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法治网专题>>
物权数字化与康旅小镇
发布时间:2022-09-14 15:50 星期三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为了更高效率地配置城乡资源与资产,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制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国家相继在2016年提出特色小镇建设和2017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四年多的投资实践与运营探索,客户需求呈蓬勃的增长势头,市场真实地验证了国家战略的正确性与前瞻性,人们对优质健康的乡村生活向往与改善生命与生活品质的消费意愿将长期推动乡村康养类市场产品的发展与兴旺,但近五年的市场实践,小镇类产品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项目顶层规划问题、投资主体投资惯性问题、市场发育程度不足、运营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但从长远的市场角度看待这些问题,这些都是一个新兴产业的普遍的早期现象,不足为怪,洞穿众多的问题本质,其实就总结为一个问题,那就是“客户消费需求与产品运营供给”的最佳契合方式不成熟问题。

目前市场上比较有代表性的特色小镇、乡村综合体、特色民宿三类产品,笔者都有深入的参与,无论是项目的顶层构建还是小镇的实际运营,都有非常多的实践经验,透过层层叠加的项目要素解构与纷繁复杂的客户接驳运营,“生活化的康养”这一最为刚性的消费诉求逐渐清晰与明朗,在2020年至2030十年间,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与特色民宿将由“粗放式进入期”过渡到“成熟运营期”,“乡村形式的康养需求满足”将是所有小镇投资与运营方需要深入思考的市场话题,就即将走入成熟产业周期的特色康养小镇,笔者从品牌、产业逻辑、供需解构三个方面对2020年以后的小镇运营提出了自己系统性的专业知识体系与产业学术模型,集中体现了众多的跨界知识融合与人文、数理与经济学逻辑,从供需解构角度概括起来就两句话:

供方(运营): “数字化”的系统运营(其中物权数字化为重点)。

需方(消费): “生活化”的康养消费(其中消费生活化为重点)。

在下面的篇章中,笔者就从多个角度与维度对如上的运营与需求体系进行详细的解读,解读的过程中整合与糅杂了国家政策解析、数字经济应用、品牌行为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地方风俗、传统文化认知、中医自然应用的哲学等多学科、跨领域的知识与逻辑应用,希望这套认知体系解读能够给特色康养小镇投资与运营提供基础且系统性的参考,为未来的康养小镇业态指明出路,提供价值。

(一)数字化的生命哲学认知——指导特色康养小镇的顶层设计

(二)数字化的健康道场营建——引领特色康养小镇的软硬配套

(三)数字化的健康信息数据——影响特色康养小镇的客户体验

(四)数字化的健康服务反馈——增加特色康养小镇的客户黏性

(五)数字化的小镇物权分销——减少特色康养小镇的资金冗沉

(六)数字化的小镇物权交易——提升特色康养小镇的价值流通

第一节 深度跨界的小镇综合经济模型

小镇这种产业与综合经济业态是最近五年才大量涌现的产业形态,从发展态势看一直高烧不退,很有意思的是这种产业综合体已经跨越了地域边界、文化边界与经营边界,中国的东西南北中全在搞小镇建设,好像什么产业都可以扣上小镇的帽子,好像什么IP都能放大为小镇特色,因为是全新的新兴产业业态形式,国内并没有形成专业属性比较强的产业模型研究及产业逻辑探讨,大家都是一副“先搞起来再说”或“先把房子卖掉再说”的腔调,从2018年开始这种盲目的投资隐患已经逐渐显露出忽视产业研究的弊端,有些没有系统产业思维指导与缜密顶层规划的小镇项目已经显现疲态,空置(销售失败)、空巢(售后不住)与空转(运营疲惫)的“三空现象”已经像个别城市的鬼城一样慢慢斑秃状呈现,这是一个绝对的警示信号,同时也是个好的逆向力量,更是一个残酷的竞争与淘汰游戏,一切的一切都倒逼小镇的投资与运营商们开始冷静下来,从产业顶层逻辑、生态价值挖掘、农业价值补位、国家政策解读、商业品牌的创建、运营团队的管理、消费心理分析等多个角度对小镇的产业研究进行“补课”,尤其是新兴的数字经济的有效介入,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产业话题。

