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黑土地保护面临资金短缺等多重困境

吉林及时修订法规书写黑土地保护新篇章

2023-05-31 18:18:06 来源:法治参考
分享:
-标准+

本刊记者 刘中全 通讯员 刘涛

吉林省有“黑土地之乡”美誉,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达6900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65.8%。作为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调出省份,2022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达816.16亿斤,稳居全国第5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黑土地常年高强度利用,传统耕作方式不科学、长期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生态退化、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加之水土流失严重,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退化问题日益凸显。”近日,吉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鲁晓斌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为加强黑土地保护,吉林省先试先行,于2018年率先出台《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政府部门职责分工、保护措施和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

202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为了与上位法保持一致,同时将黑土地保护的新经验新成果以法规形式加以巩固,吉林省及时开展了《条例》修订工作。

2022年7月13日,吉林省委常委会会议集中学习黑土地保护法。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就做好《条例》修订工作专门作出批示。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高广滨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安排部署《条例》修订工作。省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在开展修订《条例》过程中,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力求突出地方特色,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修订的《条例》在正式施行前夕,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召开推进《条例》实施座谈会,从“建立起保护工作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做好黑土地保护的分类分区差异化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推动全省上下迅速行动,严格落实法律法规,压紧压实责任,切实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2023年4月1日,新修订的《条例》开始正式实施,标志着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工作进入新的阶段。

关注统筹保护

在《条例》修订过程中,吉林省秉持黑土地生态资源立法的理念,关注生态系统统筹保护,突出对黑土地生产能力保护。

“一是坚持数量稳定、质量提升和生态恢复三位一体原则。”鲁晓斌介绍,黑土地保护过程中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紧密相连。既要保持黑土地数量稳定、保证黑土地质量提升、突出黑土地基础地力保护,又要兼顾黑土地所处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以及农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衔接,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对黑土地的支撑能力。黑土地保护不仅是黑土地自身问题,还要高度重视自然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的联系和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对黑土地的生态保护功能,有效防止黑土地持续退化,实现黑土地的永续利用。

“二是坚持把握好粮食增产、资源消耗和生态保护之间关系的原则。”鲁晓斌说,高强度利用黑土地容易陷入“高强度利用——土地有机质减少——增施化肥农药——高强度利用”的恶性循环,最终引发黑土地退化。因此黑土地保护必须统筹协调粮食增产、资源消耗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其中粮食增产要以黑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合理开发利用黑土地。同时要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黑土地保护的落脚点,用法规保护好黑土地这一宝贵资源,夯实国家粮食安全。

“三是坚持体现中央‘三农’工作总体安排,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的原则。”鲁晓斌说,当前吉林省黑土地保护面临着资金短缺、科技支撑不足、劳动力外流和现代化能力不足等多重困境,这些困境与“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相关。因此用好养好黑土地是吉林省黑土区乡村振兴的前提与保障,而乡村振兴发展则是实现区域黑土地长效保护的根本途径。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与乡村振兴,以黑土地保护促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提升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才能破解黑土地保护与乡村经济发展的矛盾,全面推进吉林省黑土区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

聚焦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关乎国运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

黑土地作为宝贵的农业战略资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守护大国粮仓的压舱石。《条例》修订聚焦吉林省“千亿斤粮食”生产工程,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明确对可开发黑土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吉林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军说,《条例》新增一条规定——省人民政府对可开发黑土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并将相关指标和水资源匹配情况纳入数字化管理。当前吉林省正在开展“千亿斤粮食”生产工程,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可开发黑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水资源匹配情况。加快推进对可开发黑土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挖掘新增耕地潜力、拓展补充耕地渠道的重要途径。通过这条规定,可以摸清可开发黑土地后备资源底数,为实现“千亿斤粮食”目标提供准确数据支撑。

“增加了优化水地资源配置和大中灌区建设规定。”马军说,吉林省农业生产水资源严重不足,需要破解“有地无水”“水土不匹配”的困局与矛盾。因此,《条例》专门增加优化水地资源配置的规定,同时明确充分发挥大中灌区保障作用,坚持“以水定地”,优化水土匹配,坚持节水和用水并重、治污和用水并举,做好灌区退水净化,提升区域水生态,变“水瓶颈”为“水支撑”。

“《条例》明确了粮食主产区补偿制度,规定了省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国家规定建立粮食主产区补偿制度,鼓励产粮重点市县保护黑土地。”马军说,近年来,国家对粮食主产区实行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纵向补偿机制,不断加大对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但是农业相比于工业和服务业效益低,农村人口大量流失问题尚未得到改善,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势在必行。

鼓励保护性耕作

“梨树模式”为我国黑土地保护贡献了“吉林方案”。

“‘梨树模式’就是将玉米收割后秸秆全部留在地里盖上一层‘被子’,第二年免耕直接播种,以减少对土壤的扰动。”马军说,此举相当于为土壤增加了50毫米的降水,防止珍贵的黑土被水冲走或者被风刮跑,解决了耕地长期“反哺不够”“给养不足”等问题。

2021年,“梨树模式”升级版打造完成,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实施主体,打破农户间土地界限,以300公顷土地相对集中连片为一个单元,全程机械化操作,梨树县整县推进实施,示范基地玉米亩产达到1077公斤,创东北地区高产纪录。

“《条例》专门补充规定了保护性耕作,意在解决耕作层变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板结问题。”马军说,在“梨树模式”后增加“等黑土地保护模式”,因为“梨树模式”只是众多保护性耕作模式的一种,并非所有地区都适合“梨树模式”应用,这样修改为其他黑土地保护模式的创立和推广留下空间。

2021年,吉林省率先与中科院签订框架协议,全面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在农安、梨树、镇赉等地建设3个万亩级核心示范基地,同步推进30个千亩级辐射示范基地,形成梯次跟进示范推广体系,开展科技创新成果示范推广。

“依托科研优势,吉林省加强跨学科、跨地区、跨部门协作,建立了全国首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院士工作站,筹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东北黑土地研究院。”马军说,吉林省已连续多次举办东北黑土地保护国际论坛,设立80余个黑土地保护相关研究课题,实行任务发包、揭榜挂帅、验收集成、保护奖惩等机制,设立黑土地保护专项资金,启动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条例》将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固定下来,专门规定省人民政府应当构建黑土地保护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跨学科、跨地区、跨部门协作机制。”马军说,要继续加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成果应用,深化与国家和地方科研院所合作,发挥专家委员会作用,集中力量开展黑土地保护基础性研究,加大黑土地退化阻控和资源养护新技术研发,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标准化、规模化、装备化、工程化和数字化建设。

下一步,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将适时开展执法检查,确保《条例》相关规定落到实处,努力推动黑土地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吉林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