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法治新媒体联播>>业务动态>>
时代特征 本地特色 群众赞誉
从三起案件看甘肃省肃州区人民法院“一庭一品”创建路径
发布时间:2022-04-08 16:52 星期五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人民法院将现阶段的基层法庭建设对接社会基层治理末端带来社会效果。今年1-3月6个基层法庭共收案1038起,为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859万元。

肃州区人民法院在基层法庭治理的实践过程中,把传统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与现代司法工作相融合,走出了一条“庭庭有特色,乡镇有亮点”的城乡结合之路,形成了布局合理、定位清晰、发展均衡、运行高效、群众满意的“一庭一品”特色法庭构建模式,在基层社会治理和乡镇发展振兴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2021年12月3日,肃州区人民法院在全省法院院长视频会议上作了题为《强化法庭建设,服务乡村振兴,全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汇报,具有时代特征和本地特色的基层法庭治理经验引起与会人员反响。

面对面“茶桌式”普法让群众开了窍

2020年冬天,三墩镇某农场主聂某的家中来了一群“不速之客”,近百只无主羊将其晾晒的板蓝根啃食殆尽,聂某将羊群围住后并未等来羊群的主人,聂某第一个想到的是去三墩乡法庭求助。

初次咨询,法官告知聂某先保护好羊群和自己损失的证据。二次咨询,法官站在法律角度透彻合理地分析讲解让聂某放了心。羊群主人王某从青海赶来后一纸诉状将聂某告上法庭,主审法官把双方约到一起为他们泡上热茶,三人边拉家常边咨询,生硬的法律条文都变得通俗易懂的话语,法官给予建议中肯实用,双方的回答毫无保留,这起案件就这样化解了。

聂某第三次走进了三墩乡法庭,送上一面“司法为民”的锦旗,从普法的受益者成为“守法、学法、懂法、用法”的宣传员。

肃州区人民法院在“一庭一品”基层法庭创建活动中应运而生了“茶桌式”普法,既是办案的场所,又成了普法的小课堂。“茶桌式”普法让法官们改变了过去的办案模式,抓住每一次办案的机会广泛普法,让法治文化润物无声滋养群众心田。

“茶桌式”面对面普法以点带面,形成了全面开花之势,银达“红色法庭”不断弘扬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种子在新时代司法实践中生根发芽,擅长家事纠纷调处的法官和助理强强联合,形成三墩、清水特色“家事法庭”;依托国家级戈壁农业产业园的总寨“戈壁农业”生态法庭,各具特色的基层法庭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良好习惯。

点对点“下沉式”审理让群众心里有了底

当事人来到诉讼服务中心要求强制执行,执行法官经过多方查询,首先让真正的被执行人“浮出水面”,从孩子的就学和生活不便的角度反复做被执行人的工作,在执行法官的督促下,当场执结拖欠工资15万余元,一起涉民生案件快速办结。

这起案件反映了两个层面的双线互动,一是诉讼服务中心做到当日立案,当日审结,当日向当事人送达法律文书的高办案效率。二是执行局做到案件的集约统筹办理,简案快执实现了案件办理的高速运转。此案进一步证明了“一庭一品”为抓手的创建思路是推进法院整体联动工作提档升级的一剂“良方”。

诉调服务中心主任芦彩玲说:“我们充分发挥诉讼案件的前端过滤功能,通过一体化诉调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流程、全线化、一站式的解纷渠道和服务,将服务贯穿‘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肃州区人民法院充分以“一庭一品”创建活动为载体,从宏观上形成以人民法庭为主、基层法庭为辅、巡回审判为补充的法庭诉讼服务格局,明之以利、责之以法;从微观上寻找更加方便、更加简易、更加灵活的审判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久前,肃州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王兴国团队,紧扣双方争议焦点,数次耐心组织当事人协商,成功调解一起历时3年的合同纠纷案件。

点对点“下沉式”是肃州区人民法院着眼辖区特点,创建特色服务,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的新思路,从集约创新上丰富了“一庭一品”创建活动的理论外延,从服务保障上升华了“一庭一品”创建活动的内涵意义,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两个最显著的效果。

一是多元解纷求“精”的效果。全面完善“分流”和“裁审”工作机制,延缓部分简易纠纷进入诉讼程序,缓解了人案矛盾,节省了当事人参与诉讼的成本。二是诉调对接靠“前”的效果。通过完善调解与立案、调解与速裁、速裁与普通程序、诉与非诉的衔接机制,主动与基层调解组织、专业调解委员会联系,畅通司法确认“绿色通道”。

实打实“家居式”调解为群众解了忧

当被执行人刘某某被公安机关带到银达法庭时,12名拐坝村、佘新村的申请人也闻讯赶来。“大家放心,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会帮你们把钱要回来。”法官的这句话立刻缓解了现场的情绪,到了约定的还款日,12名申请人拿着银达法庭为他们追索的12万元欠款感慨地说道“真是没想到,银达法官的办案效率实在太高了!”

银达法庭先后荣获“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全市优秀法庭”等荣誉称号,他们的审判特点是秉承马锡五审判方式中文明善意的理念,灵活巧妙地运用柔性化调解消弭双方矛盾,让申请人与被执行人切身感受到司法的力度和温度。

在银达法庭的民事调解室里,墙面上点缀着绿叶,沙发上坐着两名当事人和法官,这种“家居式”的审判环境,让案件审理有了“人情味”,专业、柔性、冷静与细致、耐心、热情融合起来,一起起纠纷在这里调处,一件件矛盾在这里化解。庭长何金慧说:“在我眼里,这个小法庭就是乡亲们的家,进了家门,什么事都可以聊,什么事都可以谈。”

何金慧的一席话是对肃州区人民法院“一庭一品”创建活动的最好诠释,在“一庭一品”特色品牌创建中,肃州区人民法院规范了“日常法庭”、优化“午间法庭”、探索“假日法庭”、拓展“涉农法庭”,“四庭合一”全线贯通了涉企、涉农、涉民生、涉妇女儿童老弱群体案件通道,为“家居式”调解引申出两个支撑点。一是打通了便民服务通道,形成以基层法庭为主,巡回审判点为辅的布局,通过适用简易程序缩短办案周期;二是打通了诉调对接通道,引导群众自愿选择其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形成有效良性互动,使矛盾纠纷在诉前、诉中、诉后得到有效化解。

“专业化、精细化、人性化”的“家居式”调解丰富了“一庭一品”的实践内容,有利于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调解模式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利益。银达法庭设立诉讼服务站,可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证件复印、诉前调解、跨域立案等便捷服务;总寨法庭的午间集中送达,创新“调解四法”化解矛盾,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亮点;金佛寺法庭善于从乡规民约、习俗与现行法律规定之间找到平衡点,在解决涉农、婚姻家庭、相邻关系等案件中更具优势。(吴萍萍 王发斌)

责任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