笔者有幸从2010年开始就关注与深入研究过相关领域的文化认知体系、商业逻辑解构,当时只是为了教学需求,绝对没有想到十年后在小镇业态的顶层规划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这些知识实际上是非常庞杂的,如果没有小镇这样的“非刚需”属性的复合式业态,还真的不知道在哪种业态中能得到这么综合的交叉应用,笔者的很多学生都有地产开发的经历,他们始终要搞清楚的是“城里的房子是刚需,多数在乡村的小镇,显然不是市场刚需,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动因让这个产业持续下去”,说实话,笔者即使是所谓资深的产业学者,也不能三言两语地回答这个问题,下面这些纲领性的认知推演是我们在构建一些小镇项目,尤其是康养类小镇项目时,经常用到的理念框架,在这篇文章的第一节就分享给大家,以便大家以一个“虚拟的”专家视角来解析一下小镇的底层逻辑,也许能够隐隐约约地看到什么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甚至是人性的细分解构,会对特色康养小镇——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要叙事对象有个粗略的画像。

“构建”康养型小镇学术语言汇总

(1)中国农耕文明土壤上的“新城市”理念——文明归依 + 圈层温暖 + 物需从容,一个康养型小镇的顶层规划者,应该从这三个角度思考小镇的社会价值与投资意义。

(2)以“商业繁荣”为基础、以“管理效率”为导向的城市大基盘正在呈多中心化的转变与升级——中式版本的“乡村生活”与“城市牧牛”在一段时间内并存,也许十年、十五年,也有可能长期存在下去,新的“城乡二元制”再次出现,但这次是良性的资源与消费勾兑,而不是过去的落差与不均。

(3)满足“生存”、方便“生活”、圆满“生命”——城市的更新裂变本质上是生命需求的维度升级与内化裂变,如果现在的城市不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生命需求,这种巨大的内化力量将大概率可能催熟优质的乡村场景,它可能叫“特色康养小镇”,也可能叫别的名字,叫什么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验证了中国农耕文明的精神回归,文明回归在国家层面就是“繁荣与强大”的代名词。

(4)由1980—2016年“套利与物化经济补齐”第一个阶段,走向2016—2035年“文化与创新经济筑基”,这是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必然脉路,自然,2035年以后的中国就会向“文明与富强示范”这样的目标跨进,这是党的规划、人民的目标、文明的复兴,更是国家的运势。在哪一个阶段做好哪一阶段该做的事,是所有社会经济与文化构建者都要有的共识与常识,不然,被淘汰与被优化就是每个人都面临的社会与生活日常。

(5)“物质生活从容简化、文化生活温暖繁荣、精神信仰多元存在”——这是邓老师对21世纪未来新国民的内心描述,这种心境是社会幸福感的依托,是一个民族处于顶盛时期的繁荣映射,但对有些人可能更是一种内心炼砺,几亿人口的纠缠与彷徨中,新商业与新生活就悄悄地发生了。

(6)“新中国 + 新中式”的“5-years -Generation Gap”(五年代沟)是我们设计任何新商业综合体的社会变革思考与文化断层思考,不是中国的代际太浅了,而是中国过去的四十年发展得太快了,以至于年纪相差五年,人们好像就有了沟通障碍,代沟就此产生,超常规发展的结果就是城市发展的受益人口呈现了强烈的信息断层与新人文导向,用自己的时代语言去揣摩其他年纪人的内心,往往是十猜九不中,1960年以后出生的每个中国人都是“信息时代的夹心饼”,一层一层的信息,一褶一皱的磨砺,一迭一迭的新机。

