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首页>>
黄山市黄山区创新构建法治乡村治理体系
“五治”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1-09-18 11:34 星期六
来源:法治参考

  本刊记者 范天娇 通讯员 汤晶

  “农贸市场搞起来好,买菜方便,又干净卫生。”过去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仙源镇老街摆地摊的菜农们,对搬进新建的农贸市场有着不错的“用户体验”。

  可是在不久前,他们大多还忧心忡忡,害怕出现客流量不多、好摊位靠抢等问题。对此,仙源镇特意召开了“板凳会议”,把管理部门负责人和流动菜农召集到一起,有问题现场沟通,有疑惑现场解答。“会议”还作出决定,农贸市场免费试营业一段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再制定摊位管理办法,打消了菜农的顾虑。

  “板凳会议”是仙源镇为群众搭建的说事议事渠道,也是黄山区构建法治乡村治理体系的一道剪影。近年来,黄山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创新平台为手段,着力构建“五治”融合的法治乡村治理体系,将政治引领、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撑一体推进,为全面依法治区夯实坚实基础,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良好法治环境。

  政治引领 共创共建形成强大合力

  黄山区总面积1775平方公里,辖9镇5乡和84个村居,总人口16.3万、其中移民人口近10万,属于典型的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

  为全面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黄山区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法治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把建设法治乡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

  根据中央及省市关于法治乡村建设的工作要求,结合当地特色和工作基础,黄山区委依法治区办制定了《黄山区法治乡村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十六个一”创建载体,细化了加快涉农领域的制度建设、规范涉农行政执法、强化乡村司法保障、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健全乡村矛盾纠纷化解和平安建设机制、推进乡村依法治理、深化法治乡村示范创建等方面的工作任务,形成全区共创共建的强大合力。

  区委、区政府对创建工作实行月调度,及时分析形势,查摆问题,落实举措,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各乡镇、各单位创建工作的督导检查,确保创建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自治强基 共治共享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家门口水泥路有个小坑,添点水泥修补一下,看见地面上有垃圾,顺手扔进垃圾桶里……黄山区三口镇白果村白果组村民杨德胜从身边小事做起,去年累积了129分,在“积分超市”换取纸、米、油盐等生活用品。

  像杨德胜一样“积分兑奖”的村民还有很多。近年来,三口镇实行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根据细则,在环境维护、邻里和谐、参军入学、参与村级活动等方面表现优良的村民可得到积分,而违法违纪、行为不端的将被扣分。各村对积分排名前10%的家庭每年进行一次积分兑换奖励,奖励形式为兑换服务、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和享受有关激励政策等,以此推动乡村有效治理、乡风文明和谐。

  “有这个‘积分’后,我们提高了主动服务的积极性。”杨德胜说。

  推行村规民约积分制是黄山区强化自治强基的措施之一。该区落实和完善村规民约草案审核和备案制度,全面推广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健全合法有效的村规民约落实执行机制,并健全完善村级议事协商制度,鼓励农村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等活动,积极搭建“村民说事”平台,实现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同时,黄山区加强村(社区)“两委”干部选拔监督,提升依法履职能力和水平,制定资金收支管理、资产资源管理、工程项目建设、组织人事管理、民生保障救助等5大类别管理事项及清单细则13项,出台《村级“小微权力”运行监督暂行办法》,持续强化对村级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

  法治保障 “定分止争”促进和谐稳定

  “这是徐某的抛荒地,你不打招呼就种上茶树肯定是不对的。”

  “既然姜某愿意种茶树,可以流转给他嘛,不然地荒着也浪费了。”

  8月13日,在三口镇白果树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办公室里,就村民徐某与姜某的林地纠纷,专职调解员张满发忙着进行两头劝。2个多小时后,双方达成协议,姜某愿意支付2800元,把徐某的抛荒地流转过来,用于种植茶树,并现场支付了费用。

  张满发还是白果树村支委兼村委会副主任,他告诉记者,村两委干部10人都是“法治带头人”,村民组长、村“两委员一代表”14人是“法律明白人”,都参与到调解工作中来,他们既熟知村情,又熟悉村民,做起调解工作得心应手。

