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法治网专题>>
物权数字化唤醒天量物权资源
发布时间:2022-05-19 15:06 星期四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中国发展到今天,几百年来我们头一次,能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有足够的底气引领世界发展的潮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目前积累了自己独特的优势,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识别这种优势,其次还要把它提升到理论高度,否则别人就无法理解和跟进,因为技术不完全是抽象化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其实早就强势进入了每一个人的生活,接入了每个人拥有的资源。

有专家说,当前制造业就处于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时代,从技术角度来看,真正变革的序幕可能刚刚拉开,但数字化、智能化对制造业能量的激发已成潮涌之势,对生产要素的整合无时不在。可以肯定,只要真正认识并接入新技术,中国完全有希望尽早迎来发展的“第四极”。以下个案,可见一斑。

制造变“智造” 资源变效益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的发展节奏。疫情让不少制造企业面临来自成本、供应链、订单等压力,但在制造业一线,许多企业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数字化智能制造,优化供应链,赶进度抓生产,硬生生地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成功地经受住了疫情冲击。

“我们利用智能技术积极化解影响,最大限度地提高交付能力和产品可靠性。一方面,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和隐患,从而降低操作失误率和生产风险。另一方面,健全的供应链保障体系,柔性、集约化的自动生产线,可实现全车系订单式生产,有效地为工厂排产,进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减少整车、零部件库存。”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第三工厂厂长曾幼明说。

向数字化要动力,企业在“云”上寻机。目前,东风本田通过开展数字化营销打通看车、试驾、购车等线上环节,“线上展厅”“直播购车”等新销售模式备受消费者欢迎。疫情倒逼车企提升AR/VR等虚实交融的视频技术,使消费者在看清车辆布局的同时,提升试乘试驾的沉浸式模拟体验感。

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变,是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企业复工复产的生动写照。不仅是汽车制造业,关乎国计民生的食品加工业等大批传统产业工厂都在悄然蜕变,面对疫情冲击,“韧性”调整运营。

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能够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化解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增强中国经济的“免疫力”。

“在疫情冲击之下,率先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制造企业能够增强自身业务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快速实现复工复产,提高生产效率,迅速恢复产能。”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说。

走进蒙牛智慧牧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奶牛场精准饲喂、疾病监测、育种管理等各项环节。智能监测生长周期,自动投喂营养搭配的饲料,摄像头结合AI算法进行体况评分,智能项圈分析奶牛运动步数……800多个牧场的100万头奶牛都有了“云管家”“云医生”,准确预测牧场的产量,为奶源的安全提供了更加科学健康的保障。

“一盒牛奶背后有170兆字节的数据。”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说,从奶牛饲养到牛奶生产全流程采取智能制造模式,摆脱传统人力手工对产能和效率的束缚,确保企业生产运营不会轻易受到疫情、事故、人员变动的影响,并最大限度地保证灵活性和准确率。

在大数据技术助力下,不但企业的内部资源被充分整合,还能精准地以消费需求指导生产,从而以消费升级带动供给升级、制造升级,从而使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都得到充分发挥。

新经济释放新动能

相关数据显示,疫情期间,京东生鲜从除夕至初九销售同比增长215%;企业组织在钉钉上发起在线会议的数量,单日突破2000万场、超1亿人次;青岛通过5G网络和云视讯系统,完成12个重点项目“网上签约”……足不出户,生产者和消费者,各得其所,各受其益。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网上会议、线上交易、在线教育等促进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9%。3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智能手表、3D打印设备、服务器、半导体分立器件等电子类产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从系列数据可看出,在疫情挑战下,以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呈现逆势而上、急流勇进的韧劲。正是这种韧劲,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强动力。

“数字经济发挥其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的优势,以其强大的协调能力和通达能力,打破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限制,推动了疫情防控期间消费持续保有增长的态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部工程师郑安琪说。

疫情防控期间有多家生鲜电商顺势突围。美菜网是一家餐饮企业供应链服务商,1月底,美菜把客户从餐饮企业拓展到个人消费者。创始人兼CEO刘传军说,2月初,一周时间内新用户增长了4倍,订单“爆单”近5倍。

“我们将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同食品供应链深度融合,需求端通过电商平台定制化订单采购农产品,农民根据订单需求生产规模化,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采买成本和决策风险。同时,大数据分析出消费者需求、口味、趋势,及时预订相应食材。”刘传军说。

互联网新技术实现了上游农业和下游餐饮业改造,为农民增收、为餐厅增效,让数字经济新动能充分释放。

新业态创造新福祉

疫情之下,互联网数字平台发展开启了“加速键”。在实现线上销量翻倍增长的同时,也在吸纳就业等民生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无接触服务需求增加,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总裁王磊说,疫情防控期间,华中某城市饿了么商超的订单量增长近10倍。商超订单呈现爆发式增长,一边是巨大的消费需求,另一边是人手运力不足的难题十分凸显。

饿了么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招募了数10万名骑手,同时推出共享平台创造灵活就业,因疫情期间赋闲在家的员工可“共享”到人员紧缺的外送行业,这种“共享”模式促使企业在用工思维上进行根本性转变。此外,也催生出人工智能训练师、菜品流程构架师、网约配送员等新职业。

在线购物的蓬勃发展,促使数字化生活服务平台创造更多的就业增量,成为带动就业的新引擎。“数字经济领域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数字化‘新基建’也成为促消费、强民生的新通路。”饿了么相关负责人说。

“此次疫情凸显了互联网平台的作用,不但加速了中国服务业的全面数字化,也用新业态创造了大量的灵活就业岗位,成为中国稳就业、灵活就业的新引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吕鹏说。

新机遇期待新作为

蓬勃发展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强烈地释放出了“必须加快构建数字经济新业态”的信号,催生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过去两个多月,网络会议平台卡顿、部分贫穷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学生无法正常上网课、一些居民无法在线就医问诊等情况,对数字行业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着眼于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加快新基建发展越发重要紧迫。

新发展面临新挑战,新机遇期待新作为。

从中央到地方,频频出台支持举措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热词。

研究表明,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长0.5%至0.62%。作为新基建之首的5G网络建设,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预测,预计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2020年至2025年,我国5G商用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达10.6万亿元。

新基建与数字技术发展紧密相连,是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新基建”的政策驱动将刺激数字经济规模的增长,而数字经济会进一步衍生新的市场需求。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王强认为,5G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未来将成为经济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

一端连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端连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从短期来看,数字技术在医疗服务、科研攻关、在线教育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的消费习惯会延续下去,形成对新基建的强烈需求。从长远来看,新基建将驱动更多新需求、创造更多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数字动力”,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社会转型、新业态频出的当下,有个专业词汇叫“范式转移”。要想理解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就必须改变。以前的中国人,特别善于在有答案的时候,依靠别人的答案实现飞速增长。现在,国人正逐渐改变固有思维定式,开始自觉进入“无人区”,正如以上案例所示,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以己之力,引领着更多的人一起往前走,由此看,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正在积蓄形成。(作者:李振强 《物权数字化——中国经济第四极》编委,本文来自该书上篇第二章第五节 备注:本文部分引用李函林《数字经济将开启哪些“新赛道”?》中的片段

责任编辑:刘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