(7)“温度、水源 、土地”—“交通、生产、商业”—“生活、精神、文明”:中国城市的更新与叠层,产生更多的新商业、新文化现象,这些现象本质上是信息与交通扁平化带来的巨大时代利好,中国各种小镇的发展肌理,大概率可能也是如上所述的与时代同频的节奏,在这个进化历程上,没有城乡差别。

(8)笔者认为世界上最理想的“特色康养小镇”本质上是人类“生命现象 + 生命逻辑”的多维空间的外化形态,未来“理想城”(大同世界)的构建者大概率可能是“生命通达”的人,比如:故宫的设计者“蒯祥”及其团队;未来“特色康养小镇”的终极消费人群极有可能是中国社会结构中生活最幸福,内心最安适的那一部分人群。

(9)“先知先觉为智者,后知后觉为知者,不知不觉只能当消费者”,特色康养小镇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形态,如果能结合新数字经济的赋能与加持,一定是如虎添翼和加速淳化,谁看得准并选择相信,谁将赢得先机。

“运营”康养型小镇学术语言汇总

(1) 品牌思维指导一切小镇运营:中国未来的任何细分消费经济都会品牌化,无论是全国性品牌化还是区域性品牌化,“品牌化”都是必然之路,不是选择之路,品牌化的前置性思考指导一切运营,“一边干、一边想”的做法要不得,“想的时候不干,干的时候不想”是运营小镇项目的核心指导原则。

(2) 复合式消费结构塑造小镇经济: “新消费 + 新文化 + 新旅游 + 新康养 + 新乡村” 五新消费结构,多点叠加式的交易新结构,才能保障小镇的持续赢利表现。

(3) 流量思维仍然长期有效: “流量—消费—集约效率—产业催化—品牌养成”这样的流量价值转化路径,指导整个小镇运营与管理流程设计。

(4) 小众与精众是小镇的优质客群: “园林环境下的康养”——用自然园林休闲的形式成就生命休憩;用“小城邦规模”的新社群思路穿起新阶层人口的生命同频与文化同频,“文明但孤独”不是中国文明的表现形式;用“梦里田园”的方式集中呈现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心灵底色,消费什么不重要,徜徉在梦里田园中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文化归依”,如果说“归依于自己所属的文明是一个人早晚要做的事儿”,那么“归依于乡土自由是中国人长盛不衰的心灵导航”。

(5) “新文化包装”下的客户友好交易界面:显化能力的设计在未来将不受欢迎,“无印良品”才是亘古之道, 未来小镇的品牌调性,只有“随意”之下见“刻意”的隐化式文化魅力才能持久,真正隐藏起来你的设计与用心,让客户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你,而不是受压迫或受冲击于你的文化与信息侵入。

(6) “多投思想而少投货币”是主流投资思维:没有刚需消费价值的小镇,就是一摞半遗弃的建筑空间,情怀是满足刚需之后的精神附会,而不是刚需本身。

(7)商业、文化与思想琴瑟和鸣:“思想穿透、文化隽永、商业繁荣”三者生万物。

思想: 10%财务投入(硬性投入)+10%文化共鸣(圈层认知)+80%创意穿透(吸引力)。

文化: 40%财务投入(硬性投入)+50%文化共鸣(圈层认知)+10%创意穿透(吸引力)。

商业: 60%财务投入(硬性投入)+30%文化共鸣(圈层认知) +10%品牌消费(吸引力)。

(8)运营权重关系牢记在心:

A.好吃比好看重要——好吃记得住,好看记不久。

B.感受比风景重要——风景看得够,感受重体验。

C.节目比节日重要——节日是大众的,只有节目是自己的。

D.夜晚比白天重要——好的过夜产品,能让客户产生二次消费。

E.儿童比大人重要——小孩子是家庭度假类消费核心“决策人”。

(9)本地的人才更持久耐用:自建团队培养战略 + 自主培养 + 外来团队赋能,对本地的人才的成长与学习要充满耐心与信心,因为他们只能看到一座山头。

(10)康养项目做到“被求”才是真理:

