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党群服务站:微更新 大成效

2023-11-29 15:15:36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
-标准+

紫竹半岛居民区党群服务站外景。

小区孩子们在党群服务站参加科普活动。

原本昏暗的楼梯间角落被改建成亮丽的阅览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闵行紫竹半岛小区有一个党群服务站。它位于小区内部,由于空间不友好,长期以来居民不乐意使用。

如今,没有拆除一砖一瓦,仅靠内部空间的“乾坤大挪移”,这一党群服务站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激活了人际关系,激发了居民自治。

党群服务站这类小微更新,如何以很小的代价达到真正的成效?紫竹半岛小区的案例值得借鉴和思考。

改造呼声强烈

紫竹半岛小区位于东川路333号,实有人口6328人。同样在东川路,还有两个门牌号更有名一些——东川路800号是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东川路500号是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小区马路对面则是紫竹国家高新区,附近还有大零号湾科创园区。社区、校区、园区“三区联动”“产城融合”是紫竹半岛小区的显著特征。

小区居民中青年的比例达93.5%;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达68.3%,比如65号楼,10户居民中有5个博士;企业高管的比例达60%。

这就意味着,小区能人辈出、藏龙卧虎。而吴泾镇紫竹半岛居民区党总支成立于2017年,比小区第一批业主晚了4年。

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魏兆梅记得,自己刚刚上任时,在小区里和每个路过的居民打招呼、介绍身份时,有些居民看自己的眼神是犹疑的。后到的居民区党总支如何发动居民?这里的基层治理面临很大挑战。

再说基层治理的重要空间——党群服务站。它原为小区里的3层建筑,外观其实不差。但每次征求居民需求和意见时,“改造党群服务站”的呼声特别强烈。

原来,这里的空间结构是一条长走廊、两边分布一个个独立房间,更像机关办公室。无论是居委会办公,还是举办社区活动,都与居民有距离感。甚至有人吐槽布局像“衙门”,不想走进,也不便于使用。

同济大学副教授姚栋接手了党群服务站的升级改造。它并不是那种“老破小”建筑,可推倒重建,也不是废弃空间,有发挥余地。它的小微更新,更细致也更有难度——保持建筑外观不动、基本框架结构不动,仅靠内部空间改造,布局重新“大挪移”,就要让公共空间焕然一新,激活使用价值,激发居民活力。

今年8月,改造完成后,第一次踏入的老居民们几乎想不起它原本的样子。“仿佛换了一个新地方。”有居民这样评价。

乾坤大挪移,辟出会客厅

一楼进门左手边,原本是一间物业办公室,在居委会的沟通与协调下,物业搬离,办公室的墙壁被敲掉,成为敞开式的前台办公区,也是党群服务站的主接待区,为居民提供物业、就业、人口登记等服务快速通道。只要一进门,任何人都能看到、走到工作人员面前。所有社区工作人员就在此开放式办公,没有任何遮挡,与居民零距离。

进门右手边,原本是昏暗的公厕,也是楼梯旁的死角。现在公厕被移走,同样打掉墙壁,成为24小时亮灯的敞开式服务站,内置各类自助服务机、打印机、证照拍摄机、应急药品、轮椅车、推车和自助工具等设备、物品。

辖区企业可口可乐公司看到更新后的党群服务站,当即捐赠了一台自动饮料机,内置的饮料定价低于市场价。到了傍晚,刚刚放学的孩子们牵着家长的手,进门直奔饮料机。这里从被人们忽略的死角,转身为受欢迎的便利区。

一楼的核心区域被命名为“紫竹客厅”,一眼望去,摆放着各类组合式桌椅,有居民三三两两地坐下闲聊。整排窗的位置被设计成长条吧台,可供年轻人独坐休闲。而大屏幕底下的方块格子其实“藏”着一个个小方凳,可随时拿出来使用。

这个大空间能举办各种活动。目前,“晓竹”暑期班、企业人才沙龙、华东师大各院系配送的科普手工活动、“悦紫竹”议事会、“红领巾”议事会等都在这里举办。桌椅根据需求移动,不用时塞墙壁里。平日里,居民也可以坐下点杯咖啡,吃些点心,看看书,发发呆。

姚栋说,更新之初的居民调研显示,“有一个大公共空间”位列居民需求的第一位。紫竹半岛小区虽然房屋质量不差,但大多三口、五口人一起居住,依然严重缺乏休闲、聊天、朋友聚会、举办各类活动的“公共会客厅”。原有的党群服务站被一个个小房间占据,提供不了这样的功能。

为了在一楼辟出一个大会客厅,设计改动颇费心思。此处原本一头是楼梯间封闭的墙壁,一头是通风连廊的尽头。封了连廊一角建墙,又拆了楼梯间的墙,把楼梯整体转向后,才有了如今的开放式大客厅。

