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法治网专题>>
法治助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记者实地探访四川三县法治乡村建设成效
发布时间:2020-11-20 05:30 星期五
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乡村建设基层行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利民

10月15日至20日,司法部“法治乡村建设”主题采访团到四川采访法治乡村建设。采访团以座谈、现场采访和实地参观的方式,深入广元市苍溪县云峰镇云台村、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陇山村、凉山州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进行调研采访。

一手抓“产业”一手抓“法治”

“现在村子里到处是新房,猕猴桃、雪梨等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户容户貌整治有效,群众生活习惯明显改善……”10月15日,记者来到云台村,谈起村里的变化,云台村驻村第一书记邓小兵滔滔不绝。

云台村是司法部定点帮扶贫困村,全村农业人口303户926人,2014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76户222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4.5%,交通不便,没有脱贫的支撑产业。

邓小兵告诉记者,以前的云台村基础条件差,村里无产业,是典型的“空壳村”。在司法部及省、市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帮扶下,云台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产业实现从无到有,全村发展了600多亩猕猴桃,还种植了雪梨和云台仙桃,建起了9个120亩观光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种植大棚,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余元。

“前几天,广元监狱刚拉了一车蔬菜走,多的时候一个月要拉5趟,就是25吨。”村民梁天成介绍,这些年,云台村的蔬菜、水果稳定销往司法系统,老百姓不愁销路。

在助推云台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司法部也结合行业实际,助力当地法治建设,援建了苍溪县司法局法律援助大厅和云台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在全县214个贫困村建立规范化司法行政工作室。

仅仅让群众知道依法办事还不够,还要方便群众依法办事。苍溪县动员全县法律服务工作者投身脱贫攻坚,全县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免费为214个贫困村担任法律顾问。法律顾问定期到村讲法治课,参与村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并在村民微信群中及时解答群众的法律问题。

前段时间,在外务工的村民咨询法律顾问解决了离婚抚养问题。“这些咨询全部免费,目前我们村已经免费调解了30多件案件。”邓小兵说,云台村近三年无一例信访矛盾出村。

现在,全县807个村(社区)都有了法治文化书屋,214个贫困村还有一法治文化广场、一法治文化廊道、一法治文化墙、一法治文化专栏、一法治文化书屋。

“法治宣传无处不在,宣传栏、宣传单、宣讲课,电视上、手机上、路边上,我们天天看、天天听,法治意识自然提高了,依法办事更是让我们有了致富的底气。”云台村村民何思刚说。

记者了解到,云台村还在苍溪县域内建成了首个村史馆,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本土历史时代变迁。

既是猪肉“推销员”又是村里的“法律专家”

“陇山村的猪吃的东西很健康,红薯、南瓜是主粮,玉米、麦麸是辅食,一头猪平均生长周期是8至10个月,我这种不太喜欢吃肉的人看着都馋。”当着司法部机关服务中心采购团的面,陇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体磊当起了猪肉“推销员”。

此后,陇山村一批批土猪肉端上司法部机关食堂的餐桌。销售生猪的贫困户邱伟一次性从合作社拿到4万多元肉钱,他高兴地说:“幸亏有张书记,疫情期间,陇山村的猪肉不仅没有受损,还赚了。”

2018年9月至今,司法部机关党委组织处一级主任科员张体磊挂职陇山村第一书记已两年有余。

在陇山村精准扶贫办公室桌上有个厚厚的笔记本,这是张体磊的扶贫日记,里面记录着他在村里的工作点滴。

“脱贫攻坚不能只做表面工作,陇山村现在是两个80%——80%的劳动力在外务工,普通家庭80%的收入依靠务工收入。想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好,要从居家农户的增收做起。现在村里核桃、蔬菜产业发展得不错,但一个见效慢,一个收益不高。要想切实改变收入结构,需要搞点有特色的种养行业。”张体磊写道。

有了目标,说干就干。

2019年7月,陇山村第一批土猪肉端上司法部机关食堂的餐桌。2019年春节前,四川达州监狱职工代表到陇山村以购代捐,采购了1500多只、价值近13万元的跑山鸡、散养鸭和生态鱼,进一步增强了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提升了发展产业扶贫的热情和信心。