中国文化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冠以“求”字为先,“求佛”“求学”“求财”“求爱”“求婚”“求医”,在众多的美好追求中,“求得健康”是高频次的消费诉求,值得用一生的产业经营去迎合与满足。

五年以来,通过走访国外的小镇样板和大量的参与本土小镇建设,真的是越来越爱上了这个充满人性味与新潮气息的产业形态,更在此过程中找到了中华文明的最世俗化的落位与消费方式,突破了过去三十年,商业、文化与思想完全脱离的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特色康养小镇的产业之路一定是光明的,并深度契合了中国人的文明归属。

中国的小镇与村落本质上都是最早的人文社群,它们是农耕时代的产业综合体,它们同时也是农耕时代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虽然时代在变化,生产方式影响了生活方式,产业会有迭代,生活方式也会有升级,但人们内心的需求其实是没有什么变化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一直未变,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美好生活”的样板呢? “家安业乐,健康安全,心可安适”就是这样的时代样板,小镇上有良好而体面的工作机会;业余生活丰富而令外人羡慕;食物安全,水源干净,空气良好;社会治安良好,人们之间的关系温暖,都能自守公约;这样的小镇样板就是“生命型”的小镇样板,更是健康型的生命小镇样板。

如上,只是特色康养小镇的内外部逻辑上的架构与运营依托,真要是做到精细化与精准化的运营造势与价值塑造与流通,就必须要融合新经济时代的法则与生态游戏,“数字化”的特色康养小镇就是下一个时代小镇的投资、管理与运营的前瞻性思考,虽尚不完备,但未来可期,拥抱新数字经济大潮,重构特色康养小镇产业,给更多的人参与和共享的机会,是我们的责任,更是广大小镇投资者的产业使命。

第二节 数字化的中式文明密码拾遗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以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为标志的新经济模式,助推中国经济走向内外循环两条快速路,内循环可以成倍数增加中国社会经营性资产的运营效率;外循环得以重构世界经济再分配法则,中国经济的价值比重得到提升与保障,中国品牌与中国产业逐步向上游价值浮动,如果非得给突飞猛进的中国数字经济找到一个中国版本的理由,那我想应该就是“中国的文明基因使然”,古代中国就是一个在数字应用上非常了得的国度,无论是中国的阴阳、五行、易经,还是中医、历法等文明遗存,无不是“数字化的宇宙认知体系”,这种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文明基因里的数字宇宙哲学系统观称为“数理”,可以理解为主“数——数字化的世界组成与运行要素拆解”与“理——逻辑化的事物之间连接与变化规律掌握”,与今天的“大数据 + 区块链”并无区别。

人类文明的发展整体上是一个“圆规画圈”的路径轨迹,运动走向在表面上看好像“距离出发点越来越远”,可实际上一旦过了半圆的临界点,其实是“距离出发点越来越近”。中国传统的宇宙数字化解读并不是今天科学意义的实验与试错数字累积,而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实证与实修体系,就是把自己的身体当成各种“信号传感器与接收器”与“数字实验室”,然后通过观察与体证,最后掌握以人为宇宙“假想中心”的事物变化规律,最后这些规律直接形成可应用和可传播的文明符号,在后世的生活体验与生命体验中不断地得到应用与实践,非常可惜的是今天的人类,基本遗失了上述的体证的实际操作路径,最后的结果是当代人对上古文明遗存,要么深信不疑,要么全面否定,其实两种态度都不是最严谨的,唯一正确的态度是在“古人文明遗存正确”的大假设下不断地探索与求证,最后更好地传承与应用古人的系统认知体系。

“其大无外”的中式数字化宇宙世界观最后指导了整个中华文明的生产与生活逻辑,时至今日,中医推演气候与人体内外环境相互影响的学术理念“五运六气”,依然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有参考意义;按照地球公转位移关系变化总结的“24个节点性位移变化”形成的24个节气仍然对今天的农业生产有实际上的指导意义;甚至青蒿素的发明也是受古代医师葛洪先生的本草应用实践的启发,这类例子比比皆是。

