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首页>>
心理矫治助戒毒人员健康回归社会
——专访白城市戒毒民警王佳亮
发布时间:2021-06-23 20:29 星期三
来源:法治参考

  本刊记者 徐明皎

  心理矫治是戒毒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民警是如何将心理治疗技术应用到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中的?心理矫治能取得怎样的效果?本刊记者对吉林省白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四级警长王佳亮进行了专访。王佳亮于2014年8月在戒毒所工作,其撰写的两篇心理矫治工作案例入选12348中国法网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以心理测评为基础进行个性化矫治

  本刊记者戒毒人员入所时,会做哪些心理测评?

  王佳亮:在戒毒人员入所时,我们通常会先通过SCL-90、BPRS等量表评估他们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精神障碍及其严重程度,通过EPQ对戒毒人员做人格测试。根据个体表现情况,再做抑郁、焦虑等方面的筛查。我们将根据评估结果拟定个性化的心理矫治方案。

  本刊记者戒毒人员在所期间一般会有怎样的心理变化?如何及时发现这些变化?

  王佳亮:戒毒人员在所戒毒期间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在入所初期,他们通常不接受自己被强制隔离戒毒的事实,自我封闭、恐惧、焦虑、暴躁、易怒。经过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他们的这些情绪会通过学习和心理矫治得到逐步的改善,心理活动逐渐平和,行为习惯得以矫正,内心活动更加接近正常人。在即将解戒回归社会时,戒毒人员情绪会出现较大波动,比如在出所前出现常见的矛盾心理问题,一是对毒品危害的认知与缺乏戒毒信心之间的心理矛盾;二是立志戒毒的坚定决心与担忧戒毒环境之间的心理矛盾;三是戒毒的坚强信念与担心自己拒毒能力之间的心理矛盾;四是回归社会的强烈愿望与担心适应能力的心理矛盾;五是和家人团聚的期望与害怕被亲人否定之间的心理矛盾。

  除此之外,一些戒毒人员面临家庭和情感变故时也会产生“破罐破摔”的想法,失去戒毒信心。

  要想及时发现戒毒人员心理上的变化,我们在工作中需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一方面要了解戒毒人员及家人的基本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要细心观察戒毒人员的心理变化。心理变化表现明显的,一般会有情绪宣泄、自伤自残、对抗民警、打架、自我封闭、烦躁不安等表现。心理变化表现不明显的,则需要通过民警谈话、戒毒人员心路日记和心理健康档案体现出来。在整个戒治过程中,我们也会定期为戒毒人员做心理测试,在测试量表当中也能很好地体现出他们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

  本刊记者在什么情况下,会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

  王佳亮:心理矫治始终贯穿整个戒治过程。心理问题在戒毒人员这个特殊群体普遍存在,且较正常人更为严重,这也是吸毒违法的重要诱因之一。戒毒难就难在心瘾难除,解决心理问题是成功戒毒的必要条件,为了保证戒治效果,对所有戒毒人员我们都会根据个人情况进行相应的心理矫治。

  本刊记者:心理矫治一般采取哪些方法?

  王佳亮:入所初期,我们在对强戒人员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测评的同时建立心理矫治档案,对于存在普遍心理问题的戒毒人员以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矫治;对于存在个别心理问题的戒毒人员我们会配合使用绘画疗法、沙盘疗法、个体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矫治;对于心理防御极强的戒毒人员以开展无结构访谈的方式进行矫治,通过降低他的防御心理,取得他的信任,找到心理问题的突破口,再制定个体心理矫治方案,从而解决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

  循循善诱帮助戒毒人员戒除心瘾

  本刊记者有人说,毒品生理成瘾易戒,心理成瘾难戒,你觉得“心瘾难戒”难在哪?

  王佳亮:生理成瘾其实是比较容易戒断的,一般通过大约15天的阻断与毒品的接触就能够基本实现生理脱毒。而心瘾主要是心理依赖,它成瘾的机制本身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先是毒品损伤大脑,导致吸毒者思维习惯异常改变,最后行为习惯也会被改变,因此心瘾治疗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康复过程。这个过程对戒毒人员的控制力和意志力都是一种挑战,喜、怒、哀、乐,每一个情绪上的变化都可以作为他们偶吸、复吸的理由。有一些人因为不能彻底脱离原有的关系网、毒友圈和生活环境,再次面临毒品的诱惑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深层次的吸毒体验记忆被激活,内心摆脱不了对毒品的欲望,导致戒断失败。

  本刊记者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如何帮助戒毒人员戒除心瘾?

