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打造精品化内容是网络微短剧的未来

——专访北京邮电大学传播学系副教授蒋淑媛

2024-03-19 17:19:28 来源:法治参考 -标准+

本刊记者 徐明皎

2023年,网络微短剧异军突起,进入了多数网络用户的视野,成为新的投资赛道。火热之下,横店因作为不少微短剧的“诞生地”,被戏称“竖店”。什么是微短剧?微短剧是怎么火起来的?火热之下又有哪些隐忧?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传播学系副教授蒋淑媛。

网络微短剧颇受追捧

本刊记者:网络微短剧是指什么剧?是现在网上经常看到的1-3分钟一集的短剧吗?

蒋淑媛:传统的电视剧业内规定一般在45分钟或者40分钟一集,微短剧其实就是一种缩小版的剧,有一定剧情、故事和人物的新兴文化形态,具体时长不固定。2020年12月8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网络微短剧给出了明确定义,即指“单集时长不足10分钟的剧集作品”。但从市场角度来说,尚在探索期,随着一些新的剧目形式出现,也有可能突破10分钟,出现10-15分钟的短剧。

国内外对于微短剧有着不同的命名和理解。日韩出品方称之为“泡面剧”,意指一集时长相当于“泡一杯方便面的时间”;爱奇艺和优酷称之为“竖屏短剧”或者“短剧”,腾讯视频将其命名为“火锅剧”,意含“题材广泛、形式多元、镜头语言丰富”。尽管名称不同,但都强调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起承转合的完整故事。

一些新的类型还在陆续出现,比如最近比较火的B站互动视频《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有人物、有包袱、有情节、有故事,也具有剧的形式。现在还有小程序剧等多种提法,都属于微短剧这样一个大的范畴。

本刊记者:此前大家熟悉的是在视频平台上线的网剧,还有一些自媒体拍摄的短视频。近年来,微短剧开始占据用户终端,这一情况是如何发生的?

蒋淑媛:网络微短剧是视频网站在发展中探索的产物。较早可以上溯到搜狐视频2012年自制的单集15分钟情景喜剧《屌丝男士》以及优酷2013年出品的系列5分钟迷你剧《万万没想到》,这两部作品以新颖的题材和形式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在这一阶段,网络微短剧尚未形成稳定的受众圈层与制作规模。经过几年的沉寂之后,2018年,爱奇艺联手开心麻花团队推出的单集3分钟竖屏短剧《生活对我下手了》脱颖而出,并正式推出了“竖屏控剧场”。2019年,腾讯视频出品的由漫画《通灵妃》改编的真人版同名短剧,进一步将单集时长缩短至1分钟。在中长视频网站涉足微短剧制作的同时,短视频平台快手于2019年9月开辟了“小剧场”栏目,以网文IP改编+网红制作的模式,激发了短视频博主的创作热情,也带动了网络微短剧的批量化生产。短视频平台抖音进而采用与 MCN机构和专业影视公司合作的方式加入了微短剧创作的赛道,网络微短剧逐渐成为当下网络内容生态布局中的重要竞品。

本刊记者:据《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短视频用户看过3分钟以内的微短剧、微综艺、泡面番。19岁及以下年龄用户的收看比例为57.9%。近期也有网友吐槽自己的父母沉迷微短剧。微短剧为何受人追捧?

蒋淑媛:电视剧有开端、高潮和尾声,微短剧则起始就是高潮,然后是一个接一个的高潮,它并不讲究逻辑,就是追求爽点,让人想知道下一个包袱或者下一个悬念在哪里。网络微短剧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除了时长短、节奏快等特点外,还在于其能够通过视听手段渲染氛围、诉诸观众情绪,使之产生代入感。从微短剧的盈利模式看,微短剧基本上前几集免费播放,后面才开始付费收看,也会吸引一部分观众追看。

