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蹭老”现象中藏着民生需求

2023-10-17 15:38:45 来源:南京日报
分享:
-标准+

中秋国庆“超级黄金周”已过,不少年轻人在投入工作的同时,开始重拾“吃什么”“在哪吃”的每日问题,由于自己开伙不便,他们渐渐回归外卖、小饭桌和社区食堂。

社区食堂、社区助餐点最初是主要服务老年人的一种便民举措,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就餐。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有不少城市出现了这一情况,南京也不例外。原本是为老年人准备的资源和服务,却受到年轻人青睐,除了社区食堂的变迁,还有年轻人报名“夕阳红”旅行团、挤进老年大学上各种兴趣班,乃至用上一些App的老年模式……有媒体和网友把类似现象称为“蹭老”。

不得不说,“蹭老”这个词本身包含一种偏见,好像在暗示年轻人占了不该占的便宜,摊薄了老年人的福利。然而,许多“蹭老”现象之所以出现,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相应服务对目标人群和非目标人群的定位设计存在一定偏差。比如,看到了老年人对简单、方便的需求,却忽视了许多年轻人同样存在这一需求。那么,在为目标人群提供服务供给的时候,如果没有设置门槛,允许人们“用脚投票”,大家就会遵从自身需求走向“心之所向”。从更广的视角来看,这不是谁蹭了谁,而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每一种“蹭老”现象背后,都有着年轻人的真实需求。

从直接的商品到“老年人专用”商品,中间多出一个根据“标签”进行分类初筛的环节,这个环节反映了服务消费的附加值,它能让人们更便捷地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商品。商品和服务供给方对目标人群进行细分并“投其所需”,这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也是消费升级的需要;这种分类应当经过严谨的科学研究、社会调查和综合考虑,避免因刻板印象而简单粗暴地“贴标签”,导致设想与实际的供需错位。

“蹭老”现象频频出现,说明商品和服务供给方对年轻人研究不够,针对年轻人的供给不足,而这一现象对于“适老”商品和服务经济的发展来说,并不是坏事。年轻人涌入社区食堂,让社区食堂可以在满足老年人就餐需求的同时,发展“市场客户”,用市场化手段为整体运营做增量,保障可持续经营;年轻人参加“夕阳红”旅行团、进老年大学,与老年旅伴和同学相处,增进了彼此的交流,为“老年行”注入了活力与乐趣;年轻人试用App的老年模式,也因此发现了不少问题,为数字服务的适老化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测评意见。所以,从“蹭老”现象中不仅能看到年轻人的真需求,也能借此更好地看到老年人的真需求,便于查漏补缺。

对于政府和市场来说,包括“蹭老”在内的一些“反常”现象中,不仅藏着民生需求,也藏着不少商机。应当充分研究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特征群体的真实需求,精准投放相应供给,多一些真诚和严谨,少一些套路和想当然;同时,也不妨打破传统思维,允许“跨界”交流拉近代际、群组之间的距离,在融合共进中,做到真正的“儿童友好”“青年友好”和“老年友好”。(吴云青)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