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法治网专题>>
区块链赋能物权数字化
发布时间:2022-05-06 13:43 星期五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区块链概述

“信任、信用,是一切金融交易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一旦失去人和人之间的基本信任,很有可能不会发生任何金融交易信任”看似简单,却是人类社会普遍认可的,甚至可以说,是在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之外,被认为是能够用于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近年来,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结构层次不够明晰的现状,相应暴露出信息披露制度标准和要求层次不明的问题,现行的场外交易市场信息披露制度规则还暴露出立法层级较低和混乱零散的缺陷,我国目前场外市场信息披露的自律监管不够规范,信息披露规则混乱零散、信息披露行为监管不力是大部分场外交易市场的共同问题。与此同时,区块链因其非中心化、透明的匿名性、记录的不可逆性,以及缜密的计算逻辑,能够帮助人们在互相协作中建立起信任。

1993年,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Putnam)在其研究中指出,社交网络这样的热门研究,是依据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规范建立的,在社交网络基础上构成相应的社会资本,将有较大可能对协调和合作起到加速促进的作用,通过互惠互利,助力提升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和物质资本,从此之后,社会资本的概念开始正式涵盖信任,且呈现自我增强的特性,即一个人的信用会随着时间增长而增长的累积特性。如若我们不对其加以应用,反而有一定可能使其呈现相对减少的特性。1999年,3位长期从事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学者Luigi Guiso,Paola Sapienza和Luigi Zingales通过运用现代经济学实证方法对意大利宏观数据进行研究和检验,并总结出了信任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即从一个人,或一组受托人提取履约特性的行为,进行评估时,发现信任可以是主观上对该研究结论认可的一种可能性水平,也可以代表受试的人本身,若其所做出的一切事均有利于他人,或者其所具备的无害行为的概率非常之高,我们可以得出此人值得合作的结论。

信任的形式主要包括4种:社交信任、声誉信任、市场信任和中心化信任。与之相对应的金融交易则可以归纳为:民间借贷(基于社交)、商业信用交易(基于声誉)、资本市场交易(基于市场)和银行借贷(基于中心化行为)。

中心化信任,这个词相对信任而言比较陌生,但却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常见,也是规模最大的一种金融的信任形式,它一般是以高度可信的大银行作为中心机构,同时,中心化信任在政府机构等权威性交易中,以及国际相关信用中能充当主要的信任形式。银行凭借其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各国不同但有效的监管体系,逐渐完善形成的行业规范,以及最核心的国家担保制度,多年积累,成为高度可信的机构。此外,银行传统职责最重要的仍然是对用户的储蓄资金安全提供保障,以及对国家乃至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进行维护,因此,难以避免地将大部分的储蓄资金使用于较低风险行业的投资,常见的还有同业拆借和购买国债等,那些信用不足的群体和高风险的创新型小企业几乎不能体验信贷服务。

在市场信任中,其表现形式多为投资人对上市公司未来价值的信任预期,但由于市场大幅的震荡,即使单个企业运行稳定且前景良好,可能仅仅因为上市公司股价受到整体市场行情的波动影响,也会在这样大震荡的环境下失去信任。因此,市场信任实质上是对市场的信任,而非对某家企业的信任。声誉信任可以理解为在长期经营的过程中,企业逐步积累了良好的商业声誉,然而此违约行为也可以对其造成极为巨大的损失。商品的赊购、分期付款和票据等,这些商业信用能得以高效率完成,充分说明声誉信任的确能增加企业互相之间合作的可能性,增加商品的流动性,但这种信任更多地存在于工商行业,具有相对较为严格的指向性,也就是说,声誉信用通常是上游企业提供的,而往往对下游企业难以形成相应支持。社交信任一般以成本较高的民间借贷为主,较为主要的形式是通过人与人的社交网络产生连接,呈现出一种中介性质基于社交信任的弊端。