居民们对这样一个大客厅渴求到什么程度呢?施工团队还在一楼装修时,空间格局仅仅初具雏形,不少居民已经自发前来,坐下聊天、休闲,还有人带着孩子玩耍。施工团队的人哭笑不得地感叹:“我们多了好多监工。”

露天花园,星光下干杯

从一楼到二楼,原本是楼梯通道的外墙,如今是整面开放式书架。设计师特意把楼梯的几级台阶前置,打造出一个半层平台,能容纳几组桌椅,一个消极空间转身成为亮丽的阅读区。半层平台下方的台阶呈现桌椅造型,同样提供了舒适的座位,几乎看不出这里原本是昏暗、封闭的楼梯间角落。

每一层楼梯转角处的空间也被充分利用,成为居民画廊。居民们自己给画廊取名为“艺同追竹”。每月集中展示居民作品,也有华东师大美院师生在社区里教小朋友做的“美育作业”。截至目前已举办过八大类十余次美育课程,如“印象·紫竹”“社区猫咪表情包”、手绘社区标识牌等。“小区人才太多,居民作品挂不完,所以大家现在商议定期换主题,换着挂。”魏兆梅说。

二楼不再是一个个办公间,整个大空间更像大型书店阅览区。右手边为儿童阅读区,是华东师大出版社提供的绘本馆。正是由于这样一个新空间的诞生,今年居民们自发组织了社区孩童托育服务。

左手边,正面墙壁展现了闵行的历史、吴泾的历史,另外还有共建单位的展台、周边航空企业提供的模型展台,其中包括C919飞机微缩模型。从1958年的吴泾焦化厂到今天的中国商飞集团,产业变革中一个个奋斗景象在这间大阅览室得到生动呈现。据悉,所有书籍、展品均由小区居民自发提供。

继续向前走,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教室根据不同内容打造。有社区达人头脑风暴的会议室,也有民乐教室、书画教室、科普教室、烘焙教室等。镇社区学校还特意给一间教室捐赠了一台飞机模拟舱。

三楼是各团队工作室及团队孵化空间。已有18支社区服务队伍在这里孵化成长,它们都有明确的服务项目、固定的时间、明晰的服务周期。居民可自主申请使用“紫竹客厅”或报名课后服务,会有专人对接。

而三楼最吸引人的是用心打造的户外露台,精心布置的小花园和座椅提供了一个惬意的交往、聚会空间。这个露天“疗愈花园”,由小区居民——也是大学老师设计,居民们一起栽种。

小花园植物的安排颇费思量。比如,薄荷、罗勒、驱蚊草形成“振奋提神区”,茉莉、栀子花、迷迭香形成“安神静心区”,可以让人们在享受美景、交往之乐时获得身心疗愈。

“疗愈花园”建成后,许多居民组团在此举办家庭聚会和邻里活动。一位阿姨形容:满天星光下,大楼环绕中,在绿植环抱的空中花园里与亲朋好友干杯相聚,“度过了非常难忘的夜晚”。

烘焙空间,孵化早餐工程

姚栋心目中,一个理想的社区公共空间只有视觉美轮美奂远远不够,设计必须符合功能需求,“能让居民真正把空间用起来”。而改造后的党群服务站确实孵化出了一批居民自治项目。

“80后”妈妈单莹为了孩子读书,今年刚搬进小区。她此前一直经营餐馆,曾经在复兴路上开过汉堡简餐店,在业内小有名气。

入住小区后,听说党群服务站正在改造,并且有一个烘焙教室,单莹饶有兴趣地上门参观。当时房间还在装修,经过居委会的热心牵头,单莹决定借用教室的一角,开设烘焙工坊。

“我们收集到的居民需求中,早餐名列前三。”魏兆梅娓娓道来。原来,小区年轻上班族很多,但这里以产业园区和校区为主,附近少有街边餐饮店铺,买早餐成为居民生活中的一大难题。单莹的烘焙工坊入驻党群服务站后,不仅负责定期开展烘焙课程,更重要的是,居民可以向她预订早餐。在一楼大堂门口,居委会还安排了一辆早餐车。

这样一来,原本简单的烘焙教室也需要设计升级。烘焙教室兼舞蹈房有一排镜面玻璃。旋转这些玻璃门后,就能露出里面的烘焙后厨。设计师为后厨单独开了一个小门进出,又搭建了独立排风系统、全透明无菌玻璃房。专业的后厨设计,让烘焙工坊可制作各类中西美食。