“其小无内”的中式数字化生命观最后指导了整个古中医理论体系,2000千前的汉代已经是中医认知体系的“学术总结阶段”,以张仲景先生为代表的大哲大医实践者已经能把对某一类健康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用数字化的形式进行终结性的表述,形成了“经方”这样的宝贵的生命本草文明知识产权。今天的人生病还用2000年前的“本草解决方案”,这本身是能够说明很多问题的,在2003年非典与2020年新冠两次重大公共疫情的解决应用中,本草经方得到了毋庸置疑的价值验证,这难道还不能让今天的健康学专家们严谨地思考吗?

就本文论述的对象——特色康养小镇,笔者曾作为品牌与产业专家参与过很多类似项目的筹建与后期运营,也曾经无数次地给投资与运营人建言,用中式传统思维加上现代数字化的系统运营手段,最后成就特色小镇的“生命空间价值”,也就是“在城市学习与工作,在小镇休憩与疗愈”,但当下小镇的两大主要投资主体“政府”和“地产商”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更谈不上按邓老师的思路进行运营执行,最后的结果是造成了很多的小镇都变成了农家院的升级品,只是间歇性地满足城市休闲之用,资产的应用效率严重被低估,当然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没有透彻的认知自然就不会有精细的运营,时至2020年,当小镇建设走到了第五个年头,小镇生活与生命价值的内化认知不足与短视化的投资惯性,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产业滞涨,不同于城市住宅的刚需属性,小镇的房产空间资产购买并非刚性需求,导致了产业发展的阶段性迟滞,现在已经交付的特色小镇,多数没有产业支撑,多数没有生活形态的纯熟,当然更没有与生命休戚相关的康养价值兑现,“只有赋予康养小镇真正的康养刚性价值”才能让小镇生活形态与康养产业深度融合,最后形成消费的持续循环与产业的良性发展。

“拥有真正康养价值的小镇”才是未来经久不衰的小镇。

第三节 数字化的小镇医学体系认知

在第一节的数字认知系统中,笔者提到了“其小无内”的生命内部规律认知体系。西医借助光电科学等外力学科协作,已经能精准到原子程度上对人的器质性生命规律及疾病防治形成了完整的数字化体系,从我们普通消费者知道的每片药的剂量到每个患病细胞代谢的分子代谢运动,西医及西方生命科学已经能够基本建立数字化的生命模拟模型,现代西医正由光电科技引领逐步进入了“数字引领”的时代,“数字医学”时代正迎面向我们走来,生命代谢的各种大数据加上云计算,再结合人工智能的介入,已经开始让越来越多的人类顽疾得以根治,但“当代数字化”的西医与“古代数理化”的中医自然医学,在多个接驳口径上还有非常多的驳悖,这里面的交驳界面冲突与盲区,更多的原因还是基于文明底层的认知冲突,并不是技术层面的冲突,医学为“大善之学”,只要能够更好地保障人类健康,所有的能够系统呈现结果的医学体系都应该相互承认与相互借鉴。

笔者出身于传统中医家庭,对医学认知有着先天的敏锐与洞悉能力,但更多的是从数理逻辑方面进行了一些哲学层面的探索,除了汉民族的“汉医”(狭义中医)无论是东北的萨满医学体系、正北的蒙医蒙药、西北的藏医藏药、回族的医学、西南的苗瑶壮医、南方的岭南医学、东南的畲医畲药、东部的新安江医学等,都做过学术层面的比对,从各种影响疾病发生的动因及各个医学派别解决问题的路径来看,都有着相同与不同之处,再深研下去的结果就是又回到了数理与哲学的应用,很是有趣,下面是三个相对简单粗浅的对比与总结结果,只为大家打开一扇认知的小窗,窥探一下数理与哲学视角下的医学体系:

A.中国版图民族医学体系“九宫格”:

