案件为零。

在义乌做电商的张晓宇最有体会。这几年她几乎没再碰到过停车扯皮的事,就连货车进出装货时偶尔出现的拥堵也能很快化解。“只要把车辆被堵、占用消防车道的照片发到小区微信管理群,小区管理人员马上就会联系车主。”她笑着说,“通常5分钟内车就挪走。要是电话联系不上,工作人员就直接上门找车主,比以前打114等回复快很多。”

从“瞎忙活”到“一目了然”

畈东小区村居管理效率的跃升,离不开“智慧村居”平台的支撑。而这套平台能从构想落地到现实,更源于陈阳辉当初的一份坚持。

作为土生土长的畈东村人,陈阳辉大学毕业后本有留校任教的机会,但最后却选择回到家乡。在北苑街道的支持下,他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父母是村里的普通村民,陈阳辉靠着在基层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逐渐获得了村民信任。“早年村里老一代干部有派系分歧,推进工作时常遇到阻力。家人也极力反对,觉得太受委屈。”他对家人说:“把村里的事做好了,大家日子顺了,咱们家才能更安稳。”

真正的考验出现在新冠疫情期间。“小区里住着五湖四海的人,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大。”那段时间,他带着村干部摸排人口,每天忙到凌晨,经常一天只睡4个小时。但也正是这场硬仗,让他看清了村居管理的痛点:“没有成体系的管理机制,就会陷入重复劳动的消耗。如果能用数字技术做一套治理系统,把村居情况都变成可追溯的数据,就能省下大量精力。”

但开发系统需要大笔资金,钱得从村集体收入里出。陈阳辉在力排众议推进时,压力可想而知。他跟村民们说:“这套系统是为了让大家住得更安全舒心。咱们把外来租客服务好了,他们才愿意长住。要是房屋、消防、环境都管不好,人家凭什么选咱们畈东?”

后来的事证明了他的坚持。“智慧村居”平台成了基层治理的“前哨”和“探头”,很快赢得了群众认可。小区又投入专项资金,在智能视频监控体系里加装了451个治安摄像头,实现对人员、车辆的全方位覆盖。如今,辖区偷盗警情同比下降78%,打架殴斗下降54%,酗酒相关警情下降67%,损坏公私财物警情下降70%。治安环境的改善,成了最直观的答卷。

如今的畈东小区,智慧治理的触角仍在延伸:8个车辆道闸规范着进出秩序,68个音柱和112个监控探头实现全域覆盖,出租房管理、矛盾调解、治安防控等核心功能持续优化,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隐形防线。

记者走访时,小区的音柱响起,播报起反诈宣传内容。“现在全村的音柱和语音喇叭覆盖无死角,音质比以前好太多。”陈阳辉指着不远处的音柱说,“既能实时喊话提醒,也能定时播报通知,宣传效率比过去高多了。”居民们还能通过“智慧乡村微信小程序门户”随时获取信息,如便民热线、出租房源、乡村活动、反诈提示、法律援助等。

“村民现在最大的收入来源是房租,我们把大家的生活环境改善,帮大家把房子出租好,心里特别有成就感。”陈阳辉的语气里满是欣慰。

村民缪庆对此感受最深。“以前房子没人租,我常年不在畈东住,大伙儿也都各奔东西,像盘散沙。”他笑着说,“现在不一样了,我家十几套房子全租出去了,一年光房租就有四五十万元。我现在已经搬回来住了。”

从“一个人扛”到“大家帮”

“现在有些年轻村支书进行村居管理时为啥‘有心无力’?关键是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陈阳辉直言,“我刚上任时召集干部开会,大家稀稀拉拉总有人迟到,那时候我就打定主意,建一支年轻化、有活力、能凝聚的队伍,打破管理僵局。”

在北苑街道的指导下,畈东小区搭建起一套高效指挥体系:街道领导任作战单元指挥长,小区党支部书记和派出所领导任副指挥长,社区干部、社区民警共同参与,从顶层设计上理顺了治理权责。

更重要的是,把“干部做群众工作”变成“发动群众一起干”,通过微网格全面摸排,陆续组建起党员先锋队、平安服务队、巾帼志愿队、老乡帮帮团、青年志愿队、房东协会6支队伍,再联动派出所形成治理合力,让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变成“众人拾柴”。

新冠疫情期间,陈阳辉在小区里贴出志愿者招募公告时,缪庆第一个站出来加入。“那时候谁都怕担责,但陈书记敢带着大家做实事、做公益,我们没理由不支持。”他说。外来租户张晓宇也主动加入,如今已是巾帼志愿队里的骨干,成了外来建设者的代表。

