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法治网专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依法治国>>
一条通村公路,成为村民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2-02-25 08:31 星期五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本报记者 文丽娟 王家梁

腊肉、香肠、水豆腐……贵州黔西化屋村麻窝寨村民王光元的厨房里挤满了富有特色的农家风味。天气好的时候,四面八方的客人都会来他开的农家乐里尝一尝当地美食。

曾经,王光元是村里的贫困户;如今,他的农家乐开得红红火火。变化源自一条路,一条通村公路。

据了解,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化屋村支部书记许蕾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这个悬崖下的村落过去因自然条件闭塞而深陷贫困,有“三不通”之称——路不通、电不通、水不通,又有“通讯靠吼,交通靠走”一说,寨子之间隔河相望,村民之间虽然看得到对方,但交流靠大声吼叫,见面更是要走几个小时。

出村只有一条蜿蜒陡峭的悬崖小路,名为“手扒岩”。“‘手扒岩’陡峭得很,要用手抠住那些岩窝子,一步步地爬,都不敢往下看。”王光元说,村里各方面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制约了化屋村的整体发展,村民只能“靠水吃水”,以捕鱼为生。

要想富、先修路。2006年,村民投工投劳,于次年修通了毛路;2009年,硬化的旅游公路通到化屋村;2017年,通村通组路修到了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各村民家门口。

2018年,王光元所在的麻窝寨搬至集中安置点,通村通组公路及时修到了他家门口。以前,他去乡集市赶场,天麻麻亮就要出门,要走3个多小时山路,“现在我们出去就方便了,骑车半个小时就能到乡镇上”。

“路修通后,化屋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首先是‘三不通’变成了‘样样通’,村民走出去更方便了,来村里游玩的人也方便了。特别是迎来民建中央帮扶后,房子从堆沙房变成了砖房,花坡场、舞台、码头、酒店、通村油路、沿湖路、通组水泥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逐渐完善。游客也日渐增加,村民们的腰包更鼓了。”化屋村村主任杨秋阳说。

在杨秋阳看来,通村公路成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关键路。

村民何兰的农家乐就修在这条公路边。作为生态移民搬迁搬出村的何兰在公路修通后早早地嗅到了商机,2008年,她便回村开起农家乐。早些年每年能挣几万元补贴家用,2018年以后,村里各方面条件好了起来,她每年能挣10万元。“天气好的时候,每逢节假日天天爆满,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待70桌,进出的游客有700多人,最多一天的收入就有1.5万元。”何兰开心地说。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专程来到化屋村,嘱咐大家要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既定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把产业发展好,把乡村建设得更好。

牢记嘱托加油干。如今,坐落在“乌江源百里画廊”的化屋村,风景亮丽迎客忙。据许蕾介绍,仅2021年2月3日至10月7日,化屋村累计接待游客就达53.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8亿元。

为了应对游客“井喷”式增长,提升服务质量,化屋村又积极开展导游培训和打造长桌宴特色旅游项目。

22岁的歪梳苗族姑娘赵群就是化屋村的专业导游之一。她一家有7口人,2017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后搬到了化屋村移民安置点生活。以前她在广东打工,每个月的工资只有2800元;2021年春节回村后,便没有再离开。“在村里做导游是一份很好的工作。”赵群介绍,她现在每接一场解说有200元的收入,旺季的时候一天能接两场,每个月收入有4000多元。

近年来,化屋村的游船经营、旅游开发、游客服务等模式越来越完善,村里的业态越来越丰富,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美。

“现在全村三分之一的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通村公路让人‘流’入乡,物‘流’入村,钱‘流’入户,真正是一条致富路。”许蕾说。

责任编辑:刘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