B.影响各民族人民健康的要素对比:

C.最直接影响健康的要素内在指向:

(1)五脏与六腑层面:

属地食物加工方式 ——六腑的代谢能力(直接影响)。

属地饮用水质量 ——肾脏功能(直接影响)。

属地空气质量 ——心肺功能(直接影响)。

属地食物种子质量 ——肝脾功能(直接影响)。

(2)肌肉骨骼筋膜层面:属地气候变化(风、寒、暑、湿、燥、火六因)。

通过大量的民族医学解决方案(内用方剂与外用方法)的数据对比,我们都惊讶地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各民族的祖先好像都是数字与数理方面的高手,他们都不知道用什么超然的方式洞悉了本民族人民日常健康与疾病防治的规律,然后把这些精算过的方式与方法再融入本民族的生活习俗与生产习俗中,甚至是文明与信仰方面,最后都能够从不同的维度与角度“潜移默化或直截了当”地护佑本民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其中的大智慧与大善意令人油然生起敬畏。

在本文中,笔者尝试着用一种“文科生”的哲学视角来解析影响身体健康的内外在因素,不求甚解,只求唤醒,如果在“特色康养小镇”这个大健康服务主体上,结合数字化的技术手段,深度地融入前述的一些内容,并用这些认知直接指导与影响小镇的选址(考量地方物候的温度、湿度、高度)、生物与生态环境的营建(饮食取材及食物构成)、小镇配套功能的设置(属地民族方法或异地客户体质情况)、小镇房屋的建造理念(人体居住小气候与小气场的功能考量)、小镇社群活动安排(群体情志引领与提振)、小镇精神配套功能(类似信仰一样的教育安神活动)等,我相信这样的特色康养小镇,一定是人人喜欢的,一定是能够真正起到身心疗愈功能的“人文温暖、健康休憩与精神安适”的多重道场,这个“小镇道场”一定具有明确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一定值得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其中,无论是投资、运营还是直接当消费者。

第四节 数字化的小镇健康道场营建

有了数字化的系统认知才能在一开始就从顶层规划的角度设计好特色康养小镇;有了数字化的医学配套,我们才能从多个角度构建起“康养小镇道场”这个同时具有人文价值与市场价值的项目综合体,把小镇的功能最终指向“康养道场”,让小镇的房间与空间都成为价值标的物,才能最后经营好小镇项目,服务好小镇的精准消费者,才能让更多的小镇的投资与运营者长远获益,尤其是涉及三农问题的乡村型小镇项目,当地的农民个人收入与土地的使用价值增值都需要项目的持续而有序的成功运营,总之,康养型小镇项目所覆盖的受益方非常多,所以要设计好小镇的三个关键指标“小镇价值呈现”“小镇运营效率”“小镇成本结构”,这三个硬性指标正是考量一个小镇投资与运营效率的最核心指标,在中国进入数字经济大潮的未来十年,在小镇产业与大健康服务产业叠加式地进入市场成熟期后,这三个成功的运营指向都离不开数字化的内在驱动要素,最终数字化规划与运营的小镇会成为产业常态,可以进一步表述为:

(1)“数字化的康养服务长远塑造小镇的核心价值”。

(2)“数字化的精准运营大幅度地提高小镇的运营效率”。

(3)“物权数字化的小镇物权交易优化了小镇的成本结构”。

我们一直在学习新数字经济下的康养小镇场景价值创建,除了投资与运营方的“卖方思考”,用户端的场景价值思维到底如何满足,一直是一个需要用丰满的理想去指导现实的话题,通过与数字经济专家的学习、医学专家的交流、人工智能的业内大神互动,笔者慢慢地可以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数字化康养小镇的应用场景,下面就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并用的方式,尝试性地表述(畅想)一下未来数字康养小镇的价值场景。

