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岳雷
▲CFP
近期,A股市场活跃度持续攀升,非法证券活动暗流涌动。为有效净化市场环境,中国证监会联合公检法部门展开专项行动,集中整治非法荐股、编造传播虚假证券信息等长期存在的顽疾。在此期间,上海、广东两地警方相继侦破非法荐股大案,揭开了新型金融诈骗的冰山一角以及资本市场“黑色产业链”的惊人内幕。
两地侦破非法荐股大案
一场针对非法荐股违法活动的治理风暴,正以雷霆之势席卷而来。近期,上海警方成功侦破一起非法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大案,抓获6名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额高达5600余万元。
今年2月,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接到市民冯先生报案。数月前,冯先生接到陌生电话,对方自称专业荐股团队,声称荐股成功率高达80%至90%,并邀请他买入一只短线牛股,还承诺投资亏损予以赔偿。冯先生信以为真,向对方支付了4000元咨询费,并按指令买入相关个股。然而,股票不涨反跌,冯先生损失1万余元。当他要求赔偿时却被对方拉黑,无奈之下选择了报案。
接报后,松江警方初步判断冯先生遭遇“非法荐股”诈骗。经过缜密侦查,警方掌握了犯罪团伙作案手法和人员构成,并成功捣毁了以犯罪嫌疑人陈某为首的犯罪团伙。
经查,陈某原为证券从业人员,离职后为谋取非法利益,招募多名社会人员,通过随机拨打电话、发布网络广告等方式招揽客户。该团伙以“专业团队”“投资稳赢”等极具诱惑性的话术博取客户信任,收取高额咨询服务费。其收费根据客户投资金额进行分类:小额投资客户需提前支付投资金额的10%作为季度荐股服务费;大额投资客户则在盈利后支付盈利金额的30%至40%作为服务费。然而,该团伙所谓的“专业荐股”实为骗局,推荐的“牛股”其实都是根据网络公开信息随意选取的。若股票上涨,团伙便收取服务费;若股票下跌,则以各种借口推诿或直接拉黑客户。
非法荐股即“非法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是指无相应资格或条件的单位或个人,通过群发短信、电话、微信群、虚假网页等方式吸引投资者,冒充专家以有内幕消息、推荐“稳赚股”等话术诱使投资者投资,或提供证券分析、预测、建议,收取咨询费、入会费等各类费用,或约定按投资者获利比例分成。
像陈某团伙这样的非法荐股行为并不少见。近日,广东证监局和公安机关通过现场执法行动,破获一起非法荐股案件,抓获15名犯罪嫌疑人。经查,广州某公司借网络平台引流,雇用证券从业人员通过群聊、第三方知识付费平台直播等方式非法荐股,以买酒送荐股服务敛财,涉案金额约3300万元。其业务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先营销引流吸引潜在投资者,再虚假宣传、用话术建立信任,最后以各种名义收费,诱骗投资者“入局”。
上海和广东发生的两起非法荐股案,尽管作案主体和手法存在一定差异,却呈现出典型的特征和模式。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蕊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指出,非法荐股案件存在相似脉络:一是精准利用投资者急于致富的心理,以虚假宣传和高额回报诱其上钩;二是犯罪嫌疑人无合法证券投资咨询资格,冒充专家用话术诱导投资;三是收取各类费用或约定收益分成,面对投资者索赔推诿或“失联了”。
从法律层面审视,此类非法荐股行为已然触碰法律红线。李蕊表示,《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任何机构或个人从事证券、期货投资咨询业务,都必须获得中国证监会许可。同时,证券法第一百二十条也明确规定,证券公司只有经过核准并取得相应许可证后,方可开展证券投资咨询等相关业务。上述两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以盈利为目的招揽客户,并提供虚假投资分析、预测和建议。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其行为已涉嫌非法经营罪。
直播间里的非法荐股
当下社交媒体平台上,各类与理财、炒股相关的直播和视频大量涌现。海量内容吸引着无数怀揣财富增值梦想的投资者。然而,看似繁荣的投资热潮背后,非法荐股的暗流正悄然涌动,其背后的利益链更是错综复杂。
一位不愿具名的财经博主向记者揭露了非法荐股的伎俩。据其透露,一些不法分子精心策划、步步为营,将各大平台的社交媒体账号作为“前沿阵地”。他们前期会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精心打造专业人设,频繁发布炒股教学视频和文章,内容涵盖“深奥的市场分析”“独到的投资技巧”等。这些精心包装的内容就像“鱼饵”,让不少投资者信以为真,纷纷关注并追随。
随着粉丝数量不断积累,这些不法分子开始售卖“内部课程”或会员服务,声称这些课程和服务蕴含着“独家投资秘籍”,能让投资者在股市中“稳赚不赔”。更有甚者,直接进行荐股活动,以“精准预测”“高额回报”为幌子,诱导投资者跟风买入,以此牟取非法利益。
股市中,中小投资者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稍有不慎,便可能沦为任人收割的“韭菜”。3月24日,北京投资者赵先生向记者讲述了自己遭遇非法荐股骗局的惨痛经历。
今年1月,赵先生在闲暇时刷直播视频,一个名为“股海掘金密室”的直播间吸引了他。直播间内气氛热烈非凡,主播情绪高涨地喊出口号:“精准捕捉股市黑马,快速实现财富逆袭!跟着我走,让你在股市轻松捞金!”不仅如此,该主播还不时抛出一些所谓的“内部消息”,声称这些消息都是花费大价钱从机构那里获取的,极具价值。
真正让赵先生心动的,是主播现场展示的荐股成果。看着直播间里其他观众纷纷留言表示跟着主播赚到了钱,赵先生原本就渴望在股市实现财富自由的心被彻底点燃。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充值1680元开通了会员。
