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以法之手擦亮首都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2022-11-08 12:49:37 来源: 法治日报 作者: -标准+

原标题:以法之手擦亮首都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2022年中华环保行”北京采访侧记


                                                        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大运河森林公园。

法治日报记者  朱宁宁 文/图


2023年1月1日起,又一部有力保护生态环境的地方性法规《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将施行。这是近些年来北京市打出立法“组合拳”,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制度保障的又一有力举措。

十年来,北京市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力度空前,首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如今,北京蓝天底色更纯、含金量更足,“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自然美景逐渐成为北京市民生活的背景。

“我们按照市委以首善标准做好新时代北京人大工作的新要求,坚持人大‘主动、担当、精准、有效’的工作理念,认真履行立法和监督职责,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及时、有力、到位的民主法治保障。”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侯君舒说。

11月4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举办的中华环保世纪行2022年宣传活动在京启动,并在北京市通州区进行实地采访,了解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情况。


生态环保里程碑式突破

2022年9月29日,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对外开放,这座由原东方化工厂变身而来的“城市绿肺”,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布局中一个重要的结构点。

这里是北京城市更新过程中注重融入绿色发展、绿色转型、绿色管控理念,实现建设绿色北京战略的又一力作,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

秋日的午后,公园里共计6000株高大彩色叶乔木形成了金色星型景观大道。三三两两的市民沿着公园环形路,或健身跑步,或欣赏美景。

“从开园至今,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土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不断提升。无论是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还是制定《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我们全过程促进土壤资源有序利用,推进了新时代首都建设。”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许艺凡介绍说。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成功改造也是近年来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成果的一个缩影。

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达到288天,较2013年增加了将近四个月的好天气,大气污染物实现协同控制,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里程碑式突破。北京大气治理被联合国环境署评价为“北京奇迹”。

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市Ⅰ-Ⅲ类水质河长占比达到75.2%,国、市考断面动态消除劣Ⅴ类;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0.8,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高,全市水域覆盖程度提高、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城市蓝绿交织格局初步显现。此外,北京市绿色低碳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2021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较2017年分别累计下降19%、21%以上,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强度为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


形成污染防治法规体系

“北运河通州段治理前,大运河污染最严重的时候河面宽度才80米,现在最宽处达400米,城市段也在200米宽。”在大运河森林公园,望着眼前开阔的水面,北京市人大代表韩克非十分感慨。

举目远眺,通州大运河水清岸绿,秀美的风光让人沉醉其中,生态治理效果一目了然。从曾经的又脏又臭到现在的变清变活,韩克非亲眼见证了这些年北运河的变化。

韩克非生在通州,长在通州,儿时运河清澈的样子始终留在她的记忆中。从1997年当选北京市人大代表,韩克非连任至今。作为人大代表,25年来,她一直心系运河。当选代表第一年,她就针对治理北运河提出建议,还跟着老代表们一起去实地调研运河的污染情况。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们一起对北运河水系进行视察,亲自取流域各阶段水样进行研究,最终形成了上万字的调研报告。回顾这些年来大运河的治理工作,韩克非觉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通过人大制度将人民群众治水的共同愿望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有法律、地方性法规的保护,鱼翔浅底、碧水长清的治理成果就能一直保持下去。

近年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持续推进完善污染防治类法规,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23部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着力推动形成覆盖大气、水、土壤等主要环境要素的污染防治法规体系;制定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强化预防为主、源头减量、全程管控、污染担责的原则;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创新制度设计,健全防治监管体系,强化源头治理,加大处罚力度,完善污染防治全过程管控措施。

与此同时,保障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生态底色和生态安全,北京市还制定了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以法治方式推动践行“两山”理论;制定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为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提供法治保障;开展节水条例立法,同步修改本市实施水法办法,从取供用排的全过程健全了具有首都特色的节水法律制度。


依法监督法律法规实施

推动绿色北京战略,不但有法有规,还有执法检查等监督手段的不断跟进。

作为一名老代表,韩克非参加过多次相关执法检查。让她印象深刻的是,2018年,为巩固通州大运河治理成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专门组织了执法检查,相关委办局跟着检查组对通州大运河两岸的排污口进行了全面梳理。

近年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点面结合,多向发力,全面推动生态环保法律法规落地落实。进一步发挥执法检查作用,连续五年开展7项生态环保领域法律法规执法检查。本届以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带队开展生态环保领域立法监督工作检查调研多达35次。在检查环境保护法这一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实施情况的同时,还主攻中观层面,检查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野生动物保护等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

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坚持和完善环境报告制度,连续七年听取审议环境报告,将环保报告确定为“定期报告”事项,纳入人大监督常规议程,推动环境报告制度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报告以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状况为重点,针对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新要求新期待,增加了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噪声、气候变化等内容。同时,示范带动各区,指导16个区落实环境报告制度,实现了本市区域全覆盖。

对于新立法规,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以检促施,让法律牙齿有力“咬合”。对于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在颁布实施后立即启动了执法检查。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绿色获得感,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筑牢绿色根基。


编辑:赵晨熙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