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首页>>
云南法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站式”诉讼服务模式
全国首部民族地区多元解纷地方性法规施行
发布时间:2021-05-26 16:51 星期三
来源:法治参考

  本刊记者 王宇 实习生 陆敏

  由云南省红河州中级人民法院推动州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2020年8月正式施行,成为全国首部民族地区关于多元解纷的地方性法规。

  这是云南法院系统打造具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一站式”多元解纷、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平台的标志性事件。

  此时,距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恰巧一年。

  通过一年的努力,云南各级法院已经形成地域民族特色的一体化诉讼服务格局,将法院诉讼服务触角延伸到社区、村寨、国门、自贸区,凝聚各方力量,将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

  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全省法院仅网上调解纠纷就达10313件;2020年1月至8月受理各类案件达60.9万件,审、执结43万余件,为云南建设“面对南亚东南亚环印度洋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提供了良好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地方立法开启多元解纷有法可依之路

  送达难一直是阻碍司法效率提升的一大难题。对于地处边境线上的“国门”法院,遇上涉外纠纷时,送达难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2018年,在一起不当得利纠纷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法院通过创新搭建的协助送达机制,由越南老街省老街市法院向被告送达了诉讼文书,身在越南的被告随即主动退还了相应款项,一件本来需要经过漫长诉讼流程的案件仅一个月就得以化解。

  而这份“快捷”却是经历了十余年的双边努力才促成的。自2004年以来,河口法院与老街市法院每年都开展两地法院司法交流会谈,双方就深化司法交流与合作等问题进行磋商。2017年,双方就司法文书跨境送达工作达成协议,约定通过县级外事部门互相协助开展文书送达工作。

  目前,河口法院与县委政法委、司法局、公安局交警大队、侨联、民族协会等29家单位搭建了26个诉调对接工作机制,聘请特邀调解员116名;与司法局、县侨联等单位共同在河口镇司法所设置诉调对接服务中心和涉外诉讼服务站,让调解工作渗入基层。

  为了巩固已取得的工作成效,将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提升为人人遵守的地方性法规,红河州中院于2018年8月向红河州人大常委会提出制定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的立法建议。

  2020年5月,《条例》经红河州人大表决通过,并报经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自2020年8月1日起施行,成为全国首个自治州层面的多元解纷促进条例。

  此次地方立法,将云南省推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红河试点”形成的经验以立法形式固定下来,从制度层面推动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落地,是云南省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成果。

  法官坐“门诊”解纠纷 法院助力社会治理

  作为云南第二大城市的曲靖市,地域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如何抓好城乡综合治理的难题。特别是矛盾纠纷发生时,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一方面期待公正高效化解矛盾,另一方面坊间又有“生不进衙门”的“厌诉”说法。

  “为便捷高效解纷,麒麟区法院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体制,推动构建了以‘院、庭、站、点、员’网格化多元解纷机制为基础的‘麒麟解纷’ 模式。”曲靖市麒麟区人民法院院长高红丽介绍。

  “院”,即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法院选任具有丰富调解经验的2名员额法官、6名法官助理开展诉前调解,让法官坐“门诊”实现纠纷“快慢分道”;“庭”,即派出法庭;“站”,即在各乡镇街道建立便民诉讼服务站;“点”,即村委会居委会实现诉讼服务点全覆盖;“员”,即在站点处选聘的人民陪审员、诉讼信息联络员、执行联络员和特邀调解员,利用“四员”来自群众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配合法官发挥“四员合一”诉调对接联动机制的作用。

  以辖区内标准化诉讼服务点珠街墩子村委会为例,2019年至2020年9月,当地法院成功为该村诉前调解31起矛盾纠纷,远程接访当事人15人次,无一纠纷进入诉讼程序,实现了矛盾进站点、 纠纷不出村的社会治理目标。

  2019年以来,麒麟区法院收案数出现下降“拐点”。2019年收案总数较2018年同期下降2.09%,收案数量十年来首次实现负增长,而且2019年诉前调解案件占一审民商事、行政案件的40.27%,调撤率达66.96%。2020年1月至7月与去年同期相比,再降6.51%。

  梅葛调解室民族特色解纷受青睐

  2020年,一场离婚纠纷调解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人民法院梅葛调解室展开。双方当事人僵持不下时,身着彝族服饰的“梅葛”乐师(特邀调解员)唱起一段婉转悠扬的梅葛调,将法、理、情融入其中,令这对夫妻有所触动。

  此时,双语法官抓住时机,耐心给当事人做工作,最终化解了双方心结,将这起离婚纠纷止于诉前。

  重要的是,从收到原告起诉材料到成功调解仅用一天时间,既减少了当事人的诉累,又降低了诉讼成本。

  梅葛调解室是今年正式启用的民族特色多元解纷功能室。“梅葛”发源于姚安马游坪,被视为彝家“根谱”,是当地彝族群众思想交流、耕耘劳作、诉说情感的重要手段。

  “我们通过挖掘彝族梅葛史诗中关于民俗的记载,运用民间习俗调解,实现民俗文化对司法的推动作用。”姚安法院院长肖光亮介绍,通过创新“民族解纷”工作,增进诉讼前后端沟通交流,以及聘用各具特色的特邀调解员等大幅提升诉讼前端处理案件的范围和能力,让大量纠纷止于未发、化于萌芽,节约审判资源,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践行了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宗旨。

  2020年1月至7月,该院诉前调解案件占一审民事、行政案件的60.5%。

  “这样的方式也使我们的少数民族同胞能够感受到司法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这也是我们云南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的一大亮点,以贴近人民群众的方式提供最便捷的司法服务,这也是我们以人民为中心司法为民的最好体现。”全国人大代表王砚蒙在参加由云南省高院于近期组织开展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云南法院”活动到访姚安法院时如是说。


责任编辑:王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