微短剧还适应了目前年轻人的观看习惯。在豆瓣或者小红书的热门话题上,可以看到年轻人追剧的方式是倍速观看,不好看的就跳过,或者就图一个乐儿,偶然中间跳着看一下,或者只看某一个人的cut。微短剧就相当于一个cut版,符合年轻人的观看习惯。年轻人还有一个观看场景,在等车的时候或者地铁里。微短剧10分钟,可能刚好是两站地铁用时,可以迅速衔接上。

现在的播出平台从原有的电视端往网络端转移,从青少年到老年人都更愿意使用手机,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观看短视频时非常方便。年轻人为了缓解工作压力、追求刺激,老年人为了解闷,缓解孤独,都可能成为微短剧的受众。

低质肤浅的内容存在伦理风险

本刊记者:伴随着微短剧火爆的,还有对微短剧“格调低下”“审美恶俗”的批评。从创作角度来讲,微短剧存在哪些问题?

蒋淑媛:网络微短剧目前存在着题材跟风、情节雷同等同质化的创作倾向。比如在“言情甜宠”类的微短剧中,类似“霸道总裁爱上平凡女”的情节,脱胎于“灰姑娘”的故事母题,已经成为微短剧常用的叙事套路。关于这一点,网络微短剧的问题和早先整个影视行业的问题比较相似,其实都是老问题。

微短剧在一些问题上比较突出,比如以制造“泪点”“笑点”“爽点”“痛点”为目的,诉诸调动受众的追剧热情,忽略剧中角色行为逻辑的合理性,更缺少对于故事内涵和意蕴的深刻挖掘,形成娱乐化、游戏化和宣泄化的叙事风格。

一些低质、肤浅的内容在使人们解压、获取暂时性心理满足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人们感官体验的阈值,随之而来的是同质化信息超载带来的精神虚无和身心疲惫。在微短剧喧闹戏谑文本内容的长期喂养下,“奶头乐”的笑料和包袱取代了对于人性的细致刻画和人文精神的描摹,最终将会损害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想象创造力;而追求“快感”、强调“爽感”的价值导向也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甚至在个体心理健康、两性情感关系等方面引发伦理危机。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微短剧诉诸人们感性思维的时空叙事观念,不但产生不了高质量的优秀作品,反而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生产怪圈,还会对传统道德、伦理精神和文化认同产生冲击。

另外,因为微短剧受众以青少年为主,而青少年的心智又容易受到影响,这点需要特别关注。关于老年人,则需要警惕观看微短剧时会不会遇上诈骗信息,比如在跳转小程序的时候出现一些诱导性的内容。

规范引导微短剧将走向精品化

本刊记者:2023年,出现了一些类似《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精品微短剧。这是否意味着,如果引导得当,微短剧也可以走出一条精品化路线?

蒋淑媛:我认为,微短剧肯定会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我觉得必须在政府的规范之下,如果政府不引导的话,肯定是劣币驱逐良币。2020年广电总局下发的通知就要求,微短剧与传统时长的网络影视剧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尺度进行内容审核。在出现几个标志性的精品微短剧之后,可以引导市场往精品化方向走。

网络微短剧作为一种新的艺术类型,是在承继电影、电视剧叙事方式基础上的形态迭代,具有创新性和开创意义。但当前还处于以量代质、题材狭窄的初级阶段。在碎片化内容消费的大潮中,扎根于当代群众的现实生活,追求更高层面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打造精品化内容,依然是微短剧转型升级的必然走向。

本刊记者:2022年年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提出,要“加大精品扶持力度”。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

蒋淑媛:广电总局把微短剧单独作为一类进行管理,对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是有推动作用的,从规范性上来说也具有指导意义。

主管部门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比如:1月10日,广电总局发布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2024年计划推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1月26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召开2024新春档精品微短剧宣推会,重点推介了16部将在春节期间上线的微短剧。另外,广电总局还有一些评奖活动。这些做法都非常具有意义。不过,不论是电视剧还是微短剧,都是市场化的,政府可以去倡导,有了问题去监督整改,总体上还是需要通过市场化大浪淘沙,最终留下一部分精品。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