  王佳亮:与初次戒毒人员相比,复吸的戒毒人员在心瘾上的表现更加明显,这类人群除了对毒品有强烈的欲望之外,还有更为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已解除戒毒人员张某为例,他在心理上表现为:性格封闭,情绪低落,戒备心强,对事冷漠。对这样的戒毒人员,要通过无结构访谈的方式,尽量让他向民警敞开心扉,如实讲述自身的经历、环境以及心理变化,帮助其找到复吸的原因。

  在与张某的谈话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影响他复吸倾向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个人因素主要体现在没有脱离原来的“毒友圈”,社会因素主要体现在来自社会和家庭关系中的不支持和不信任,这些都能够直接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水平,让他产生复吸想法。在戒治工作中我们把重点放在转变张某的自我认知上,对张某进行拒毒情景模拟的戒治方法:在张某不知情的情况下,选取几位学员进行诱惑环境的还原,用事先准备好的“仿真毒品”,还原“毒友”热情招待张某的场景,通过不断的语言刺激和视觉刺激,强化张某的抵御能力,考验他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后能否作出正确的决定,通过多次的拒绝之后,在他的大脑中形成“拒毒记忆”,他的心理也会随之产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拒毒能力。

  在民警的正确引导下,张某逐渐能够主动思考,思想也愈发积极向上, 逐渐消除了对复吸的自我怀疑态度和对“终身戒毒”的惶恐。

  本刊记者有些戒毒人员可能有较强的防御心理,从你的经验看,用什么方式更容易让对方信任民警,从而对其正确引导?

  王佳亮:防御心理较强的戒毒人员适合用无结构访谈,就是以非标准化、普通的聊天方式,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进行。根据以往工作经验,一旦以既定问题去交流,对方就会马上提高警惕,对谈话表现出戒备、抗拒的态度,不利于民警了解戒毒人员内心的真实想法。在相对轻松自由的环境下,让戒毒人员觉得像跟朋友聊天一样,他才能放下防备,建立信任,畅所欲言,民警才能逐渐了解其内心真实想法,引导戒毒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重拾戒毒信心。

  要想取得戒毒人员的信任,还需要民警在他们戒治过程中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戒治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情感问题等。比如有位戒毒人员在二次戒毒时遇到了家庭问题,出现了自伤自残行为。民警一方面耐心开导他,一方面帮助他和家人沟通,帮助其重新建立家庭责任感,他的心理问题也得到了改善。

  全方位支持戒毒人员回归社会

  本刊记者戒毒人员在回归社会前需要做好哪些心理准备?民警需要从哪些方面辅导?

  王佳亮: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可能面临很多问题,一是家庭问题:婚姻是否出现变故,家庭成员是否相信戒毒成功,能否接纳戒毒人员的回归;二是社会问题:在回归后能否被社会接纳,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来源如何解决;三是戒毒环境问题:能否脱离“毒友圈”回归到正常生活,再次面对毒品时,有没有拒绝毒品的信心。这些都是戒毒人员回归前需要做好的心理准备。

  从我的工作经验来看,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帮助他们做好回归准备:一是从心理上引导,提高戒毒人员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心理调节能力,以及面对新形势、新生活的适应能力;二是帮助戒毒人员做好拒毒抗毒能力训练,开展“毒品再现”情景模拟,增强他们面对毒品诱惑的抵抗能力,帮助他们下定决心与毒品划清界限,脱离原有的毒友圈;三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加他们出所后的就业渠道,满足生活所需。

  本刊记者这些原来的吸毒人员回到旧的生活模式和朋友圈后,是否会再次面临毒品的诱惑?要让他们走上正常的生活轨道还需要哪些支持?

  王佳亮:戒毒人员回到旧的生活模式和朋友圈之后,一定会再次面临毒品的诱惑,根据个人抗毒拒毒的能力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想要戒毒人员走上正常的生活轨道需要社会中不同的角色(包括家属、同事、朋友、同学、社会其他工作者)为吸毒人员提供物质或者精神方面的支持,对降低复吸倾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我看来,戒毒人员回归社会主要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一是需要家人和朋友的信任和支持,让戒毒人员在家庭中找到归属感和责任感。二是需要社区康复工作人员做好衔接帮扶,为他们提供就业扶持,及时把握社区康复人员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别性帮教。三是需要人社部门的支持,对戒毒人员进行出所后就业技能再培训,让他们有自我谋生能力,不再闲散混迹社会,远离原来的“毒友圈”,降低复吸倾向。四是需要媒体支持,大力向社会宣传正确的价值观:一方面要社会对毒品的危害形成共识,能够做到社会共同抵制毒品;另一方面,号召社会接纳吸毒人员,给予他们戒毒的信心和希望。

  本刊记者从你的经验来看,为了做好心理矫治工作,民警需要从哪些方面提升自己?

  王佳亮:一是提高民警心理学专业化水平,由于心理矫治的特殊性,需要专业的心理知识作为理论支撑;二是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提升民警敏锐的洞察力,提升对戒毒人员的行为举止、思想意识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准确了解和掌握戒毒人员的思想状况以及症结所在,有利于对症下药、进行有效地引导和疏通,做到有的放矢;三是提升民警在戒治工作中对戒毒人员的正面引导能力,民警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从思想作风、言谈举止、为人处事、习惯爱好等方面为戒毒人员作出榜样,用人格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去影响、去感化戒毒人员。同时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谈话过程中能够让戒毒人员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提高感化力和影响力,让谈话变得循循善诱,亲切感人,才能达到心理矫治的预期效果。


责任编辑:王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