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张 贵 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教授
杨建楠 天津日报评论员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城市更新是一个重要抓手。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城市更新,当城市在更新中更具特色、更有内涵,现代范儿也会更足。
杨建楠: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第一次把“城市更新”写入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中。从过去的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到现在开展城市更新行动,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发展理念之变?
张贵:从改造到更新,是城市发展方式“由外向内”转变的过程,即从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城市改造更侧重改进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物质生活,是量的增长,而城市更新则涉及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环境品质、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是对城市功能、品质、业态的全面提升。现代化城市不只要有高楼大厦,还要有文化底蕴、宜居环境、优势产业,乃至数字化、智能化的治理方式等,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追求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
杨建楠:以更新之力提升城市现代范儿,改革是关键一招。城市更新,是在求“新”,也是在革“旧”,很多新成果都需要改革之手去托举。
张贵:城市吐故纳新不只是改造物理空间,更重在体制机制、发展理念上的变革。天津第三棉纺厂改造为“棉3创意街区”的过程中,市区联动、部门联通,以解决盘活中的问题。除了体制机制的变革,发展思路的升级同样重要。对小洋楼等老建筑的更新中,也能看到商贸文旅的深度融合、街区街景生态效应的有序搭建……表面看来,这些更新让景观、业态焕然一新,实际上是改革之手在牵动旧的体制机制、发展思路不断升级,以适应城市的发展需求,实现新的平衡。换言之,正是改革的不断深入,让城市这个有机生命体不断生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杨建楠:刚才您提到了不同的更新方式。在天津,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同样是老厂房,有的依托产业优势变身数字经济新高地,有的则应群众所盼改造成生活休闲区、文化博物馆。坚持特色发展,城市更新的模式不止一种。从城市更新的视角看,您认为我们该如何做好“特”字文章?
张贵:做好“特”字文章,就要不拘一格,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因势利导、因势而动、因势而为。从城市自身来看,不同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造就了城市中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在科技资源富集的地方突出创新创造的发展导向,在交通枢纽处推动站产城、港产城融合,在文化底蕴丰富的老城区发展文化产业……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各得其法,这是做出特色,让资源焕发青春的关键。跳出城市来看,尽管每个城市都能从科创、文化、交通等角度推进更新,但同一框架下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同样是产业聚集区,有的城市以信创、生物医药为主导,有的则以科技服务、新能源产业为优。加强城与城的协同联动,让城市之间的生产要素高效流动、合理分配,城市的特色就会被进一步放大,释放出更强劲的发展动能。
杨建楠:城市的现代感、更新的高质量,最终都体现在具体的人身上。大到智慧城市升级、新产业新模式的引进,小到在边角地引入小修小补摊位、开办社区食堂,想让城市之新更好便民惠民,更新就要随着居民需求走,更精细、更有针对性。
张贵:如果把便民服务比作一桌菜,从前的要求是吃饱,现在则要求色香味俱全。更新更精细、更有针对性就意味着为民服务要更懂人、懂更多的人。现在一些口袋公园打造全龄友好场景,为的就是满足不同需求。这样的更新需要在前期仔细调研,也需要在建设中多方联动,它折射出城市更新已经从单一建设行为转向多元协同治理,改变的不只是物理空间,更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新焕新中,赋景赋能与便民惠民充分结合,城市的现代范儿、烟火气会更足。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