小区164栋房屋被划分为5大区块,治理责任也随之细化。“我手下有7名村干部,一人带一支队伍,每支队伍由楼栋长组成。”陈阳辉说,“选楼栋长不看关系。楼栋长和村民处得好不好、能不能管好片区,都经过集体反复考量。”

这些志愿队伍成了居民的“贴心人”。老人行动不便,他们就上门帮办手续;工作群里有提问,必定及时回应;当天的事尽量当天解决,绝不让小问题拖成大麻烦。“刚开始有人说我们做公益是作秀,时间长了,大家看到我们天天跑楼栋,也没人这么说了。”缪庆如今管理着多名楼栋长,对网格化管理的高效深有体会,“要办什么事,通过系统一发布,就像血脉流通一样直达每个角落,很快能收到反馈。”

据社区统计,今年以来,志愿者团队已上门调解5户10人次矛盾,巡查发现并解决各类问题12件。每一件小事的解决,都在加固着这个小区的凝聚力。

“客人来了就是自家人”

记者在畈东小区500人的小区微信管理群里看到,陈阳辉每天雷打不动发送“新闻微报”,有国内大事,也有国际动态。“这习惯坚持两年了,每天早上爬起来就浏览各大新闻网站,把重要新闻编成微报发群里。”他说,“我想慢慢帮大家打开眼界、提升认知,让大家发生从‘村民’到‘市民’的转变,让大家遇事能讲道理、有格局,整体素质提上来。”

聊起未来的治理蓝图,陈阳辉说:“还得让数据跑得更勤、算得更准,包括环境监测、交通流量、公共设施状态都能实时掌握,引入更多人工智能算法,让公共服务和管理决策更精准;警民互动还可以更顺畅,治安响应更快;行政流程再简化些,在线报修、补贴申请这些事,手机上点一点就能办。更重要的是让大家都能参与小区决策,从‘被管理’变成‘一起管’,凝聚力自然就强了。”

小区里还藏着他更细腻的牵挂:很多老人的子女在外经商,常顾不上家。现在,75岁以上的老人会收到我们安排的蛋糕店定期配送的蛋糕,“小事一桩,却能让老人念叨好几天”。而针对300多位有基础疾病的60岁以上老人,尤其是子女在外打拼的独居者,他正计划为他们配备智能手环:“心率、血压不对劲能自动报警,子女在外面也能放心些。”

这只是开始。他计划,未来还会针对老人和慢性病患者引入智慧医疗:远程问诊、健康管理能在线搞定,智能健身器材和健康监测设备也会慢慢铺开,让健康生活成常态。“不光要让子女放心,更要让老人们活得舒心。”

“现在大家日子顺了,邻里关系热乎了,连家里的亲情都更融洽了。”陈阳辉感慨道,“从‘共治’到未来3至5年的‘共富’,我们正在一步步往前挪。难的是怎么对接更高端的资源。我们经费有限,每一步都得精打细算,把风险降到最低。”

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曾布满枷锁,但如今的陈阳辉越干越有章法。“理顺了就不难了。”小区里1300多位原住村民,个个他都能说出性格脾气和家里近况:“把每个人装在心里,用合适的方式打交道,这是基层干部的本分。”

畈东小区所在的北苑街道的党工委副书记金来坦言,辖区内几乎每个小区都面临“外来人口远超本地居民”的情况,人员构成复杂,管理难度自然不小。“畈东小区的探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街道与村居联动、警务与自治结合、人力与数字化协同,这‘三股合力’正是破解难题的关键。”

在他看来,治理的本质是回应人的需求:“谁不想住得平安?谁不希望问题能快速解决?现在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平安投入不只是成本,更是营商环境的组成部分,是给老百姓的实在福利。”他说,畈东小区最难得的是“把平安成本变成了经济效益”,居民既享受到了营商环境改善的红利,又切实感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这才是治理的价值”。

被问到“面对外来人口管理压力,更希望未来人多还是人少”时,金来笑着抛出一句义乌老话:“‘客人来了就是龙,客人不来就要穷’,我们义乌人永远不嫌人多。”

从“外乡人”“外来建设者”到“新义乌人”,再到如今的“和我们一样的义乌人”,对外来人口的称呼变化里藏着这座街道甚至城市的胸怀。“‘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畈东小区就是这样一棵梧桐树,把人聚过来,再通过治理让大家共享发展成果,这便是良性循环。”他说。

编审:王婧

责编:惠宁宁

校对:张波 张雪慧

编辑: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