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渊潭公园“彩色星河”花园造景中的“机器狗”花钵使用废木料拼接。
秋风送爽,北京进入了落叶纷纷的季节。记者从市公园管理中心了解到,市属公园通过土壤改良、粉碎还绿、环境布置等正向循环利用,让枯枝落叶变废为宝,实现绿化废弃物的再利用。
落叶做肥料回馈土壤
枯枝落叶的一种转化方式是高温腐熟,将枯枝落叶变成有机基质。园林绿化废弃物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养分,可以改良土壤成分。目前多数市属公园都采用这一方式处理绿化废弃物。
在国家植物园(北园)西北侧设有一座绿化垃圾处理厂,对落叶进行集中收集处理。每年约2万立方米的绿化废弃物,通过工艺转化,产生基质约4000立方米。这些基质可替代外购肥料使用,每年减少肥料支出成本约100万元,实现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粉碎后的绿化垃圾富含有机质氮、磷、钾等元素,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保水性和通气性。每年国家植物园都会用堆肥后的土壤替换园区内的部分土壤。尤其是对一些新栽植的植物,堆肥后的土壤更有利于植物根系的发育。
2024年,国家植物园(北园)对绿化废弃物处理厂实施全面改造升级,处理能力较升级前提升50%。
碎木覆盖林间增野趣
第二种是进行粉碎,添加环保色素,成为可降解的有机覆盖物,铺回公园提升景观。
例如百望山森林公园,枯枝落叶和杂草,全部用于粉碎和堆肥还林;较大径材的森林抚育间伐树干,成为步道护栏,继续“服务”森林。另外,森林公园里的步道台阶和步道地面也用粉碎物进行了覆盖,既能提升步道品质,又和整个森林景观融为一体,增加了漫步森林间的野趣。
变废为景重新“上岗”
第三种是“最小干预、变废为景”,直接加以利用。玉渊潭公园在花卉环境布置中,会将绿化废弃物与生态材料合并使用,再进行“地景艺术”布置。例如位于西北门的“彩色星河”花园造景中,“机器狗”花钵就是充分考虑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将废木料彩绘拼接重新亮相。在中山公园,伐除的杨树树干树枝化身为坐凳和汀步,还被组合成“昆虫旅馆”,为各种昆虫提供安全的庇护所。
每年11月中旬,各公园就开始陆续集中清理枯枝落叶,这些绿化废弃物的循环经济实践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据市公园管理中心规划建设处处长杨浩介绍,近年来,中心建立了一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消纳方式,将“绿废”逐步转化为资源,提升公园绿地土壤的生态功能。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有效带动下,公园里的绿化垃圾分拣、运输效率有所提升,利用率同比提高20%。(记者 代丽丽)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