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厚植法治根基筑牢生态屏障

南平构建完备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

2023-05-29 08:04:24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分享:
-标准+

图为南平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在某固废处置企业检查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情况。 (资料图片)

□ 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巡礼

□ 本报记者 王莹

“10年前,我们这条马莲河只能用‘脏、乱、差’3个字来形容。经过10年生态体系和小河流整治改造,乡里乡亲茶余饭后都喜欢到山桥村来走一走。”近日,福建省浦城县莲塘镇山桥村党支部书记谢俊涛与村民漫步在河边林荫道,感慨着这里的变化。

闲置土地变成主题公园、机耕道升级为生态步道、废弃水槽改造成景观水车,马莲河畔的变化,离不开完备的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在背后给予支撑与守护。

地处闽北的南平市生态资源富集,是福建的生态屏障。近年来,南平市探索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方式方法,以系统化生态立法、精细化生态执法、专业化生态司法、矩阵化生态普法为抓手,构建完备的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整体水平提升,为新时代富美新南平建设提供坚强有力法治保障。

“小切口”立法解决生态保护“大问题”

制定全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从“源头”到“龙头”解决水源地保护突出问题,保障群众从“喝上水”到“喝好水”;率先制定河岸生态地保护规定,通过立法护河护岸护天地、留白留绿留空间;在全省率先制定城市绿地管理办法,用绿线管绿地、增绿化,不断增加生态“含绿量”,持续提升发展“含金量”……

“在生态立法实践中,南平市始终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立法的指导原则,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让制度措施长出‘钢牙利齿’,用有力度的立法守护蓝天碧水净土。”南平市司法局局长周邵福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从保护百处水源点到守护千里河岸带,再到呵护万顷绿地网,南平市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关键环节,组织实施“百千万”生态立法计划,多维度、多角度加强地方生态环保立法工作,构建以护山、护水、护绿、护大气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用高质量立法筑牢生态文明之基。

针对生态保护领域突出问题,南平市施行一事一法,增强地方立法护航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分领域集中立法、系统立法,以地方立法填补上位法和政策空白点、盲点,及时将生态文明建设改革成果和经验上升为地方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制度供给。

“南平市发挥地方立法切口小、有特色、精准细化、可操作性强的优势,将一批涉及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立法项目列入立法规划,使其有目的、有步骤进行。”南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蔡学锋介绍说。

据统计,在《南平市人大常委会2017—2022年立法规划》中,仅生态立法项目就接近总数的一半。

生态巡查打破“九龙治水”困局

吕金萍是顺昌县的一名生态巡查专管员。在一次日常实地巡查中,她发现位于建西镇安下村的鑫盛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有污水直排农田的现象,便当即通过手机App向生态巡查管理系统上传现场照片和文字说明,很快就有了反馈。

顺昌县生态巡查管理中心及时对该条信息进行调度分解,6分钟后,建西镇环保站人员就赶到现场,核实确有污水直排情况,并上报顺昌县环境监察大队。随后,县环境监察大队执法人员深入企业调查取证,发出整改通知,督促企业在7个工作日内整改到位。

“林归林、水归水、田归田,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执法存在各自为政、‘九龙治水’等问题,大家各管一摊,难免顾此失彼。”南平市水利局局长、市河长办主任黄旭辉告诉记者。

针对部门职责不清、多头执法、效率不高等问题,2018年5月,南平市在顺昌县试点推行生态巡查监管治理机制,整合人员力量成立生态巡查管理中心,整合相关部门数字信息打造“互联网+”一体化生态环境监管模式。

经过一年探索实践和总结提升,2019年5月,南平市以县市为单位全面推开生态巡查机制,将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住建、林业、城管等河长制成员单位的巡查资源整合,建立大数据综合巡查监管平台和生态110运行机制,并通过公开招投标委托第三方开展专门专业专职巡查,实现对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的实时在线监管。

同时,南平市坚持问题发现和问题整改两手抓、两手严,建立一系列管理、考核、监督机制,做到巡查、执法等各项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实现工作效率与共治实效同步倍增。

“通过探索生态领域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南平市凝聚多方保护合力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构建了‘生态共治、部门联治、全民群治’全方位常态化巡查、保护、监管、执法新格局。”南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钟文龙表示。

法治创新保障“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2020年,南平市首次将仲裁运用在生态领域,设立全国第一家生态仲裁院,为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仲裁服务保障。

“在生态环境优良的南平成立全国首家生态仲裁院,可以说是‘瓜熟蒂落’。”中国环境资源司法研究中心研究员祝昌霖介绍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实施后,全国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就在南平开庭,说明南平已经具备司法解决生态类案件的基础和经验,可以为生态仲裁提供司法范本。

依托生态仲裁院,南平市多元化解涉及大气、水、土壤等各类生态环境资源民商事纠纷,实现生态环境多元共治,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

南平市司法局会同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立行政争议预防调处中心,推动市县两级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设立行政调解委员会,指导市律师协会成立农业与生态环境法律专业委员会,探索解决生态领域纠纷多元化路径,最大限度激发生态保护机制活力。

为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南平市因地制宜,创新“生态银行”建设,着力解决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问题;创新“武夷品牌”建设,着力解决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的问题,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通过为生态资产产权确权、流转等交易行为提供专项公证等前端法律服务和配套法律纠纷解决方案,南平市有针对性解决资源租赁、入股、托管、赎买、融资和资产变现等过程中产生的法律风险和矛盾堵点,为生态产业优化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法治路径,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法治保障。”南平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洪永新介绍说。

记者手记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的福建,对法治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从未停歇。

南平市四季皆绿、处处是景,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1个具有全球意义生态保护关键区之一,下辖的武夷山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公园。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南平市立足生态优势,突出立法司法保护,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实施精细执法、突出创新升级等做法保障、护航、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奏响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强音。

编辑:刘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