场外交易的范围往往集中于同一个社交网络内部,配资及利率等均由双方商议决定,不受监管,没有规范可循,交易风险完全由社交信任度的高低决定。

在中心化信任、市场信任、声誉信任,以及社交信任都未能满足场外交易参与者及监管要求的情况下,信任出现了第五种形式,即我们常说的直接信任。直接信任是指,双方并不经过中介或社交,而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建立起直接信任,将金融资源直接在供需两端进行配置。直接信任在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是存在的,但仅限于非常小的规模。最开始是在计算机领域中出现这个概念,继而得以被提出,并逐渐得到社会更广泛的使用。计算机术语中有“对等网络”的概念,Peer-to-Peer(简称P2P)中,各个节点相互之间通过直接的连接来交换数据与服务,从而使交易不断具备更为开放与稳定等的特性,但由此也会带来巨大的网络安全隐患,例如如何防止线上欺诈交易,如何保证基于对等的网络交易可信度等。总的来说,区块链技术解决了拜占庭将军问题——它提供了一种无须信任单个节点,还能创建信任的方法。

大约十年前,比特币背后的未知人士Satoshi Nakamoto描述了区块链技术,分布式对等连接结构,可用于解决在事务顺序的维护问题和事务所产生的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双重支出问题(Nakamoto,2008)比特币能将交易定制化,并将其分组到一个名为“块共享时间戳”的大小受限的结构中去。网络的节点负责将块相互连接,并按时间顺序排列,每个块包含前一个块的哈希值用于创建区块链(Crosbyetal,2016),这样设计出的区块链结构具有设法包含所有交易以及可审计注册表的强大能力。

区块链引入自应用程序和事务,因为传统业务流程的严重破坏需要集中式的架构或可信赖的第三方来验证它们,以便保障程序以相同级别的分散方式运行。区块链架构和设计的固有特性提供了透明度、稳健性、可审计性和安全性等属性(Greenspan,20l5a;Christidis和Devetsikiotis,2016)。区块链可以被视为分布式的,且被组织为有序块的数据库,其中提交的块是不可变的。区块链技术使其参与者能够建立共享和公开展示的关系。通过该技术的固有特征,也可以促进信任,确保数据的完整性,直接存储在数据库技术上;通过公钥、密码学和其进行的事实,保证了交互透明的性质,每个用户都能够根据预定义的规则验证广播的交易。另一个有助于建立信任的因素是交易的不可改变性,它能促进所谓的共识机制的形成。如果对区域链进行更改,区块链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并提示例如误用以及其相对应的操作。信任和权力的下放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都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用于建立信任的机制,因此需要创建数据透明、完整性和数据不变性的分散式网络,此网络可以在没有值得信赖的第三方情况下进行可靠的交易。另一方面,权力下放提供了平均值用户参与网络的平台,建立了共识的基础机制,因此使得受信任的第三方不再是必要条件。可以看出在银行业中,理想的银行可以在同一区块链下进行合作,推动客户交易。这样清晰的透明度使得区块链有助于交易审计。公司投资这项技术,因为他们看到了将架构分散化并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的潜力,此外,它们本身更安全,更透明,在某些情况下更快。

加密货币的数量说明了区块链的重要性,目前的数量已超过1900,并且还在增长(Coin Market Cap,2017)。由于加密货币应用程序的异构性,这种增长速度很快就会产生互操作性问题(Tschorsch和Scheuermann,2016;Haferkorn和QuintanaDiaz,2015)。此外,区块链被用在除加密货币以外的其他领域,并且形势正在迅速扩张,智能合约(SC)发挥着核心作用。S的定义在1994年被Szabo定义为:“执行合同条款的计算机化交易协议”(Szabo,1994),协议允许我们翻译合同条款为可嵌入代码(Szabo,1997),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外部的参与和风险。

除了分散化之外,基于区块链的系统的优势还包括缺乏(潜在)失效的中心点,以及提供完整、透明且本质上有效的历史事务日志。这些特征促进了具有成本效益的微交易(Beck等,2016),降低了撰写合同的复杂性(Davidson等,2016)并实现了柠檬市场中的信息共享(Notheisen,2017)。在这个范围内,区块链允许通过提供过去的、公开的且不可伪造的交易记录来解决冲突,因此,区块链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hao,2016)。

