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智慧法院助力加速实现公平正义
上海闵行法院推进数字化建设提升审判质效
发布时间:2022-08-08 18:25 星期一
来源:法治参考

  本刊记者 黄浩栋

  记者近日从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获悉,闵行法院以全市法院首批、区级机关首家的成绩获评了“上海市示范数字档案室”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闵行法院全流程网上办案的标志性成果,更是上海法院积极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提升数字化办案水平的一大有力体现。

  一直以来,闵行法院坚持用科技助推司法审判,通过对区块链存储、智能语音识别转换、云庭审等技术的深度运用,逐步打造了集网上立案、电子送达、在线庭审、庭审记录改革、电子归档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流程数字化办案模式,不断提升司法审判质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现代科技智能辅助法院审判,推动实现审判资源优化配置,已经成为法院改革的必然要求与现实可能。闵行法院依托高新技术发展的背景,大力推动法院的数字化建设,有效破解司法审判难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闵行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席建林说。

  智慧庭审公开公平

  不久前,闵行法院对一起股权转让合同纠纷案进行了公开审理。与传统案件审理不同的是,本次庭审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采用了智慧庭审系统及智能语音识别同步转换文字记录的新型庭审方式。

  “现在开庭。”只见商事审判庭法官茅建中敲击法槌,操作鼠标点击电脑屏幕上的“开庭”按钮,系统搭载的区块链存储和智能语音识别功能全面启动,原被告双方在庭上的发言都被识别并转化为文字,替代了书记员打字记录的操作。

  “现在申请出示电子证据。”在证据展示环节,原告从系统中调取了一份电子版股权承诺书,这份证据随即在法官和被告的电脑屏幕上同步显示,在质证过程中,当事人根据需要及时调取各种证据,法官则可以根据当事人的陈述在电子证据上进行标记和注释,重点内容一目了然。

  “智慧庭审系统相当于为法官配备了一个AI助理,集成了向导、批注、庭审记录的诸多功能,帮助法官准确把握审判节奏、快速查明事实。庭审记录改革使用的智能音字转换技术识别率目前已达90%,将书记员和法官助理从传统庭审事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案件办理中,不仅有效节约了审判资源,缓解‘案多人少’矛盾,也让青年人才得到了更多的成长空间。”分管审管和信息化工作的闵行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何云说。

  这起合同纠纷案争议焦点复杂,涉及证据材料众多,但是在智慧庭审系统的帮助下,合议庭仅用了半小时就完成了庭审。宣布闭庭后,记载庭审录音文件及文字材料的文件名、文件大小、文件生成时间、哈希指纹等信息的数据表即时生成,经当事人签名确认后,这些材料都将完整收录进该案的电子卷宗内,为当事人后续的查阅、参考提供了清晰路径。

  “智慧庭审系统调取证据非常快,内容清晰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庭审效率,最大程度保证了庭审的公平公开,这对于提升审判质效和司法公信力都有很大帮助。”本案原告的代理律师在庭审后表示。

  据了解,早在2020年7月,闵行法院就致力于运用现代科技深化司法审判改革,鼓励法官使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案件审理。据统计,2021年,闵行法院适用智慧庭审系统和庭审记录改革的庭审数超过2万件,居全市法院第一。

  无纸办案省时省心

  进入“上海移动微法院”微信小程序,选择“网上立案”,根据引导填写当事人信息、诉讼请求等内容,最后上传电子版书面材料,闵行的刘律师在自己的办公室仅用时15分钟便完成了所有的自助立案手续。

  “网上立案指引清晰,操作也相对比较简便,为我省去了奔波法院的时间。”刘律师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显示的立案情况反馈,“完成立案后,我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掌握案件立案和办理的动向,还可以及时与立案法官和承办法官联系沟通。”

