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
贺云翱:因青春而奋进 为理想而坚守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人民政协报发布时间:2022-06-15 13:55:53

原标题:照片里的青春|贺云翱委员:因青春而奋进 为理想而坚守

1984年,贺云翱在发掘扬州唐城南门遗址现场。

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高考之前,我是一名农村青年,大学对于我们这批人的命运走向有着特殊意义,因而这段经历也显得至关重要。

1978年2月,我进入南京大学历史系读书,毫不犹豫选择了在当时不算热门的考古学。一方面是因为我读中学时看过《化石》《地理知识》《科学画报》等杂志,或多或少受了影响;另一方面考古专业的课程远比历史专业要丰富,而且觉得考古学与科学更紧密。直到现在,我也常对学生讲:作为考古学家,给自己的定位首先应该是科学家。

我的整个大学生活都沉浸在学习之中。早上天没亮,我就出去跑步,然后晨读;晚上教室熄灯后,在楼道里继续看书。学校有助学金,在班级中我拿得最多,助学金一半用以吃饭,一半用以购书。总之,我的大学生活非常充实,内心始终怀揣理想。我自己的体会是,好大学就是好本科,好本科可以决定人的一生,我后来的工作和研究均是以本科学习为根基而铺展开的。大学里有好老师是一方面,而自己的主动阅读和持续积累更加重要。

大学毕业后,我到南京博物院考古部工作。1997年,南京市文物研究所成立后,我向南京市文物局第一次提出南京城市考古的命题。此前,南京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于郊区的墓葬发掘,大规模城市建设对地下遗存破坏严重,让人痛心疾首。但我们也只能采取“见缝插针”的工作模式,紧盯城区各个工地,一旦发现遗迹暴露,就采集标本、记录地层、拍摄照片,力求有所发现。数年间集腋成裘,竟记录了上百个遗址点,采集标本堆满库房,这也构成我撰写《六朝瓦当与六朝都城》一书的基本材料。

2011年1月,贺云翱(右一)在南京六朝石头城发掘现场。

瓦当犹如六朝考古之锁钥。之前我们在明孝陵陵区内开展文物调查时,在密林中发现一处石墙遗迹,并发现了半个莲纹瓦当,我立刻意识到这是南朝早期瓦当,随后决定正式发掘,从而发现了六朝坛类建筑,并荣获全国2000年十大考古发现。

东吴是六朝的开启者,石头城是南京建都肇始阶段的代表性建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998年,我开始寻找石头城的线索。次年,我开挖了一条探沟,探沟中发现一座墓葬打破城垣,随葬青白瓷盒盖上有铭文“江南官膏伍两”,与南唐晚期李煜去南唐国号改称“江南国”的历史相印证,由此明确了城垣的年代下限。同时,探沟中还出土了东吴、东晋和南朝的砖瓦。

通过这条探沟,基本确认了六朝石头城遗址的所在。2008年以后,我持续多次对石头城遗址进行考古,发现了城垣、城门、角楼、砖铺路面等一系列重要遗迹,年代从东汉末期持续至隋唐,使得南京建都史在石头城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变得鲜活起来。

2017年,石头城考古现场发现一块城砖,砖上赫然出现“石头”二字铭文。这使我莫名冲动与感慨:你坚持不懈地对某一遗存进行探索,它也会在某一时刻帮你实现理想,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过程。

其实,我们那一代的大学生始终有一个理想:用自己所学为社会服务。文化遗产学让我找到用知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实践领域,极具现实意义。

年轻人不能丧失理想,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命运、人类命运结合起来,对一个人的成长极其重要。所有能成就事业之人,都是站在社会角度上思考问题,社会也会为其理想提供支持。

有远大的事业追求,内心才能承受得住挫折,才有力量勇往直前,才有幸福感。所以遇到各种困难时不能放弃,要为理想而坚守。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 贺云翱)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