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法治网专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依法治国>>
书写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
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
发布时间:2022-02-25 08:31 星期五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本报记者 赵丽

千年梦想今朝圆。

从雪域高原到戈壁沙漠,从悬崖绝壁到大石山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书写出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

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波澜壮阔,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步接一步,步履坚实。

2012年底,新时代脱贫攻坚拉开序幕。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脚下,踏平坎坷成大道。望前方,更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

精准务实开拓创新

聚焦问题决战制胜

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

翻开史册,中华大地有让世人惊叹的繁华和盛世,但饥饿、灾荒却几乎在每一页都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进入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贫苦,就是当时中国的代名词。

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的奋斗。

从引导广大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到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启动第一个扶贫开发“十年规划”,到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党团结带领人民,结合实际,实施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着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积极成效。

时间来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以“一个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血壮志,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踏雪前往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在连夜听取当地工作汇报、看望困难农户、与干部群众促膝长谈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自此,党中央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中国脱贫攻坚的“地标”。

2013年11月3日,正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

近年来,十八洞村着力打造“旅游+”产业体系,成立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苗绣、黄桃等民族工艺和特色产业,“抱团”发展带来规模效应,实现整村脱贫。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提出了扶贫开发工作“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为精准扶贫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山河依旧,换了人间。贵州黔西化屋村曾经是贫困发生率高达63.6%的“悬崖下的村寨”,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2019年底,化屋村贫困人口清零,从一个“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的贫困村,变成“乌江百里画廊的一颗明珠”,当地群众无不感恩党的政策好。

精准扶贫如何做到不落一人?

8年时间近2000万人次进村入户,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做到了史无前例的精准到人,明确了“帮扶谁”;

25万多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县级以上单位派出的驻村干部,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的背后是场举世罕见的精准组织,明确了“谁来帮”;

“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实事求是的精准施策,明确了“怎么帮”;

明确“时间表”,引入第三方,创新构建最严格考核评估体系,审慎科学的精准评估,明确了“如何退”。

就这样,通过聚焦脱贫攻坚“四大问题”——“帮扶谁”“谁来帮”“怎么帮”“如何退”,将国家扶贫资源精准“滴灌”到每家每户。

2017年2月,江西省井冈山市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成为我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神山村,这座昔日井冈山最偏远的贫困村之一,如今变身网红打卡乡村旅游点。全村开起了16家农家乐,80%的村民参与乡村旅游,人均年收入从4年前的不足3000元到超过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几乎为零增至50多万元。

神山村就如一扇窗,推开它,看到的是中国大地上拔节生长的力量,是奋进征程中坚如磐石的信仰。

这是胜利的回响,更是启程的足音。

庄严承诺一诺千金

不落一个贫困群众

国家级贫困县,又称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或国定贫困县。

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国综合排名最低的600个县中,有521个在这14个片区内,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截至2019年底,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这些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去了四川大凉山,在深山里辗转奔波两三个小时。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一个个难题解决了。时隔一年后,他考察过的三岔河镇三河村搬进了平坝子上的新村。村里家家户户贴着:“共产党瓦吉瓦(好得很),习总书记卡沙沙(谢谢)!”

“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这是党中央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

2020年1月25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挂牌督战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为了攻下最后的深贫堡垒,党中央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在挂牌督战地区,干部群众为彻底摆脱绝对贫困,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昂扬斗志和十足干劲全力冲刺。

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史上最大规模脱贫攻坚座谈会,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并先后到陕西、山西、宁夏、吉林、安徽、湖南等地考察,要求坚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不动摇,统筹推进抗疫、脱贫两个战场的战斗,努力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并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出明确要求。

为了让最后的“锅底人群”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全体扶贫干部顶着世所罕见疫情冲击的巨大压力尽锐出战,将汗水洒遍每一条沟沟坎坎……

一系列战贫新举措应运而生:

全国多个电商平台开设专区促进湖北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全国人民帮扶湖北热情高涨;

县长直播间“带货”、农民变“网红”、电商平台打通数字供应链……贫困地区农产品销量不断攀升,扶贫产业火热复工;

发往全国各地的“务工包机”“务工专列”“务工包车”,给贫困群众送去温暖……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宣布,紫云县、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沿河县、榕江县、从江县、晴隆县、望谟县9个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攻坚克难不负人民

新征程续写新辉煌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大会,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如期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消息传来,举国欢腾,振奋人心。

消除绝对贫困,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夙愿,也是联合国于2015年提出的愿景——在2030年全球消除极端贫困。

回首脱贫攻坚这些年,是什么力量能够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重新配置资源,让各种要素向农村贫困地区汇集?是什么力量能够在超大规模国家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的组织体系,让扶贫工作系统高效运转?是什么力量能够推动如此多的干部扎根贫困地区,让贫困群众有了脱贫带头人?

这种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上下同欲者胜。

2020年4月21日,有这样一张照片在互联网上刷屏——春雨淅沥的茶园中,在陕西秦巴山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面带微笑,向正在劳动的茶农们走来。在他身旁,是陕西省委书记、安康市委书记、平利县委书记、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

一张“五级书记”同框、共抓脱贫攻坚的照片,让人们看到上下齐心克难关的决心和力量。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推动建立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既督促工作进度、加大考核问责力度,又杜绝弄虚作假、严防“数字脱贫”……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舍小家为大家,广大党员、干部心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吃苦耐劳、不怕牺牲,他们把汗水流淌在战贫一线。发誓“一户不脱贫、坚决不撤岗”的安徽金寨县大湾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静,一干就是6年;重庆竹贤乡下庄村支书毛相林带领村民历时7年不懈奋斗,硬是在绝壁凿出一条8000米长的“天路”……

赤子其人,丹心如铁。

2020年12月1日,在脱贫攻坚战即将取得胜利前夕,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驻村干部余永流倒在了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位卑未敢忘忧国……”他生前写给女儿的信,让亿万网民泪崩。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1800多名同志牺牲在扶贫岗位上。他们把对身边乡亲们的热爱,对心中信念、肩上责任的执着,书写在漫山遍野的土地上,矗立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年梦想照进现实,照耀新时代的神州大地。

征途漫漫,而今迈步从头越。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后的部署思虑已久,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再一次谆谆叮嘱:“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当下,一张更全面更美好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刘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