场景:患有糖尿病的唐先生在办理入住的时候,他的全部就医信息就随着人脸识别并在本人的同意之下,传到了小镇健康中心的数据库中,在唐先生所持的门卡芯片上会短期记录所有的唐先生的行动、就餐、休息、检查、健康服务的数字信息,由区块链技术对全流程进行全解析与全锁定,由国内最有数字权威而不是学术权威的云计算中心,对唐先生的症状进行实时加密计算,然后将相关解决的系统方案分“作息时间、餐食结构、培训导引、用药建议”等多节点的方式,传输给小镇的各个前端服务的信息中心(包括唐先生本人手机),然后在各个生活化的传感器上“隐蔽”地收集唐先生的代谢信息。夜间和早晨的数据采集与分析,15秒钟就制成了详细的方案,分发到了各个小镇的健康服务配套部分的信息中心,唐先生在接下来的一天时间里所接受的餐食配方、训练计划、理疗介入、用药指导、作息时间、健康师问诊,都较头一天的入住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与迭进,经过15天的针对性小镇疗愈,唐先生返回城市,同时带走了一份接下来15天城市生活的针对性建议,这些建议除了小镇的疗愈结果外,也参考了从唐先生城市中的家中采集到相关信息,最后是经过汇总的建议方案;经过忙碌的十五天,唐先生第二次来到小镇,接受下一步的度假式数字化疗愈,半年过去后,唐先生就在工作与度假的交错时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自身糖尿病的疗愈,完全变回了健康的唐先生。

如上的场景除了5G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数字技术支撑,影响核心算法的还是笔者前三节所表述的西医糖尿病专业化数字解读、中医理疗的数理化应用、食品科学对“气、味”两项的全方位解读等,数字化只是外显的数据与应用,核心内化的部分仍然是对生命内循环规律的不断探索与求证,虽然整个体系仍有多个“BUG”并未跑通,但在数字技术的加码之下,一定会步步为营,逐个突破,“半数字化”的小镇场景其实现在就可以实现,那些未证不通的“BUG”可用有经验的人来取代,效果也是非常有保障的,笔者的一个年轻的中医朋友(中医家庭出身、西医高等教育背景)要求每个患者给他看西医的检查单据,开始让人匪夷所思,但大量的实例证明,这个中西医兼用的医生的诊疗结果非常喜人,这件事对笔者的启发巨大,当然引发的思考更多,我相信未来的几年时间,上述畅想的康养小镇服务场景一定会大概率地出现在中国市场,而且通过共享数据与超级计算后,可能会像下围棋赢了人类的智能人一样,最后赢了糖尿病这个人类代谢类疾病顽症。

第五节 数字化的小镇物权交易流通

随着中国物权数字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国家在立法、立规(行政审批)、市场培育等多个方面对数字经济的大力加持,特色康养小镇也会迎来属于它的春天,就笔者有限的数字经济解读能力与小镇痛点分解来看,特色康养小镇的数字化产业变革之路,会在如下几个投资、经营、交易、应用、产融与产投等结点上,重构小镇产业投资结构、运营结构、交易结构与价值结构,分析如下:

一个小镇的物理基础并不是像城市基建那样的成熟与完善,所以小镇的硬性投资,尤其是在基础设施的投资部分会很重,最后叠加在一套空间单元的成本就会奇高,在规模的考量之下,一个完整的小镇建制,随便几个亿就花在土壤里了,这给主体投资人的资金能力带来巨大的考验,如果有二级投资人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那么可以完全在建设前期、基建中期、建成后期三个阶段,自由地参与共创共建。

A.建筑空间单元的投资结构:可以用“私人定制”的方法来满足用户的不同空间场景要求,主投资人可以像搞工厂一样将不同的建设要素进行数字化解析,包括但不限于朝向(精确到1゚角)、墙体、植被、院落、装饰、材料、停车等多个模块进行示样式组装,最后由客户根据示范的样板做出各色的加减,最后在客户交了订金之后开工建设,全部建设流程完全由客户进行数字化监管,分毫不差地把计划落实到最终结果,建立中式版本的BIM小镇系统;中途客户也可进行适时修改;建设中期的时候,除了客户可以在不违背土地、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对标的空间单元提出模块化的随机订制要求,还可以提出几个朋友一起组合式定制,“小社群”式的单元其实更受欢迎;在建成的后期,个体投资人可以对一套或一栋空间进行用益物权的分解式购买,直接持有该单位空间未来的价值。无论如何交易,全程在区块链的全流程及全解析之下进行,从根本上消除了违约风险。

