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备受追捧的明星小卡是“纸片骗局”还是物有所值

别让家长的“童年记忆”成为两代人的“噩梦”

2023-12-06 09:42:07 来源:法治参考
分享:
-标准+

本刊记者 白楚玄

让无数曾热衷收集“水浒英雄卡”的“80后”和“90后”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卡牌变了个花样又回到了自家娃的身边。“低等级R、SP、WCR、GP……”“专辑卡,特典卡,周边卡,签售卡,打歌卡……”种类五花八门,在未成年人群体中风靡一时。在集换凑卡带来乐趣的同时,不少学生为了买到喜欢的卡片不惜“氪”重金,高额的消费和未成年人特殊身份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引发社会关注。

成本低售价高,孩子买家长愁

近年来,未成年人世界里,各类“卡”流行开来。

记者调查发现,男生比较钟爱“奥特曼卡”。豪华版、传奇版、奇迹版、黑钻版、星辰版……卡面根据系列和角色各不相同,单张价格一般在20元至250元之间。

女生则更青睐“明星小卡”。所谓“小卡”,一般指发行平台在发行专辑的时候附赠印有“爱豆”照片的限定卡片,包括团体卡、打歌卡、巡回卡、签售卡、快闪卡等。这些长约8.5厘米,宽5.5厘米的卡片,会有磨砂、镭射等多种印刷工艺,整体做工较为精致。在“卡圈”,一张“小卡”的市场价格在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较为稀有的可以卖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一卡穷,一卡富。”火爆生意的背后,争议随之而来。

记者了解到,卡牌的制作成本并不高,与巨大的利润形成鲜明对比。以“奥特曼卡”为例,有业内人士透露,即便是工艺较为复杂的稀有卡片,每张的成本也不超过1角。

孩子“氪金”,家长买单。在持续走高的卡价面前,以学生群体为主的“真爱卡粉”频频做出超越自己经济能力的行为,“一掷千金”收卡的现象不在少数,甚至有的粉丝为了收卡瞒着父母动用家庭存款。

近几年的新闻报道显示,孩子“乱花钱”购买卡片的现象十分普遍。此前,一名8岁男孩曾用妈妈的支付宝花3800元购买“奥特曼卡”;“一名姑娘花几千元买明星小卡却舍不得喝奶茶”的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还有家长反映称:“9岁儿子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花呗购买了卡片。”

研究粉丝文化多年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朱丽丽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明星小卡”对粉丝而言,是一种更深层的身份象征和社交符号,和粉丝对偶像的点赞、转发同理,是正常的青少年中流行的亚文化资本,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对于孩子集卡的行为,不少家长为孩子沉迷集卡而着急生气,也为卡牌商与销售商未对未成年人消费作出相应限制而感到气愤。“小孩自控能力很差,很容易上瘾,应该禁止。”但也有家长认为,在和孩子约法三章的情况下,偶尔购买卡牌不失为一种娱乐。

市场乱投诉多,风险大维权难

“裸寄包装小卡坏了”“最惨小卡开箱!不要在小学生那里收卡”“这种人就是借口把我‘小卡’骗过去然后私吞,太恶心了”“有一个妹妹收小卡被骗了220块钱,帮她挂一个人”……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单价并不高的几张纸片带来的问题层出不穷。

记者了解到,在各社交平台和“小卡”交易平台,当出现相关纠纷后,不少未成年人没有选择向平台申诉或报警,而是通过将交易对方个人信息在网上公开的方式来“挂人”和“避雷”。在“怎么追回钱”的求助帖下,回复一般都是“注意避雷”“疯狂给对方打电话”“如果有认识这个骗子的麻烦联系她的家人和老师”等方式,但大都于事无补。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投诉中包含“卡牌”关键字的共有近1.4万条,其中,2165条投诉中包含“小卡”,投诉原因除售假、虚假宣传、“跑路”之外,较为多见的是低龄儿童私自以高价或多次购买卡牌后,商家拒绝退款。

在“小卡”交易中,买卖双方大多是未成年人,偷用父母钱买卡的未成年人总是和反悔、退单、父母要求退款等情况联系在一起。

一名9岁孩子的家长愤怒地表示:“银行卡里仅剩1160块钱,被小孩全在微信小程序上抽卡消费了。小程序客服说‘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款’。”

“你卖的是什么破东西?一张破卡片要几百块?”一名“小卡”二手卖家此前曾深夜收到来自未成年人买家父母的质问,之后甚至还收到了对方打骂孩子的视频,最终无奈退款。

为此,针对大量未成年人参与交易的不稳定性,为了避免售后纠纷,不少卡牌卖家也在制定了一些“霸王条款”,如“明星小卡”出售后概不退换,发货前如买家取消交易要承担售价30%的“跑单费”等。

那么,这些沉迷买卡的“小金主”们,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的行为在法律上如何认定?

“未成年人花费明显与其年龄、智力和经济能力不符的费用,且事后未经父母(法定代理人)追认的,该行为是无效的,孩子父母可以向商家要求追回款项,同时也应将购买的卡片归还给商家。”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告诉记者,我国民法典对未成年人交易的合法性进行了明确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规则少界定难,需引导要规范

在卡牌商家赚得盆满钵满之时,未成年人群体高额消费、沉迷卡牌收集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此前,浙江某法院曾受理一起因小学生花费数千元购买“奥特曼卡”引起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11岁的小汤从学校附近一家店铺多次使用自行保管的压岁钱购买“奥特曼卡”,其家长发现时已累计消费7428元。因店主拒绝退款,小汤家长以店铺违法经营且多次诱骗小学生购买高额玩具为由将店铺及经营者起诉,要求退还所花费款项。最终双方达成一致,由店主自愿返还小汤1000元。

记者了解到,当前,还没有就“奥特曼卡”和“小卡”等制定的专门规范。

今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显示,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对盲盒销售对象的年龄作严格限制,要求不得向未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并要求经营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

但是对于存在抽卡概率玩法的“奥特曼卡”和“明星小卡”界定并不清晰,存在监管空白。

此外,对于不少通过网络渠道来进行卡牌二手买卖的未成年人而言,如何有效交易成为需要解决和说明的问题。

在近日颁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中,在规范未成年人网络消费方面,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合理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

“我国对‘饭圈’进行了治理,但主要是从刷量控屏等角度,但对这种主要是孩子们的自发交易的销售‘小卡’等还没有提及。”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和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于旭坤告诉记者。

当下,“一刀切”地禁止卡牌买卖已不现实。那么,如何能够对孩子未成年人“氪金”集卡进行有效引导,使市场乱象渐消?

中消协曾点名未成年人过度消费问题,认为未成年人大额消费、过度消费中的权益保障问题仍值得各方重视。

在马丽红看来,社会各界都应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的责任,家庭和学校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引导,对孩子如何使用零花钱要给予必要的关注和监督,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避免落入消费陷阱。

她建议,商家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时应谨慎甄别未成年人是否具有消费能力,如未成年人消费时家长不在场,切勿向未成年人出售与其年龄和智力不相适应的商品收取大额的资金,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提高商家和家长的法律意识,切实尊法、守法,共同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朱丽丽建议,相关平台机构等应该对青少年进行适当引导和保护,“比如‘小卡’的交易火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出台一些相关的市场规范。既然它属于市场行为,就应该遵守市场规范,比如溢价到什么程度是合理的等。”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