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法治网专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依法治国>>
打造更高质量的首都政治“护城河”
河北勠力夯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法治基石
发布时间:2022-06-28 08:18 星期二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图为5月31日,河北省保定高碑店市人民检察院联合该市工商联,组织开展“进企大走访”活动。 赵健 摄

□ 本报记者 周宵鹏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正式明确为重大国家战略。河北紧紧环抱首都北京,如坚实的胸膛守护着祖国的心脏,既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高质量发展,又以河北之稳拱卫首都安全,坚决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

东风劲吹春潮涌,破浪远航鼓征帆。8年来,河北加快推进生态建设、交通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实现新突破,全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

在这一过程中,河北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各项工作,在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加强与京津对接,通过法治建设凝聚协同共识、化解改革矛盾、保障发展秩序,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深入协同立法强化法治引领

今年3月16日,河北省法学会联合北京市法学会举办“法治冬奥的社会影响与大型赛会法律事务研究学术研讨会”,会上专门对京津冀首次开展体育法领域协同立法进行了总结归纳。

2021年7月底,京津冀三地在各自召开的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分别表决通过了授权政府为保障冬奥会筹办工作规定临时性行政措施的决定,并于公布之日起施行。

三地同步出台授权决定,协同推进冬奥会法治保障工作,这是京津冀立法协同工作一次新的探索和尝试,也是三地人大常委会在协同立法上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在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的倡议下,京津冀协同立法拉开帷幕。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三地要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这也自然成为京津冀协同立法的重点。

边议边干,先行先试。2015年1月,经天津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将“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单列一章,这一部分正是在征求河北省与北京市人大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与此同时,列入河北省人大常委会2015年重点立法项目的《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修订草案)》,也向北京、天津两地人大常委会征求了意见。

2015年3月,首次京津冀协同立法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京津冀人大协同立法的若干意见》,京津冀协同立法就此破题,实现从理论设想到落地实施的转变。

2017年第三次京津冀协同立法工作会议通过了《京津冀人大立法项目协同办法》,规定涉及三地的重要立法将由三方共同商定,这标志着京津冀人大立法项目协同机制正式确立。

从机制建设协同向具体项目协同,从单一的立法项目协同向全方位协同,从协同立法到推动开展协同监督、协同代表工作……京津冀正在打造协同立法工作的新样板。

完善协作机制筑牢安全防线

河北地处京畿要地,区位特殊,责任重大,全省上下自觉肩负特殊使命,以河北之稳筑起拱卫首都安全的钢铁长城。

2008年,环京“护城河”指挥部成立,河北环京四市成立19个有明确机构的公安检查站。2014年,成立“护城河”常态机构筹备组,统筹指导河北省“护城河”三道防线建设。2020年5月,河北省公安厅警务协作总队正式成立,三道防线安全检查更加有力有效、成果卓著。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河北公安机关迅速启动“护城河”三道防线,建立交通检疫防控体系,广大民辅警、防疫人员、群防群治力量为保卫首都安全、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站好每一班岗,坚决将疫情拦截在省界、查控在省内。

一起属于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法院管辖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当事人史某近日来到居住地的保定市博野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进行咨询,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史某仅用15分钟就实现了异地跨域立案,省却了来回400公里的奔波。

2019年8月2日,京津冀三地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共同宣布,三地法院率先在全国实现跨域立案全覆盖,当事人在家门口的法院就能享受到与管辖法院相同的服务,实现立案申请实时受理、法律文书即刻送达,由此推动京津冀司法协同带来更多惠民实效。

不仅如此,京津冀三地高级人民法院还建立了京津冀破产审判协调机制,共同签署执行工作联动协作协议书,推动执行指挥平台互联互通,建立“联合布控、及时移送”的强制措施协作平台,实现执行办案等方面的“同城效应”。

守护绿水青山构筑生态屏障

从一棵树到一片“海”,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塞罕坝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寒来暑往几十载,这弯深深的绿色是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河北省公安厅森林警察总队塞罕坝支队则在这里守卫着这弯绿色。

树苗种到哪里、林区建到哪里,公安民警的保驾护航就延伸到哪里。2021年,塞罕坝支队实现了涉及森林及野生动植物刑事案件零发案,确保了塞罕坝生态资源安全和林区社会稳定,成为河北政法系统筑牢京津生态屏障的一个典型缩影。

铁腕治霾、见缝插绿、治水攻坚……河北以最严格的制度和最刚性的约束,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利剑斩污”专项行动持续多年,蓝天白云越来越多;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华北地下水大漏斗水位止降回升;《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2021年4月1日起施行,“华北之肾”功能加快修复,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优美生态环境再现……

位于张家口市经开区的腰站堡水源地是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然而,穿越此处的某高速路段未经环保验收即投入使用通车,运输危化品车辆高频次通过,该路段却未建设防止有毒有害物渗漏设施。

在发出检察建议未得到反馈后,张家口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对负有监管职责的相关部门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并在全市开展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

2020年12月1日,河北省首家生态修复司法保护教育基地在邢台沙河市开工建设,这是邢台市中级人民法院探索创新环境资源审判结果执行机制的有益尝试。

邢台两级法院自觉把服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惩治性与恢复性司法理念并重,找准服务环境治理的切入点、结合点,为邢台环境保护提供有力司法保障,也为司法助力市域经济绿色发展探索了有益经验。

在邢台中院的倡导和推动下,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组织邢台、邯郸、石家庄、保定、张家口5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太行山一体化司法保护机制,构建司法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事务委托协助制度,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工作。

营造法治环境助推区域发展

在保定市高新区矗立着一座巨型“双子座”建筑,这便是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是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在京外设立的首家创新中心。该中心创新合作模式,实现京津研发、保定转化,承接企业近400家,积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为了让入驻企业“零成本”适应,保定市高新区在该中心设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并与40余家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深度合作,为企业提供财税、法律、人力、金融、管理咨询等全流程服务支撑。

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检察机关一直在努力。2021年10月,保定市人民检察院开展“优化营商环境 服务企业发展”检企共建活动,与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企业签约结成检企共建单位。

在随后的沟通中,该中心提出就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建议。保定市检察院迅速推动落实,在中心成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联络站,并组织专家为入驻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专题授课,受到广大企业的高度评价。

从空中俯瞰,坐落在北京市大兴区和廊坊市广阳区之间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就像是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

时间回溯至机场建设初期,为确保涉机场建设案件得到快速处理,广阳区人民法院采取“第三方志愿服务+温馨诉前联调+立案快调通道+巡回法庭就地审判”四位一体工作模式,组织律师志愿者进行义务咨询和诉前调解,开通司法服务绿色通道,成立巡回法庭到建设现场开庭审理、以案释法,为机场建设提供司法保障。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河北努力提升区域执法司法协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近年来,河北省法学会遴选320名专家组成河北法治智库,省司法厅组建了210多个法律服务团队,其中包括300人的雄安新区法律服务团和300人的冬奥会法律服务团。

河北省委2021年7月印发的《法治河北建设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法治保障,建立健全区域法治协同长效机制,推动形成区域法治协同新实践、新样板;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立法,探索发展规划、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群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卫生、交通、产业、市场、人才服务、民生保障等重要领域协同立法;加强京津冀重点领域协同执法;支持完善京津冀司法协作机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征途没有终点,未来的故事还将继续。

责任编辑: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