“刚开始,按照主播的推荐,买入了几只股票,获得了小幅盈利。这让我对他们更加信任了。”赵先生向记者回忆。从那以后,他逐渐加大了投资力度,甚至把大部分积蓄都投了进去,重仓买入主播推荐的股票。
然而,股市的变幻莫测远超赵先生想象。没过多久,他按照推荐重仓买入的股票大幅下跌。心急如焚的赵先生赶紧在会员群里向主播求助,但得到的回复却让他大失所望。随后,他在会员群和直播间对主播提出质疑,不料被对方拉黑。
“现在想想,那些盈利截图肯定是假的,就是为了骗我们的钱。”赵先生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掉进了非法荐股的陷阱。
据上述财经博主透露,网络上所谓的“老师”“股神”中,不少人徒有其表,既不具备专业的投资能力,也毫无职业道德可言。这些人对投资者的心理了如指掌,他们利用模拟盘进行操作,炮制出虚假的盈利记录。模拟盘上的数据可以被他们随意操控,从而营造出“稳赚不赔”的假象。之后,他们便通过社交媒体、直播平台等渠道,大肆宣传“辉煌战绩”,以此吸引粉丝的关注和信任。
记者调查发现,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非法荐股骗局的投诉层出不穷。众多投资者反映,在追随“专家”过程中损失惨重。
对此,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曹啸指出,在自媒体时代,非法荐股形式更多样、影响更大、传播更快。此类欺诈行为之所以有生存空间,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部分投资者想一夜暴富,容易被不法分子迷惑;二是市场上诸如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现象时有发生,让部分投资者存侥幸心理;三是我国股市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他们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干扰,难以识破骗局。
从严治理刻不容缓
非法荐股行为直接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更对市场的稳定与秩序造成严重干扰。构建高效协同的监管与追责机制,从严打击非法荐股行为,已成为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迫切需求。
当前,中国证监会已将整治股市虚假信息,列为规范资本市场信息传播秩序、改善市场生态的重要任务。秉持远近结合的原则,坚持打早、打小、打重点,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全力整治非法荐股乱象。一方面,加大对网络非法荐股信息的监测清理力度,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对海量网络信息进行筛查,不放过任何可疑线索;另一方面,严厉打击非法荐股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惩违法分子,形成强大震慑力,遏制非法荐股活动的蔓延。
不过,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非法荐股活动变得更加隐蔽和“高效”。不法分子利用AI技术,瞬间生成大量虚假内容,如虚假投资分析报告、盈利截图等,使得非法荐股行为更难识别。
金融维权专家聂成涛指出,AI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监管难度大幅增加。为应对这一新型挑战,需动员社交平台、网站等技术力量积极参与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持。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平台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精准识别,及时发现和处理非法荐股信息。
非法荐股借助社交平台传播,平台该如何切实履行管理责任?李蕊认为,社交平台应建立健全信息审核机制,加强对信息的筛查和监管,确保信息真实、合法。同时,要投入更多人力,提高辨别能力,加强对股市相关内容的审核和管理,防止虚假信息扩散。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网信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的《非法证券活动网上信息内容治理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各大网站平台需切实承担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开展自查自纠,及时清除非法荐股信息和账号以及编造传播虚假证券信息、蛊惑交易等行为。该方案还要求网站平台严格落实网上证券业务资质前置审核制度,对无法提供资质材料的机构和个人不予开展业务合作,不为其提供任何便利。
目前,各大社交媒体平台机构正积极投身打击非法荐股行动,将打击工作从“事后处置”提前到“提前防御”。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平台上的非法荐股信息进行全面排查和清理。
3月17日,微信公众平台运营中心发布关于处置违规荐股行为的公告,明确表示对无资质违规荐股、编造和传播虚假信息诱导用户投资或实施诈骗的内容,将采取删文、阶梯处理直至封禁账号的严厉处罚措施。此前,抖音也发布相关公告,表示将持续治理“无相关资质机构或个人提供有偿荐股服务”等违法违规行为。除抖音、微信之外,同花顺、快手等平台同样也在加强对非法荐股信息的严格监管。
编辑:乔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