  而在闵行法院的立案大厅,立案窗口的工作人员收到当事人马先生的诉讼材料后,将其扫描成电子版,上传至闵行法院的网上办案系统中,帮助当事人完成了窗口立案手续。

  记者注意到,闵行法院在立案环节会将绝大部分收到的纸质材料都扫描成电子版上传系统。近年来,上海法院全面推行全流程无纸化办案,经过一系列改革,法院法官不再依赖书面卷宗办案,而是利用网上办案系统,让案件资料实现线上的全程流转。

  没过多久,闵行法院立案庭副庭长吴瑞益电脑内的“上海法院办公办案平台”上就显示收到了刘律师和马先生的立案信息,吴瑞益即刻对当事人提交的立案材料进行网上阅卷、审查,正式予以立案的案件会生成电子卷宗,再次通过办案平台从线上传至承办法官的审判管理系统中。

  “全流程网上办案的亮点并不在于纸质材料的废止,而是让所有的数据‘跑’起来,即案件从进入法院到判决生效,再到履行完结,一键归档,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当事人之间均可通过数据进行全流程交互。”吴瑞益告诉记者。

  作为单套制归档改革的第三批试点法院,闵行法院发挥自身科技优势“后发先至”,据统计,2021年全年法院的电子卷宗覆盖率已达到99.97%,居全市第三。

  此外,闵行法院还制订了一系列实施方案和相关文件,不断完善电子送达机制,督促全院改变传统送达方式,优先引导当事人使用电子送达,并与房管、公安等部门实施数据对接,全面推进行政诉讼电子送达。2021年全年,闵行法院电子送达次数达8万余次,居全市法院首位,行政诉讼案件被告电子送达实现全覆盖。

  在线庭审日益常态化

  在上海疫情期间,闵行法院多位法官和法官助理被隔离在家,商事审判庭法官叶沈翔也是其中之一。3月17日,他需要审理一起买卖合同案件,然而自己和法官助理皆隔离在家,当事人也都远在外地因疫情原因无法来沪,如果延期审理,势必增加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考虑再三,叶沈翔决定使用闵行法院“云开庭”模式进行线上开庭审理。

  当天上午9点,叶沈翔与案件双方当事人准时登录在线庭审平台的“云法庭”正式开庭审理此案。在智慧庭审系统以及随案生成的电子卷宗帮助下,经过1个小时的庭审,双方当事人达成了调解协议,一件本可能拖延许久的案件顺利了结。

  为同时落实疫情防控和司法审判要求,闵行法院坚持司法为民,大力加强智慧法院建设,积极探索远程庭审和办案新模式,全力保障立审执等各项工作不缺失、不遗漏、不被动。今年3月以来,闵行法院共开展线上庭审10212次,在线庭审日益常态化。

  除了疫情时期外,闵行法院如今已经开发出越来越多的在线庭审常态化应用,例如,律师出差无需申请延期开庭、打消证人出庭的顾虑和不便、灵活通知当事人本人到庭等,让案件当事人进一步感受到便利。

  “我们大力发展‘在线庭审’并非为了取代线下传统庭审,而是凭借科学技术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从而延伸和拓展庭审的可能性。”何云说。

  事实上,无论是智慧庭审系统、无纸化办公系统,还是线上庭审,都离不开技术支撑。在上海高院的指导下,闵行法院建立了专业的信息技术队伍,帮助破解数字化建设中遇到的难题。

  闵行法院的一位技术人员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的十几个微信聊天群,里面既有关于各个智能系统的反馈与建议群,也有与高院技术部门沟通的工作群。他告诉记者,法官在使用技术平台途中遇到任何问题或者有任何改进建议,都会通过微信群及时告知,方便技术人员第一时间对系统功能进行改进优化。

  在专业技术队伍帮助下,闵行法院新老法官队伍成功度过了法院数字化改革的“阵痛期”与“磨合期”,建立起了对智慧法院系统的信任感,如今,这些信息技术手段已成为法官办案不可缺少的助力。

  “实践证明,利用科技赋能可以让审判权力运行更加流畅、审判效率大大提高、案多人少等难题得以缓解。”席建林说,“闵行法院将继续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坚定不移用科技赋能,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更好践行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初心和使命。”



责任编辑:王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