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法院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市域社会治理大格局,外构空港解纷“199”模式,内建诉前调解“333”机制,深耕司法释明“1+N”布局,推动形成源头防讼、联动解纷、诉非对接的市域社会治理新阵地——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
外构空港解纷“199”模式,融入市域治理“大格局”。培塑多调联动实现纠纷案源减量。将诉源治理中心(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与区矛调中心深度融合,优选骨干法官与九个镇街、九大行业建立法治指导关系,形成“镇街呼叫、部门报到、法院指导”工作机制,全面提供指导调解、业务培训、司法确认等司法服务。今年1-7月,全区重点领域产生投诉及纠纷15000余件,经过“199”模式前端有效化解,最终仅有7979件进入诉讼,成讼案件同比下降4.77%。建立通报机制力促纠纷分层递减。定期提取诉讼案件大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以当事人地址、纠纷所在地及所属行业类型等为指数,将诉讼案件精准定位至相关辖区街道及所属行业,上半年形成2期态势分析报告向区委政法委报送,区委政法委形成通报向街道、行业发布,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指导解纷力量有效介入。围绕重点领域加强纠纷源头防控。积极与镇街、政府部门合力采取无缝衔接、及时参与、定期联席等常态化方式,做深做细联调、稳控、治理涉众涉稳矛盾纠纷。1-7月,有效指导、参与、化解群体、敏感纠纷1800余起,将尖锐矛盾消解在源头,实现解纷效果最优化。
内建诉前调解“333”机制,守好诉前解纷“主战场”。调裁主体“三专员”,调动众力量。构建“专业法官+专职调解人员+专职调解秘书”“三专员”模式,实现诉前、诉中调解与类案、简案速裁无缝衔接。挑选资深员额法官组建“调裁合一”团队,精选144名特邀调解员由法官动态引领调解。与“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天府商事调解中心共创“专职调解秘书辅助解纷”机制,8名调解秘书融入团队学习调解技巧并辅助调解事务。今年1-7月,“三专员”参与调解纠纷1623件,批量化解类型化、涉众型纠纷712件。调解方式“三结合”,展示多元化。采取“固定调+流动调”“坐班调+预约调”“现场调+网络调”差异化方式满足当事人不同时间空间需求。1-7月,利用“固定调解室”组织现场调解1109次,指派“流动调解室”实地化解纠纷712起,依托特邀调解员常驻机制即时调解咨询1321人次,提供电话和网络预约调解服务1603次,开展线下现场解纷1729件,提供在线调解服务129场。调解流程“三部曲”,体现一站式。通过“分、调、确、裁”,实现一站式高效解纷。依托诉讼辅助措施梯度分流案件,通过委派方式回溯镇街、部门或者行业组织联动调解405件。推动房地产、物业、人社、交通等主管部门及纠纷高发镇街主动沟通摸排隐患、共同协调联动化解,实现纠纷批量压减。通过“1+3”布局,融合配置司法确认与速裁简案团队7个,快速立案通道4个,开展司法确认782件。
深耕司法释明“1+N”布局,画好解纷闭环“同心圆”。立树运行格局。司法释明时间向前延伸,将“司法释明中心”分别嵌入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及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形成“咨询导诉+司法释明+信访维稳”及“多元解纷+司法释明”的“双心双融双运行”闭环格局,辐射群体行为参与社会治理,引导形成正确理性的纠纷解决理念。优化工作流程。打造“1(司法释明中心)+N(各人民法庭分中心)”司法释明工作布局,实现司法释明工作全域覆盖。建立司法释明专用通道,实现专人负责接待、法官快速响应、释明台账管理,瞄准优化办理流程、引导自动履行、定期分析情况三大核心任务,减少衍生诉讼92件,化解信访危机115件。供给服务方式。采取法官释明、第三方释明、专职人员释明、预约释明以及指定释明等方式,为当事人提供诉前辅导、判后答疑、类案释法、督促执行、诉讼费催缴、法治宣传等一站式高品质的司法释明服务602次,形成“多元解纷—司法确认—司法释明”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闭环路径。(王文华 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