烘焙教室本身也是多功能厅,两侧墙壁上的长桌拉下来放平可供学习。推上去后,腾出的空间可打太极、练瑜伽或学舞蹈。

如今,居民通过手机小程序可以向烘焙工坊预订早餐。短短一个月,单莹每天可以收到40多份订单,这个数据还在持续增长中。

社区达人,带孩子读经典

“70后”李誉是小区达人,2016年就搬到小区居住。她平日里与邻居关系很好,彼此互相串门,迅速建立了一个邻里群。当时,居民区党总支还没成立,业主们自己搞一些邻里活动。李誉组织过垃圾桶设计大赛,一张海报往大门口一贴,居民纷纷响应。她向物业借了一个大展板,把收到的设计作品一一贴上去。当日,每个路过大门口的居民都会拿到一朵“小红花”,喜欢哪个作品就把小红花贴上去,由此评出最好的设计作品。

还有一次,邻居看到李誉在家带孩子读中华传统经典书籍,忽然来了兴趣,“要不带上我们家孩子一起读?”

消息在小区群里发布后,第一次集体朗读会来了20多组家庭。李誉为此定制了一系列章程,比如谁的娃谁管,读书只管爸妈、不管娃等。这个经典朗读班固定在每周日早上,从8:30开始,读1小时。内容如《论语》《老子》等,选择的书籍版本多为大字、竖排、繁体。大家围坐在一起,先由一个人领读,其余人再齐声跟读。大人的琅琅读书声,对孩子是一种良好示范。

朗读班也鼓励家长平日里坚持读,每天读完画正字,集到一定数量,可以来敲章。李誉设计了各种章,如卓越章、坚持章等。年底,根据每个家庭的情况,她自掏腰包发放奖学金和奖品。3年后,“我能不能带领大家读?”“今年我来提供奖学金”“我愿意提供奖品”……热心家长们自发承担起更多责任,形成良性循环。

“2017年,筹备居委会时我们就发现,小区里有不少来自各行各业的热心居民。”魏兆梅说。当时空间有限,她好不容易在小区里为朗读班找到一个公共空间,但环境十分局促,居民们自掏腰包买东西布置了一番。

如今,朗读班已经坚持到第7年,颇有点名气。小区里的热心家长陆续成为朗读志愿者,也有慕名而来的亲子家庭报名参加,中华经典家庭共读逐渐成为社区的公益项目。

更新后的党群服务站为朗读班提供了一个更为合适的教室。

空间魔法,本质还是人

在党总支的引领和扶持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社区里的公益项目。居民志愿者们渐渐不满足于朗读班。小区的年轻家长有一个长期萦绕心头的难题——接孩子放学。

“有了更好的条件,我们愿意站出来,为解决社区难题做更多事情。”一位社区志愿者说。在相关职能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下,零散的志愿者渐渐凝聚成为团队,愿意做更多事。

比如近期,接孩子的晚托班开始试运行,志愿者们用了3辆小汽车,一天跑3趟到5趟。接送的志愿者需要每天和家长确认放学时间:孩子今天值日吗?留堂吗?需要去兴趣班吗?

车上,志愿者每天发起一个话题。比如,发现有个孩子口头禅特别多,一位志愿者特意说:“讲美丽的语言,我们就是美丽的容器。讲污浊的语言,我们就是污浊的容器。你们想做什么样的容器?”由此引导孩子文明用语。

孩子接回来后,被安排在党群服务站二楼的阅览室,有志愿者辅导作业。做完作业后,每周一、三、五,在党群服务站的健身区上体能课,每周二、四上专注力课。目前均由志愿者担任老师。孩子最晚可以在党群服务站留到20点,由家长接回,晚餐也可以向烘焙工坊预订。

一个月试运行后,家长们十分满意。但团队意识到,这样的状态不可维持。在党总支的支持下经过多次头脑风暴后,大家计划进一步优化,引入专业人士、专业团队,孵化成为社会组织。

紫竹半岛小区有得天独厚的专业资源。在一些小区,拥有一个高校赋能团队已经受益匪浅,但这个小区至少有6个——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以及物理学、社会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等专业团队,都在给社区的党群服务赋能。

可是,赋能依然需要一个好的载体,需要一个好用的物理空间。原本被居民嫌弃的党群服务站升级改造的同时,一套社区达人、能人自下而上的参与机制渐渐形成。

“有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好的党群服务站可以让社区达人、能人有一个阵地,对接更多资源,把想法、行动变为一个个社区治理项目。

“大小没动,外观也没动,空间布局改造后,一下子容纳了那么多内容,充分发挥了小区居民的积极性。”吴泾镇党委委员吴云燕说。

大家戏称姚栋的设计有点“空间魔法”的意味。“其实公共空间的本质,还是回归到人。从人的使用视角出发。”姚栋说。

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小小的党群服务站,用较小的更新成本,通过精心设计、高效使用,同样可以探索出一条精细化治理的典范之路。(记者 龚丹韵 实习生 汪淼)


编辑:周洁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