尽管有这些优点,区块链也带来了各种限制和问题。首先,分散共识的产生建立在历史数据的公开可用性和相关交易方的假名披露的基础上。由于这种开放的概念,隐私保护成为一项特殊的挑战。其次,在智能合约的背景下,他们不能触发自己,而是需要明确的干预(Glaser,2017),特定时间点的自我执行或特定事件的后续行动需要由另一个非人或人工用户发起。第三,作为自治事务数据库系统,区块链仅依赖于预定义规则的正确性,因此确保它们安全、可靠和准确至关重要(Ahangama和Poo,2016)。由于块和链的不可变特性,更改这些规则需要部署新的区块链软件或智能合约。总而言之,区块链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会遇到各种技术问题,例如可扩展性、延迟、查询问题(Beck等,2016;Glaser,2017),以及协商一致算法所导致的开销成本增加的问题(O’Dwyer和Malone,2014)。从非技术角度来看,理解区块链协议的实现并评估它们对潜在用户的适用性仍然对研究人员、从业者和用户有一定的挑战(Glaserand Bezzenberger,2015)。

区块链目前在各个领域都有应用,例如,在健康领域,区块链在解决当前健康护理系统中存在的互操作性问题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它可以作为利益交换的标准,即医疗保健实体,医学研究员等以安全的方式分享电子健康记录(EHR)。

食品行业的研究考虑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提出利用RFID和区块链技术开发农业食品供应链可追溯性的质量检测系统,区块链采用的是可靠有效的方法确保信息的共享和发布。此外,术语“智能制造”工业4.0时代也在被广泛讨论。关于供应链管理,预计工业4.0将实现权力下放和自我监管的环境。迄今为止,所谓的云计算的扩展——雾计算或边缘计算,已被利用来开发基于比特币的公平支付系统。多雾路段计算系统可以被视为一种大规模,无处不在的分散的系统,可以处理任何计算任务。

在金融领域,区块链已被广泛应用于金融交易,这就是所谓的加密货币。如今,加密货币已经出现了为其定做的软件系统,第一个块或起源块包含第一笔交易。第一个块的散列被转发给使用的节点并为第二个块生成一个哈希值。以类似的方式,第三个块创建一个包含前两个的哈希值用于跟踪区块链中的所有块回到起源区。加密货币有自己的货币(代币),增加节点是将新块引入区块链的过程,每个节点使用区块链来验证硬币是否合法或是否还没有用完。在交易记录之前进入区块链中的参与者如果数量较多则达成协议增加节点的过程是一种资源密集型任务,因此使攻击者难以验证无效交易。

目前基于区块链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提高交易的匿名性‘201’,随着我行场外交易市场自我管理机制的不断突破,市场经历反复清理整顿、关停交易甚至市场取缔,与美国资本市场的自我演化似乎有惊人的历史巧合,或许有相同的报告和非报告公司、纵向分块等行业发展趋势。按照区块链的业界主流观点,区块链技术至少有三个阶段:场外交易(1.0)、合约(2.0)和社会治理(3.0)。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可以协助建立与场外交易市场特点相适应的信息披露机制,对前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应用层面的技术支撑,因此研究设计基于区块链的场外交易模型和系统来实现可信任的场外交易具有较为实际的意义。

区块链定义及特征

区块链(blockchain)是一种基于密码学的技术,它是由多方共同维护的,使用加密技术来确保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性,从而可以实现一致的数据存储,其具备难以篡改性,并能防止拒绝的特点。它也被称为分布式存储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在一个典型的区块链系统中,每个参与者共享信息并且同意区块链是根据预先约定的规则的一组受信任的分布式数据库。它通过不需要信任积累的分散信用建立范例,并共同维护一个可靠的数据库,以形成几乎不可能改变的分布式共享分类账户。

