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法治网专题>>
浙江宁波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二十载花开满园
打通依法治国“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20-11-16 08:10 星期一
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乡村建设基层行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深秋的四明山层林尽染,素有“浙东红村”之称的横坎头村,在红杉林包围下呈现一片火红。更红的是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余姚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讲解员李玲扎在这里近20年,为四面八方的游客生动讲述红色故事同时,也见证了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成功创建浙江省“民主法治村”的发展历程。

宁波余姚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的起源地,1998年开始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的探索实践。1999年,宁波市在全国率先实施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2003年,司法部、民政部总结推广宁波做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让宁波经验走出浙江,在全国遍地开花,香飘满园。

宁波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励健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是法治乡村建设的主要抓手,宁波迄今共培育22个国家级、306个省级、964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打通依法治国“最后一公里”,在全国首创“村民说事”“小微权力清单”“阳光村务八步法”等“宁波实践”和“宁波经验”,努力打造新时代乡村依法治理先行区,2019全国法治乡村建设会议在宁波宁海县召开。宁波最先提出制定促进法治乡村建设地方性条例,《宁波市法治乡村建设促进条例》有望今年底通过。

法治为本创新治理机制

培养“法律明白人”、评选“守法示范户”、完善“公共法律服务”、深化“村民说事”……走进宁波象山县墙头镇溪里方村,古色古香的建筑,自然蜿蜒的溪流,家家栽种花木、户户蟠扎盆景,美丽庭院的背后,是乡村创新治理机制的支撑。

在方家岙村警民说事办公室,不论建公厕、烧烤基地、垃圾清理等村中大事,还是村民间家长里短的小事,民警召集村民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帮忙办,就此解决了许多矛盾纠纷、困难问题。

象山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晓东介绍说,象山首创“村民说事”制度,坚持法治为本,把村民说事置于法律框架下,全面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组织政法干警下基层活动,开展“警民说事”“法官说案”“检察官说法”,让群众在“说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养成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习惯。

“村民说事”制度在宁波市推广,形成了以“说、议、办、评”为核心内容的制度体系,搭建起协商民主新平台,构筑出村务管理、决策、治理、监督的全流程,开创一条共商共信、共建共享的治村理事新路子。

走在宁海的乡镇,几乎每个村都能看到“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的宣传标语和漫画。说起这治村“法宝”,村民神采飞扬。

实施“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建立责任界定明晰的乡村管理制度。2014年,宁海县在全国推出第一份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定《村级权力清单三十六条》,绘制权力行使流程图,让乡村权力事项在阳光下运行。2018年,该制度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3月,宁波把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作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和村民自治的重要基础,全面推动修订完善工作,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同时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热情,使村规民约修订完善的过程,成为发扬民主、普法教育和法治实践的过程。目前,全市乡村均因地制宜制订修订各具特色、有效管用的村规民约,使“规范做人、规矩办事”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党建引领强化融合共建

从一个年集体经济不足10万元的“困窘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从班子软弱涣散的“破大船”变成攻坚克难的“尖刀班”,背后奥秘是什么?余姚市梨洲街道明伟村第一书记张剑波的答案是:紧紧依靠党建引领,着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法治化。明伟村先后获得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60多项荣誉。

党建引领,法治建设有方向。明伟村从召开一个会议、佩戴一枚党徽、建立一本联系卡等细节做起,将每周一上午9点确定为三套班子例会时间,村干部们首先进行中心组理论学习,后进行工作汇报,村监会审议各项工程和支出,保障村干部职权运用的合理性及规范性,即使是一包茶叶、一班工钱、一个杯子,都需要上报且经村监会审议。该例会制度已实施了9年,不仅成了干部心中的“铁律”,更是明伟村一块响当当的牌子。

宁波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构筑一核多元的协同治理格局。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中,在基层党组织带动下,搭建各类组织有效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和渠道,引导村民自治组织、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共建互融、协同推进,共同解决当地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满足村民多元需求。同时与推进农村重点工作融合共建,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矛盾纠纷。

在明伟村便民服务中心,专设了法律咨询平台,村法律顾问楼建新每周都在这里值班,为村民们提供法律援助,他欣慰地说:“自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以来,随着村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逐渐养成遇事找法的习惯,所以我越来越忙,但忙得有价值,结合个案多发问题,我还给村委发法律建议书,督促从源头上预防风险隐患。”

宁波加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诉求。以镇(乡)、街道法律服务中心(站)为服务枢纽,重点打造村社一线公共法律服务综合平台,完善村社公共法律服务室等实体窗口建设,实现村社法律服务全覆盖一站式服务;整合优化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基本服务功能,升级完善“12348·宁波法网”和“掌上法律顾问”移动端,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网上法律服务。

三治融合促进文明善治

宪法、红旗、法典、法槌……在横坎头村红色宪法主题园,鲜红的宪法宣誓誓词墙在一片绿植掩映中格外醒目。漫步广场小径,沿路设置宪法宣传牌,传递浓郁的法治氛围。

宁波突出法治文化建设,2012年以来先后出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法治文化阵地建成作为申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必要条件。因地制宜打造余姚黄宗羲法治碑苑、江北半樸园法治教育基地、象山陈汉章法治思想馆等一批乡村法治文化场馆、公园。目前,已建成宪法主题宣传阵地103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79个,乡村法治文化阵地494个,使循法而为观念深入民心。

从2001年担任村党委书记到前不久卸任,横坎头村原党委书记张志灿陪着村庄走过了19年,他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来,我们通过‘最美红村人’推荐评议、乡贤驻堂、道德评议团、乡风文明榜等,向上向善、孝亲睦邻、守望相助、济困扶危的精神在横坎头村蔚然成风,去年还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宁波将道德教育融入法治建设,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德治实践活动,运用法治方式为道德建设“保驾护航”,增强村民守法和崇德意识,促进法治惠民。挖掘乡村熟人社会的道德力量,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制定村民道德公约等自律规范,发挥农村党员、干部、新乡贤、“五老”人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切实增强村民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荣誉感。

宁波市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吕汉杰介绍说,宁波完善“三治融合”工作机制,推进基层文明善治。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过程中,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工作机制,市级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协调推进,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基层活力,深化创建内涵。2018年以来,创建省级“三治结合”善治村373个。

20多年的持续创建过程中,宁波结合法治乡村建设和市域治理现代化建设,坚持实践创新,尊重基层创造不断探索健全完善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标准、考评体系,取得了丰富的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和法治成果,努力实现“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扬正气”的乡村治理新局面,不断提升基层依法治理现代化水平,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贡献乡村力量。

责任编辑:吴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