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法治网专题>>
法治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重庆渝中用法治护航转型升级行稳致远
发布时间:2020-11-06 07:13 星期五
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图为渝中区开展“民法与我同行”系列民法典宣讲活动,为市民普及《民法典》知识。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锋 战海峰 文/图

美轮美奂的洪崖洞夜景,波澜壮阔的两江交汇,穿楼而过的网红轻轨……这里是重庆母城——渝中区。

近年来,渝中区结合自身优势、特点,在全域范围内书写转型升级再出发的大文章。

转型升级中,机遇挑战并存,如何行稳致远?渝中区区委书记黄玉林表示,经济发展有赖法治赋能,百姓福祉依靠法治守卫,渝中区紧紧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全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将政府工作全部纳入法治轨道,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以法治政府建设为引领,促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渝中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深挖服务潜力

今年6月24日,注册资本金108亿元的中银金租正式落户渝中区,这也是中国银行金融租赁业务的全球总部。“这样的总部金融机构,为何选择落户在大西南的重庆渝中?”这成为了当时金融界热议的焦点。

“硬件上拼不过,我们就深挖服务潜力,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渝中区区长左永祥说。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渝中区用刚性的决策程序规范行政权力,使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成为常态。他们建立了重大行政决策承办单位重点审、法律顾问依法审和司法局全面审的三级合法性审查机制,在全市率先探索形成第三方参与的规范性文件实施后评估工作制度,全面评估清理和废止“红头文件”52件,废止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文件25件,以合法有效的政策制度保障区域经济秩序的健康稳定。

良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中,渝中区推行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建成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大厅,开展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监管试点,商事制度改革事中事后监管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表扬,增值税“一表集成”使申报准备和办理时间缩短90%以上。

为企业松绑、为创新助力、为公平护航……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渝中实现了政府机构和运行机制的华丽转身。近三年,渝中区成功留住了20余家曾有外迁打算的金融及专业服务机构,新华人寿保险、华泰财险等一批曾迁出的金融机构又回来了,金融集聚能级不断提升;同时西南干细胞产业基地、上海张江生物银行、华记黄埔智慧服务外包基地等企业相继招商落地,为渝中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截至今年7月,渝中区集聚了外资企业70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78家,年度营业额超200亿元,人流量达1.6亿人次的渝中区解放碑步行街被商务部授予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称号。

完善旅游综合执法,增亮“网红”影响力

如今,渝中区成为大家眼中“网红城市”的名片,集中体现了重庆“8D魔幻城市”形象,旅游市场持续火爆。

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如何营造良好旅游环境,成为渝中区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渝中区在全力提升旅游品质、扩大旅游供给的同时,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建立旅游综合执法机制,不断加强全域旅游综合治理体系建设。

“1+3+N”全域旅游综合执法管理体制就是近年来渝中区逐步形成的有效探索。他们成立了1个旅游警察支队和朝天门、洪崖洞、解放碑3个旅游执法检查站,从全区12个部门抽调43名执法人员和46名旅游警察开展秩序维护、联合巡逻等常态化的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工作。

旅游过程中发生的矛盾纠纷能否及时解决,影响着游客的旅行体验。渝中区建成全市首个“旅游纠纷调解委员会”和“旅游巡回法庭”,提供立案、调解、审判等“一站式”诉讼服务,逐步形成以执法检查、调解处置、司法审理为一体的旅游执法保障体系。近三年,渝中区共处理正式投诉995件,接听投诉咨询电话2000余个,累计挽回游客经济损失100余万元,无一例群体性上访事件和较大以上旅游投诉发生。

每到重要节假日,全区热门景区全都爆满、游客数量猛增。为了维护旅游秩序、守护游客安全,渝中区全面加强安全值守,区委书记、区长现场统筹调度,上万名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齐上阵,“封”桥、“让”路、“搭”台,被称为“最宠游客城市”。统计显示,2019年,渝中区接待游客超过6700万人次。

目前,渝中区正在深入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优良的法治环境无疑是最好的推动力。

构建城市法治化综合管理新格局,提升社会治理效力

作为建成区、老城区,2007年实现全域城市化的渝中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面临社会诉求广、管理难度大等现状。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中,渝中区政府从“划桨人”变为“掌舵人”,充分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积极构建城市综合管理法治化新格局,打造全域高品质生活。

为倡导市民群众主动参与市容环境综合整治,2018年,渝中区突出政府主导、多方协同、居民参与,创新实施城市管理“五长制”,构建街长、路长、巷长、楼长、店长“责任田”架构,将城市综合管理责任压实到“最后一米”、落实到“最后一人”,以高质量的城市管理工作带动了区域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如今,“出门就上班、随时查问题”“马路办公”的理念深入人心。据统计,渝中区已累计开展巡查21万余次,发现解决问题18万余个。“五长制”工作模式成功入选“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管理创新范例”。

社会敏感度强、关注度高的决策,需要不断增加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2019年底,根据市人大代表“尽快治理三轮车乱象”的建议,渝中区政府在制定“三轮车限行”方案过程中,广泛听取公众意见,不搞“一刀切”,采取分类规范残疾人和快递三轮车的方式,对残疾人三轮车,由残联统一核发残疾人专用标识176个,确保车辆专用标识和驾驶人残疾证明“两对应”;对快递业三轮车,由邮政管理部门统一核发快递专用标识569个,确保专用标识、车辆牌证、车辆保险“三齐备”,既保障民生需求,又缓解了社会矛盾。

“法治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其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渝中区将持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为区域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左永祥说。

记者手记

狭窄曲折而又整洁有序的道路,泾渭分明而又错落有致的建筑,传统与现代共存而又相得益彰的业态。这样包容和谐的渝中,是万千游客对重庆最为直观而真实的印象,更是多年来渝中区用法治建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最有力的真实写照。

渝中人坚信,用一流的法治环境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用法治软实力支撑经济硬实力,将为渝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法治保障。

责任编辑:乔小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