区块链有五个主要特征:去中心化、去信任、时间戳、非对称加密和智能合约。

1. 去中心化(权力下放):由于区块链依赖于系统的维护和每个节点信息传输的真实性,基于分布式存储数据,数据传输不再依赖于某个中心节点,而是P2P的直接传输。该技术允许参与系统的任意数量的节点计算并记录系统中交换的所有信息一段时间,通过加密算法到块,并生成块的指纹用于连(链)接下一个数据块和校验。在网络整体中,基于共识的开源协议,每一个节点之间都可以自由安全地进行数据传输。对于网络整体而言事务记录都是公共的,并且每个节点都可以得到备份。

2. 去信任:在传统的互联网模型中,信息匹配和信任积累是通过可信中心节点进行的,因此无法实现价值传递的分散化。权力下放必须没有信用认可。从信任的角度来看,区块链基本上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了信任问题。所有规则都以算法程序的形式预先表达。参与者只需要信任通用算法即可建立相互信任、创造信誉、建立信任并达成共识。

3.时间戳:通过打包在特定时间段内生成的所有信息(包括数据和代码)生成块。每个下一个块的顶部包含前一个块的索引信息,该信息是端到端连接的——形成链。因此,块(完整历史)和链完整验证添加时间戳(可以追溯到完整历史),其将所有历史数据存储在系统中,并为每个数据提供检索和搜索功能。并且可以使用区块链结构来跟踪源并逐个验证它。

4. 非对称加密:区块链是通过数学共识机制的非对称加密算法,即在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密钥对”,“密钥对”中的两个密钥具有不对称特征。一个是在使用其中一个密钥加密后,只能解锁另一个密钥。其次,在发布其中一个密钥之后,另一个密钥不能基于公钥计算另一个密钥。非对称加密使任何参与者更容易达成共识,最大限度地减少价值交换中的摩擦边界,并在透明数据保护个人隐私后实现匿名。

5. 智能合约:因为区块链可以实现点对点的价值转移,可编程性的引入将使相应的编程脚本能够嵌入双方,通过这个智能合约来处理一些不可预见的交易模式,确保该技术在连续使用中继续有效。基于区块链的任何价值交换活动都可以通过智能编程,即使用方向和各种约束来进行硬控制,从而消除法律或合同软约束的成本。

区块链产业化发展的发令枪

区块链是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技术保障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难以篡改、防止抵赖的分布式记账技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密码学技术、分布式网络、共识算法以及硬件存储计算能力的飞速发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多主体间建立共识的条件日趋成熟,为解决多主体环境下的中介机构信任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协同效率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

1.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推动

结合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区块链将在多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1)推动产业模式升级

区块链技术与其他前沿科技一道,结合政、产、学、研、投等各方面的资源协同攻关核心技术,在虚拟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打造出信息共享、公平公正的新营商生态环境。新环境将实现各行业之间的有效信息沟通,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流转,加快新旧动能的转变,推动供给侧有效改革。

(2)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在进入经济新常态的今天,科学和绿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将成为主流,环境与生态保护将成为关键指标。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用区块链技术,让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精准帮扶能够高效有力,提升治理水平;让企业的发展方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满足监管政策的要求;让生产过程透明可追溯,构建更有效的产业链协同和生态共建;让绿色生态环境和绿色食品成为社会的事实标准,从而在根本上让人民群众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让大家的生活有更多的获得感。

(3)推动技术创新协同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将推动信息互联向价值互联快速进化,实现信息流、 业务流、人才流、物流、资金流的全面融合。近年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量子通信、最新移动通信、虚拟现实等新技术都有了快速的突破。如何形成可持续的技术发展闭环让这些新技术能够互相协同,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区块链技术当仁不让地成为其中的关键环节。

(4)推动社会治理改革

区块链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民生、经济、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减少人民群众碰到的“办事难、办事慢”的情况;可以实现政务公开,让老百姓能够深入参与到政府的决策当中;可以与金融结合,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减少金融风险;可以充分发挥其难以篡改、分布式存储的特点,推动司法内容存证、社会信用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加快区块链技术创新,深化区块链技术与实体产业融合,对于产业模式升级、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全球格局与中国区块链定位

随着全球第四次产业革命的不断推进,对区块链技术产业化的需求日趋明显。回溯近现代历史,18世纪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19世纪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跨入了电气时代,20世纪中后期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使全球进入信息时代,实现信息互联。

