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法治网专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打赢脱贫攻坚战 迈上乡村振兴路
“十年答卷”系列专题报道之十
发布时间:2022-09-13 07:46 星期二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 本报记者 赵丽

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这是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数字的背后,是脱贫地区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从四川悬崖村的“云端脱贫”到云南怒江州的“褶皱奇迹”,从贵州苗族村的旅游振兴到海南鹦哥岭的幸福迁徙,每到一处,都能看见中国人民脱贫攻坚的成果。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民之贫富,国之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以“一个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血壮志,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历史性跨越,开启了向着更高目标进发的新征程。脱贫攻坚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成就,写在山川大地上,更写进亿万人民心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精准扶贫

聚焦问题决战制胜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中国如期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消息传来,举国欢腾,振奋人心。

消除绝对贫困,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夙愿,也是联合国2015年提出的愿景——在2030年全球消除极端贫困。

“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的承诺,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

当年,我国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降至10.2%,减贫已进入国际公认的“最艰难阶段”。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如何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让脱贫攻坚经得起历史检验?

答案是:贵在精准。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曾经有多穷?一家人住在黑黢黢的房子里,唯一的电器是一盏5瓦的灯泡,连电视也没看过。

2017年的十八洞村,草木依旧,但换了人间。

挣钱门路多了、勤快的人多了、新吊脚楼多了、年轻人多了,而喝酒解闷、越喝越愁的“闲酒鬼”少了——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深贫村,如今变成了令人羡慕的小康村。

每个贫困户脱贫背后,都是一套量身制定的脱贫方案、一个相互协同的系统工程、一场改变命运的硬仗:

近2000万人次进村入户,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做到了史无前例的精准到人,明确了“帮扶谁”;

25万多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县级以上单位派出的驻村干部,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的背后是场举世罕见的精准组织,明确了“谁来帮”;

“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实事求是的精准施策,明确了“怎么帮”;

确定“时间表”,引入第三方,创新构建最严格考核评估体系,审慎科学的精准评估,明确了“如何退”。

就这样,通过聚焦脱贫攻坚“四大问题”——“帮扶谁”“谁来帮”“怎么帮”“如何退”,将国家扶贫资源精准“滴灌”到每家每户。

找准致富路子的产业扶贫、培训提升技术的技能扶贫、弥补资金不足的金融扶贫……十年间,精准扶贫步步为营,精准脱贫久久为功。

一诺千金

不落一个贫困群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江西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星火从这里燃遍大江南北,脱贫攻坚战胜利的星火从这里席卷神州大地。

2017年2月,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成为我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摘帽”的贫困县。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神山村,这座昔日井冈山最偏远的贫困村之一,如今变身网红打卡乡村旅游点,人均年收入从不足3000元到超过两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几乎为零增至50多万元。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脱贫攻坚越往后越难,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曾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在大凉山深处海拔1400多米的悬崖之上,有一个村庄名叫阿土列尔村,曾经,垂直悬挂在绝壁上的17条藤梯是村民与外界唯一相连的路。长久以来,这个“云端”上的村子一直处于极度贫困中。

如今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一个个破题解决。

2020年1月25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挂牌督战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为了攻下最后的深贫堡垒,党中央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

为了让最后的“锅底人群”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全体扶贫干部尽锐出战,将汗水洒遍每一条沟沟坎坎……

一系列战贫新举措应运而生:县长直播间“带货”、农民变“网红”、电商平台打通数字供应链,贫困地区农产品销量不断攀升;发往全国各地的“务工包机”“务工专列”“务工包车”,给贫困群众送去温暖……

2020年5月,“悬崖村”阿土列尔村84户贫困户全部从山上的土坯房搬下山,住进了政府扶贫安置点里的楼房。同时,安置点周边十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式启动,为村民提供务工岗位;曾经连绵险峻的高山、原生态的彝族村落也变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

如今的大凉山早已脱胎换骨,“一步跨千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正在逐一成为现实。

有效衔接

巩固成果谋振兴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宣布,紫云县、纳雍县、威宁县等9个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将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

巩固脱贫,关键在人。扶贫干部将中央政策精准“滴灌”至帮扶群众,这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密码”之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同样看有没有一支好队伍。

多年来的驻村帮扶,让村民们把驻村干部当亲人一样。而这些驻村干部,也感同身受为村民考虑,有的考虑到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有的担心一些脱贫户还存在返贫风险,申请延期成为高频词汇,驻村干部决定:扶上马送一程。

于是,不少曾经的扶贫工作队队长,无缝衔接为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

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副乡长赵家清是云南数万名驻村书记之一。清水乡司莫拉村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村寨,这块大山褶皱里的“硬骨头”于2019年成功脱贫。作为土生土长的司莫拉人,建设司莫拉,在他看来就是建设自己的家乡。

“现在的工作重点是让脱贫农户长远发展下去,不能轻松歇脚。”赵家清说,每季度对1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少开展一次家访调查,涵盖工资收入、卫生医疗、乡风建设等方面。

“摘帽不摘帮扶”是脱贫之后5年过渡期内“四个不摘”之一。我国宣布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对脱贫地区“扶上马送一程”,为脱贫地区巩固脱贫成果保驾护航。

脱贫攻坚精神接力传递——包括18.6万名第一书记在内的56.3万名驻村干部全部完成轮换;调整完善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8个东部省市结对帮扶西部10个省区市,投入财政援助资金228.7亿元,互派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2.3万人;

精准方略接续推进——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出台14个方面倾斜支持政策;

中央投入力度不减——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305家中央单位向定点帮扶县直接投入和引进资金668.8亿元。

2021年,中央层面出台33项衔接政策,涉及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和教育、医疗、住房、饮水、产业、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等,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只有让脱贫基础更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才能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进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正多措并举拓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渠道。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313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3.8%。

征途漫漫,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油、努力,再长征”,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一定能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