  记者了解到,黄山区将“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深度融合,全区14个乡镇、84个村居共培育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1319人,开展矛盾排查化解、普法宣传等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同时还不断推动法律服务主动向乡村延伸,实行“两室两员”法治乡村建设模式,建立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人民调解室,配备法律顾问员与专职人民调解员,目前已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人民调解组织111个,吸纳人民调解员653人,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全覆盖。

  “村里的合同签订和解除都有法律顾问把关,可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张满发说,有次与某公司解除土地承包合同,法律顾问帮忙追回土地流转款项多达60万元。

  有了法治保障,乡村和谐篇章不断翻新。仅白果树村,截至今年8月,已经调解矛盾纠纷18起,与去年同期相比,矛盾纠纷数量下降了约三成。

  德治教化 “春风化雨”引导规范言行

  “重科学,反邪教,不赌博,禁恶习;睦邻里,重情意,遇矛盾,讲道理……”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耿城镇沟村的村法治文化广场,三三两两的村民会跟着“大喇叭”,哼唱起“村规民约版”三字经,不时地驻足在法治造型牌前,倚靠在普法石凳上,沉浸在浓浓的法治“氛围感”之中。

  这份“村规民约版”三字经集合了全村智慧,通过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召开法律征询会,听取党代表、村民党员、联村干部、上级党委、辖区民警、法律顾问的意见和建议后,共同约定了公共秩序、乡风民俗、社会公德、邻里关系等具体要求,引导村民自觉规范自身的言行。

  为促进村规民约落到实处,沟村还用好“红黑榜”,把履行村规民约情况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组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以“孝善文化”根治村里存在的“赡养扯皮”“遗产纠纷”“厚葬薄养”等问题,在村落中因地制宜布置提倡和弘扬孝、善、和等文化的古语新句,使村规民约入眼入心、入脑入行。

  如今,这股乡村文明新风已经吹遍各地。黄山区建立“一评两立三化”乡风文明引导机制,注重培育挖掘乡贤人才,传承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充分运用富有黄山区特色的村规家训、牌匾楹联、俗语格言等,构筑“文明、和睦、互助”乡村文化精神,每户建立一条家规家训,每村建立一张好人榜,定期开展平安家庭示范户、十星级文明标兵户、美丽庭院示范户等评选活动,推动德治精神融入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形成教化与引导、激励与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智治支撑 “科技创新”强化基层治理

  家电坏了,通过“慧力生活”平台线上预约,很快就有师傅上门维修;发现小区垃圾桶未及时清理,拍照上传到“慧力生活”平台反映,马上保洁就来清理……在黄山区龙北社区,社区服务已经从“面对面”转向了“键对键”。

  “‘慧力生活’平台是集社区党务、政务、管务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开通了智慧党建、议事协商、志愿服务、网上商城、随手拍、社友圈、便民服务等功能,有效拓展集成治理‘联动面’。”龙北社区党委委员汪晶说。

  目前,智慧社区平台在5个社区得到应用,发布社友圈2800条,随手拍收集问题793件,解决635件,开展议事协商38次,社区居民每天都能畅享智慧社区建设带来的“红利”。

  除了不断拓展治理的“联动面”,黄山区还引入“腾讯为村”平台,通过平台5大板块、70多个功能项目,推动基层党的建设和乡村治理由传统向现代、由单向向互动、由封闭向开放,拓展网上治理“服务面”。同时还引入“三朵云”(三张网)平台,在乡镇建设“云广播”“应急网”点位,利用云广播高频次开展宣传播报活动,对乡镇安全管控空白区域进行全方位摸排,建设移动“云监控”、电信“金睛网”点位,消除安全管控盲区,并在住宅小区使用“云家园”系统,建设“视联网”点位,拓展基层治理“管控面”。通过科技赋能,让基层“治理”变“智理”,更具“智慧”。


责任编辑:王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