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代表工作>>
张兴海:金融机构要对创新型企业更加包容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中国人大网发布时间:2022-07-13 11:36:33

原标题:金融机构要对创新型企业更加包容

——张兴海代表关于增强金融政策制度的包容性,支持创新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张兴海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认真修改所提代表建议。

2019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张兴海代表再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的那一刻,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仿佛融入了血液,他的心中充满兴奋和激动。

这一次,通过多年的经验体会和充分调研,张兴海代表怀揣6件精心准备的建议来到北京,其中《关于增强金融政策制度的包容性,支持创新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交由中国证监会会同中国银保监会研究办理。

随着建议办理工作的推进,张兴海代表欣喜地感受到金融政策对创新型企业的包容性方面产生的积极变化。相比过去,银行对民营企业、实体企业及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更看重创新型企业的长期性和成长性,而不是单纯地只是看财务报表来决定支持情况。科创板、创业板对创新型企业也有了更为包容的退市制度。

2020年12月,在吸收科创板、创业板退市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沪深交易所发布退市新规,改变了以往单纯考核净利润的退市指标,采用营业收入加扣非净利润的综合指标。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给企业创新驱动带来强大的动力保障,也让张兴海代表颇有感触,回想起这条建议的形成,张兴海代表记忆犹新。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液,金融服务对于研发投入较大的创新型企业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经济中,无论是从银行贷款或债券融资,还是从股市寻求股权融资,都存在一定的门槛,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因为金融政策制度的包容性不够,没有将企业因研发投入导致的利润下降或者亏损,与经营不善导致的利润下降或者亏损区别对待。

在金融市场包容度有限的条件下,一些创新型企业,尤其是创新型的民营实体企业在研发投入时不得不面对“不投入就是等死,投入就是找死”的尴尬处境。

为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张兴海代表于2018—2019年,深入调研甘肃、湖北、广东、重庆等地企业,与企业家交流心声。调研中,他发现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金融市场对民营企业包容度小等问题,已经成为企业家们共同的烦恼。张兴海代表想,决不能将没有净利润等同于创新失败,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创新、包容创新。没有包容性的金融政策,就不可能有创新型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了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听完报告,张兴海代表难以平复内心的激动,回到驻地后,他拿出之前起草的《关于增强金融政策制度的包容性,支持创新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又继续圈圈画画改起来,那晚他一直修改到凌晨1点。

第二天,张兴海代表向大会秘书处议案组提交了这份沉甸甸的《关于增强金融政策制度的包容性,支持创新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该建议阐述了创新型企业尤其是创新型民营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融资难题,深入分析了与这些难题相关的贷款、退市和再融资制度等原因,对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程序、完善融资条件等工作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他还提出了改变现有退市制度,给予因技术研发投入大造成亏损的企业一定的包容期;改变银行审视公司报表健康性的标准,将对未来长期降本增效有好处、有价值的方面,纳入考虑范围;优化完善资本市场再融资标准等建议。

张兴海代表说,对企业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提升自身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培育并形成核心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供给的做法应予以鼓励、予以包容,这样才能保护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针对该建议提及的相关情况,证监会积极探索更为包容的退市制度,并表示目前注册制改革正在推进中,将根据改革情况进一步评估,优化再融资制度。银保监会持续完善银行监管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公平、精准、有效开展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监管部门采取的措施和做法显著提高了金融政策的包容度,推动了创新型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张兴海代表介绍说,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加之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持续加大投入,他所任职的小康工业集团暂时亏损,但是重庆很多本土银行仍然给予了中长期贷款,而且对质押的股票不打折,有的银行还根据集团需要主动增加贷款额度,着实体现了银行对创新型企业的包容。

张兴海代表还记得2018年7月他前往甘肃调研时的情形,调研途中他在河西走廊西北端认种认养了1000棵胡杨树。他说:“胡杨树可在大漠中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这象征着一种创新求变,不断超越自我,适应时代的精神,作为企业,需要这样的创新求变,不断适应时代进行自我迭代。我也会凭着胡杨树般的精神,忠实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建好言,献好策!”

本文选自《我当代表为人民——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故事》一书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