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筑墙挡景”是安全之举还是圈钱之道

2023-09-04 12:09:41 来源:法治参考
分享:
-标准+

本刊记者 白楚玄

近日,黄河壶口瀑布、梅里雪山、九龙瀑布等著名风景区周边部分路段被曝出现人为修建的围挡,导致过往游客无法在外围观景,想要欣赏美景只能通过购买门票进入景区。网友们纷纷调侃,此举是为了“防止大好河山被人偷窥”。

尽管多个景区称修建围挡是出于安全考虑,但很多游客并不买账,批评景区“吃相难看”“要安全可以加护栏,建围墙成心不让人看”,还有网友发出“这是谁给的权力”的质疑。

多家景区违规“筑墙挡景”

“天天喊黄河是母亲河,娃想看妈还得掏钱。”

2023年4月下旬,有网友发布视频吐槽,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陕西侧)沿线的公路旁砌有2米高的围墙,路过的乘客无法远眺景观,要想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景色,必须要“花100元买门票才能看”。

随后,多地景区也被曝出存在类似现象。

5月,有网友发布视频称,被誉为“九龙十瀑,南国一绝”的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九龙瀑布群附近的公路上,设置有两米多高的围墙;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金沙江大湾景点和飞来寺景点在附近的214国道旁设有围墙,游客无法在公路旁欣赏景观,只能购买门票前往景区修建的观景平台游览。

“过去远远就可以看到梅里雪山,现在一眼望去只有一堵堵围墙,大煞风景。”一位旅游博主发文吐槽。

一些临时景观也成为围墙遮挡的目标。6月23日,安徽省蚌埠市在一音乐节举办前,在场地所在地龙湖大桥的人行道上搭建了全封闭的铁皮围挡,足以遮住湖面,而且还将盲道封在围挡内。

这些情况引起了部分游客与网友的质疑和不满,认为此类做法不仅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也损害了景观的完整性和美观度。

在景区设置围挡引发舆论关注之后,相关景区管理方或运营方分别给出了各自的理由,多数称是出于安全考虑,有少部分称“当地属边疆地区,经济条件不好”,为扶持村民,需要让旅游收益“反哺”村民。

对于这些说法,网友并不认同,纷纷提出质疑:“弄个矮矮的防撞墩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何偏偏弄一堵高墙?”“自然景观,人为围起来,出于安全考虑你弄个围栏也行,非要弄个密不透风的墙。”“自然景区,专门砌墙挡住干什么?”

“筑墙挡景”遭到人们的批评和吐槽之后,不少景区开始拆除围挡或免费开放。

6月26日,梅里雪山景区运营企业表示,诚恳抓好整改工作,对飞来寺、金沙江大湾景点实行免费开放;同日,蚌埠龙湖大桥上的围挡也已全部拆除,桥面道路也恢复正常通行;7月2日,陕西省宜川县黄河壶口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表示,壶口瀑布陕西侧沿线500余米“安全墙”已经拆除;7月2日晚,罗平县政府新闻办表示,九龙瀑布景区沿线遮挡视线的围挡也已全部拆除,保留波形护栏、防撞墩等生命防护设施……

景区“筑墙挡景”太过短视

近年来,假期约上三五亲友,背起行囊踏上旅途,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休闲方式。

记者查阅了解到,截至2021年,我国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14332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超过4000家,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文旅休闲日益成为民众的消费热点。

随着旅游业强势复苏和人们旅游需求升级,如何接起高涨的旅游热度,不让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成了当下有关部门和景区的一道必答题。

2023年6月1日起,海南三亚天涯海角游览区将正式对国内外游客和市民免费开放。这是继鹿回头风景区、大小洞天旅游区后,三亚实行又一免门票入园的旅游景区;山东青岛累计免门票开放的A级旅游景区已达56家。2022年1月31日起,广西桂林5A级景区象鼻山正式全面免费开放。

“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已经进入后高速增长阶段,这对文旅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特聘专家、曾长期负责操盘景区和度假区项目的王笑宇告诉记者。

对于“筑墙挡景”现象,王笑宇认为,传统景区因为意识不足、能力缺失,行政配置资源逻辑陈旧,造成产品单一、体验缺失,又强化短期资源变现,就出现了围墙遮挡现象。

“关于景区所说是为了安全设置围挡,也应符合公路设置的相关法律规定和规范,即便为了安全,也有很多方式,如设置观景围挡等,既可以保障行车安全,又满足行人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愿望。”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告诉记者,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水流山岭等自然资源属于全民所有,以建设维护为目的收取费用并无不妥,但通过建设围墙迫使游客去往付费的观景平台,把自然资源当作自家的“摇钱树”明显是不合理的。

她进一步分析,我国旅游法规定,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因此,旅游业应当追求的是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而非只追求经济效益。对于依托山川河流等自然风景而建设的景区更应该体现出公益性质。

“从法律条文来说,我国旅游法没有对景区是否可以设置围挡进行具体规定。这一问题涉及多种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是否可以设置围挡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上海商业发展研究院文旅融合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卢道典表示。

“公共资源人民共享,本是应有之义,目前一些景点的免费开放正是体现这一点。”在卢道典看来,“筑墙挡景”表面上是为增加门票收入的短视性资源变现的投机行为,背后反映的是滞后的资源配置思维模式,深层次上则是景区运营模式创新不足的体现,表明景区经营主体缺乏高质量市场化资源配置能力。对于已经存在此类情况,应当尽快依法依规拆除围墙;对于确有安全隐患或生态保护需要进行围挡的,应当依法依规经过专家科学论证,并进行社会公示,按程序审批通过后再进行围挡。

“还景于民”才是明智之举

根据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吸引游客,如何让旅游市场充满生机,成为摆在许多景区面前的课题。

王笑宇认为,为适应后高速增长阶段消费型社会的文旅新需求,未来诸多观光景区,也应在做好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发挥景区主体企业家创新精神,围绕多元细化的消费需求,提供品质更加优良、体验更加细化、内容丰富多元的文化和旅游融合产品。

马丽红和卢道典都表示,对于景区设置围挡的现象应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对于按照商业化模式进行开发建设、提供增值服务的相对深度市场化运营的景区,如主题乐园,可以为了方便管理,在符合城乡区域整体景观要求前提下依法依规设置围挡;而对于主要利用公共性自然、文化资源形成的景区应充分认识其旅游资源为全民所有的公共属性,不应仅为增加收费或变相增加收费项目随意设置围挡,应更加注重“还景于民”。

“景区在提供公共服务中应提高站位,统筹兼顾,平衡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特别是国有景区应突出公共属性和公益属性,破除门票景区思维,转变传统资源依赖发展思路,主要通过创新经营理念、模式,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和服务驱动高质量发展。”卢道典建议。

卢道典进一步表示,景区应增强服务意识、便民意识,提高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的幸福指数,将游客的高品质体验感转化为景区核心竞争力,将游客“流量”变为“留量”,以高品质服务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

马丽红认为,景区利用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提供公共服务时,应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资源、生态保护和文物保护的规定,尊重和维护当地传统文化和习俗,维护资源的区域整体性、文化代表性和地域特殊性。

“景区管理是服务质量的基础,只有管理好景区各项工作,才能保证游客的安全和满意度,提升经济效益。”她建议,完善景区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设置明确的服务指引,提高游客游览和体验满意度。此外,景区还可以加强与相关部门、旅游企业的协作,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和合理利用,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