B.经营性数据的数字化收益结构:特色康养小镇的数字化经营成功,一定会给一个小镇带来持续不断的健康类消费群体,进而形成客户数据资产,这部分数据资产的二次及多次购买力会形成新的数字资产,这部分资产也可以在数字化的结构设计之下,引入投资与合伙人,形成联营与联动机制。

C.交易数据的数字化收益结构:前述B项数字化的资产标的是客户的隐性购买力,而在小镇消费场景应用中,属地场景发生的实际交易也可以形成数字化可交易资产。

D.应用数据的数字化收益结构:在数据叠加的前提下,有些以前不可验证的解决方案可能会获得良好的解决,因为这个解决方案正是因为在海量数据的动态参与之下,得到不断的修正与验错,最后大大缩短了有些解决方案的最终结论的时间成本,这些经过大数据验证过的方案自然会形成知识产权,具有了资产属性,既然是具有资产属性就自然会有交易价值与流通价值,这个表现为知识产权的数据资产包也自然可以用交易流通的方式进行联营互动,假设:李老师来自传统中医世家,家传一套功能性餐食的组合搭配方法,但知识产权价值偏低,主要是因为祖上所治愈的病例数据都没有了,需要重新用新数据进行验证与增值,这个方案主要调节“脾胃型的消渴症(糖尿病)”。那么,这套方法就可以直接加入上述小镇的数据服务流程中去,得以进一步的实施和数据验证,最后这个验证过的知识产权就会形成知识资产进行交易与流通,尤其是在区块链的解析之下,全流程可循迹,无论是未来的患者还是知识产权的共享者,都是巨大的价值。

E.产业投资与融资角度的数字化收益结构:按照笔者前三节所提到的生命认知逻辑,妄想通过一个小镇的样板成功,然后去搞全国的复制,这种想法显然是不严谨和错误的,影响人体精准健康指标的要素中有很多是不可复制的,比如:特别的气候条件、经度、纬度、温度、不同的民族体质差异等,所以,就一个共同的康养主题,笔者的理想产业想象是在全国进行自然资源(利好健康的)、人文医疗资源、市场消费活力等多个要素的数字化分析与分解,特色康养小镇的“数字化网络布局”就要从全国的产业布局开始,然后,数字化分析构成“康养疗愈功能属性”的小镇“健康场能”的全国数字合格布局,最后形成产业多点投资的全产业可能性,给未来的数字投资者以更多的全网投资可能,一来可以分化其投资风险,“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最后生出了一群不同的小鸡”,二来可以使整个产业服务与应用效率大大提高,缩短产业成熟周期,提前为国家分担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整个社会劳动力价值下滑,更多的“前置性”的健康服务,可减少国家公共医疗万亿级的支出,带来不可想象的社会公益价值。

写在最后: 迎接新的数字经济大潮不单是一个商业经营者或产业学者需要思考的事儿,应该是一个全民都要参与其中的事儿,是个大好事儿,也是个大喜事儿,因为这是一个时代给每个公民带来的国家福利,百年负重的国家发展,半个世纪的隐忍逆变,我们都有机会享受到一种超越的可能性,这种超越本质的可能性仍然是回归,那个大的时空圆规真的快要走到闭环结点了——闭环了就是圆满了,我们每个公民都是这个大圆满的直接受益者,生于当代中国,我们很幸福。

(牟海民 才秀英:《物权数字化——中国经济第四极》专著编委,本文来自该书中篇第四章)

责任编辑:刘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