为切实帮助陇山村百姓脱贫奔小康,陇山村两委采取“合作社+养殖户”模式成立专门工作队,广泛宣传动员,逐户统计生猪等农副产品数量。2019年,全村200多户养殖生猪1000多头、生态土鸡5万余只,养殖户户均增收1万余元,陇山村合作社年销售额达600多万元。

“张书记帮我们联系了这么多销路,明年我不光要养好鸡鸭,还要多喂两头猪。”村民冯华英笑着说。

今年2月,陇山村三社苟某的侄子驾驶苟某的小轿车,与李某驾驶的无号牌摩托车在村口发生碰撞,致两人受伤。后经人民调解员、村主任陈元斌以及张体磊积极调解,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苟某的妻子回忆说:“张书记不仅给我们讲法律知识,还帮助我们起草调解协议,他是我们村的法律专家,我们肯定得按照法律办。”

“我们平时经常开展普法宣传,老百姓遇到问题会第一时间找村两委调解、咨询。这几年村民的法治观念有很大改观,老百姓遇到事不再比谁的腰杆粗,而是看谁占理,主动找法、用法。”陈元斌说。

陇山村还建起了法治文化大院,里面设立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定期开展法治宣传、培训,建立法律顾问微信群;建立综治办公室,设立人民调解室,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积极推行村民说事制度,共同说事、民主决策。村两委会同各方力量,不时在村社和校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文化下乡”系列活动,将普法宣传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近年来,陇山村的违法犯罪率、刑满释放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数量逐年下降,还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安全社区示范村等称号。

法治基石铺好乡村振兴路

10月19日,路遇塌方,采访团从西昌驱车3个多小时才到达火普村。这里天高云阔,山峦起伏,整洁的水泥路两旁,一栋栋崭新的农家小屋拔地而起,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火普村是大凉山腹地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平均海拔2700米。2014年,全村187户780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74户203人,贫困发生率达26%。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中,火普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凉山州“七个一批”行动计划,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创新帮扶措施,以蓝梅、西门塔尔牛、羊肚菌、乌金猪等产业发展带动,2019年底,实现全村脱贫,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8500元,集体经济达52000元。

“过去,我们一家和牛羊混居在黑漆漆的土坯房里,现在住在80平方米的新房,房子东南朝向,阳光充足,客厅、卧室、厨房、厕所、牛圈分区有序,屋外还有一个小院子。自从搬到新家后,感觉生活重新开始了,很幸福!”村民安子子伍告诉记者。

幸福生活离不开法治保障。

火普村在村委会的带领和县司法局的指导下,以“创建一支法治宣传队伍、培养一名家庭法律明白人、村委会聘请一名法律顾问、建设一个法律图书角、设置一个法律宣传栏、发放公共法律服务便民手册”工程为抓手,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内容上突出控辍保学义务教育、社会治安禁毒防艾和扫黑除恶、农民工权益保护、计划生育、土地流转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在形式上采取村委会广播、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农民夜校、文艺汇演、放彝语法治坝坝电影等形式,广泛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在方式上法育和德育相结合,以彝族传统道德教育经典《玛牧特依》为基础编印宣传资料,以彝族文字编印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据昭觉县司法局局长吉子子哈介绍,这里以“德古+法律”工作模式,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德古相当于“乡贤”。

德古通过县司法局的培训,把现代法治理念融入到传统调解方式中,在调解中用彝语给当事人双方讲解法律法规,有效促进了村民对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

“由于社会发育程度低,过去村里大操大办、薄养厚葬、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不少,许多矛盾纠纷因此而起。德古通过彝语给村民调解矛盾,讲法律、讲道理,进行普法宣传,现在村子很和谐,很少发生矛盾纠纷。”驻村第一书记曾远旭说。

以彝语、彝族文字为主的法治宣传教育营造了火普村浓厚的和谐、文明氛围,普法依法治理成效明显。目前,火普村村民治安案件为零,无吸贩毒人员,艾滋病人员零增长,10年来无刑事案件发生,做到矛盾纠纷不出村,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刘一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