世界广泛共识当今正处在第四次产业革命时期,其标志为通过融合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量子通信、最新移动通信、虚拟现实和区块链等关键技术,构建实体与虚拟网络互联互通的新一代产业体系。历史早已证明,每一次新的产业革命都会带来国际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前几次产业革命中没有跟上世界的步伐。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由于多个产业方向的关键技术已在全球范围内达到了前沿水平,我国已经具备了未来加速发展区块链技术、全面推动产业互联的可能。

3.中国区块链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全球区块链市场已经初具规模。综合分析上述国际顶尖企业的区块链技术观点,并进一步参照多方数据进行研判, 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目前中国区块链的实际基础及其在全球的相对优势。

据《中国电子报》2019年11月的报道,2018年的全球区块链市场规模已达 122.6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美国(36%)。虽然目前中国的市场规模与美国有一定差距,但保持着十分强劲的增长势头。

从区块链投资规模来看,中美之间的差距已显著缩小。根据CBInsights公司2019年7月的研究报告,2014—2019年,全球区块链投资额的30%在美国,排名第一;其次为中国,占总额的15%。而在全球区块链专利数量方面,中国已经反超美国。截至2018年,在已提交的区块链相关专利中,41%来自中国,排名第一;其次是美国,占32%。总体来说,在全球区块链竞赛中,中国市场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中国自主的区块链技术与相关行业企业也在迅猛发展。

4.新时代企业家的历史机遇

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必然要和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成为政府、企业家、民众共同关注和参与的新方向。

新时代的企业家需要直面历史大趋势,迎接挑战,实现转型升级。区块技术链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不但为企业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更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抓手和突破利器。在过去的20多年中,互联网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引领世界发生了巨大变革,充分显示了新技术对传统产业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以及伴随出现的猛烈的跨界打击和降维打击。新兴区块链技术的迅猛发展获得了大量社会资源的支持,是否会像当年互联网创新一样给传统产业带来改变和颠覆,这是每一位企业家都需要深思的地方。

由于技术的历史局限,互联网世界的公平性、价值性、安全性等基础问题,长期以来都未得到圆满解决,甚至由此派生出许多危害公共治安、社会、伦理、国家安全的问题,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因此,在互联网世界内部也需要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这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区块链的技术特性恰好能顺应这种需求。从本质上讲,区块链就是新一代的高效治理架构,其核心是基于多种技术组合而建立的激励约束机制。它通过集成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技术,对计算模式进行颠覆式创新,大幅提高了“作恶”门槛。此外,区块链的价值发掘机制推动“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信任互联网”变迁,从而充分挖掘各产业内部的积极力量,进而实现更加良性的治理架构,有效赋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因此,区块链技术确有可能引起一场全球性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

与其他技术一样,区块链同样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受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区块链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迭代,使性能更成熟、稳定。区块链技术需要在与其他技术逐渐融合、与上层建筑反复磨合之后,才能实现广泛应用。此外,发展区块链也将面临监管上的挑战。从近些年对各种炒作行为的打击到对各种安全合规性的要求,有效地实施监管必定是前沿技术走向大规模应用所必然面临的过程。

全球科技创新正处于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把信息技术作为谋求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方向。围绕信息技术制高点的国际竞争已日趋复杂化、白热化,甚至与贸易争端、外交博弈、军事角力相交织。区块链等前沿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与未来的国际竞争格局密切相关。

5.权益和服务的价值流转

权益和服务也是非常典型的区块链应用场景。一方面,权益和服务这样的虚拟产品急需有效的背书及内容铺定,其价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和一系列的前置约束条件紧密相关,而这些条件都需要真实可信的定义和适用范围。另一方面,权益和服务对应的都是高流通的场景,必须依赖一系列的市场交易和确认行为来维持价值。价值崩塌带来的很可能是市场的萎缩和消失。

因此,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垂直行业的虚拟产品、权益、服务交易市场,未来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朱新海 李松 《物权数字化——中国经济第四极》编委,本文来自该书中篇第一章第三节)

责任编辑:刘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