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要闻>>
政协委员与业界人士“三夏”时节话“三农”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人民政协报发布时间:2022-06-15 11:55:22

原标题:“三夏”时节话“三农”,靠啥减碳不减收?

吃有机菜,也成了官方认证的减碳举措?6月9日是第十五个“世界认可日”,值此特殊时刻,全国首批零碳认证的有机蔬菜在指定零售平台上线,这些蔬菜包装袋上贴有一个绿色的圆形标识——“零碳农产品”,代表着这包蔬菜在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小于或等于零。在世界资源研究所做出我国“减少农业碳排放可能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最大挑战之一”这一结论之大背景下,有机农业能否兼顾减碳大任和助农增收?“三夏”时节话“三农”,委员与业界人士从“一声碳息”聊起。


一杯春茶一棵菜,背后一溜儿碳足迹

产品碳足迹并非新词,从农业领域看,近到一棵菜,远到两个月前的全国首个碳足迹认证茶——叶尖春晓,农业领域的减碳探索,一直备受瞩目。在其背后,作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今年4月,由认证机构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研发的《零碳负碳农产品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技术规范》发布,并取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认证资格备案,开创了我国零碳负碳农产品认证标准制定的先河。

“拥有零碳认证的有机蔬菜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零,消费者每吃一包有机菜,都是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对于首批上架的零碳认证有机蔬菜,盒马商品采销中心采购刘良超这样评价。

另据盒马首席商品官赵家钰透露,今年会在全品类发力,便于消费者一站式购齐,享受价优、安全、丰富的有机食品。

而追求低碳、零碳,追寻碳足迹,也已成为很多国家百姓的日常消费习惯。根据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红玲的梳理:2008年前后,英国最早开始实施碳标识,政府要求给超市中的食品都标上“碳足迹”标签,以便消费者充分了解到这些食物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有所选择的绿色购物;日本于2011年4月开始实施农产品碳标签制度,要求出售的农产品须通过碳标签向消费者显示其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法国新环保法案作为全球第一个强制性环保和碳标签,强制性要求在法国制造、销售和使用的消费品都必须披露产品的环境信息。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统计,中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电力、建筑、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另据测算,食品产业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6%,并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畜牧业和捕鱼业、农作物生产、土地占用、食品的供应链分别占食品产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1%、27%、24%、18%。由此可知,减少农业碳排放可能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最大挑战之一。

“我们可以据此认为,食品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还有很大的减排潜能,而有机农业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在直接和间接排放上都有减碳作用。”谈及此,正谷联合创始人、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技术工作组专家张友廷这样表示。

但以有机促减碳,对于国内农人来说并非坦途。因为众所周知,有机种养殖从始至终都离不开“烧钱”二字。

在张友廷看来,两点原因造成了有机农业的这一“窘境”:一方面,相比于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劳作,有机农业则多数是通过租赁较大规模土地、雇佣农民进行生产的,因此在土地成本、用工成本和劳动积极性方面,有机农业都有些“吃亏”;另一个方面,相比常规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主要以产量区分价格甚至透支土地承载能力等情况,有机农业的发展则更为精细化,产品单价客观上也贵于非有机农产品,以此覆盖各项成本。

钱从哪儿来,来多少才够,是个核心问题。

“欧洲在2030年有机土地覆盖率将达到25%。而欧盟有机耕地2019年占比约为8.5%,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2030年底预计占比会达到15%-18%,由此可知,实现目标的挑战较大。当前,欧盟年均用于有机农业的补贴在75亿欧元左右,据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有机农业发展行动计划,欧盟将在2023年至2027年间,从欧洲公共农业政策的预算中争取380亿-580亿欧元,进一步加快有机产业发展速度。”张友廷据此建议,我国推动有机种养殖业发展、进而实现减碳不减收,同样需要政策助力和资金到位。


减碳与有机,标准亟待梳理完善

“烧钱”之外,有机农产品评价标准统一问题,其实也困扰着一些期待尝试的人。

“标准框架的完善是当务之急。”在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看来,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有机农业标准方面已初现框架,但仍存在认证标准不统一、认证操作不规范的情况,这些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无法保障有机农产品优质优价,农业减碳也将存压力。

王红玲进而建议,国家应尽快建立规范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实行规范的低碳产品目录,统一国家标准、认证技术和认证规则。

“从农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进步的方向判断,发展有机农业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景和热切期盼。欧洲的瑞士、瑞典、丹麦、荷兰、德国等国,亚洲的日本以及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有机农业较为发达。根据上述国家和地区有机农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价值判断,有几项工作是我们干起来比较困难但又极其重要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提到了四件事。

一是面向生产者特别是中国的小农户推广和普及有机农业理念极其困难,原因是农户规模太小,发展有机农业规模不经济。

二是发展有机农业会受到农业资源禀赋与环境条件的约束,如我国属于人口多、农业资源稀缺、农业发展环境约束严重的国家,因而有机农业发展步履维艰。

三是发展有机农业需要集成推广应用前沿科技成果、先进工程技术,但中国这方面存在的短板和“卡脖子”技术较多。

四是发展有机农业需要依法构建契合有机农业需要的管理体系、市场规制方案,但中国尚未构建起类似治理方案,因而市场上不乏假有机农业、假冒伪劣有机农业技术及投入品、假冒伪劣有机农产品及相关服务。

问题存在,而我国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决心也可以被读懂。

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等决定组织开展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工作。本报记者注意到,在创建工作需完成的重点任务中特别提到,要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开展有机肥统配统施社会化服务,在更大范围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同时,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稳定农业绿色发展投入,推动绿色农产品优质优价。

政策前行轨迹,可见一斑。


也有人在尝试,走一条更新的农业减碳路

“事实上,关于有机农业同减碳增收的讨论,目前国内国际都比较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化董事长宁高宁分享了他的见闻——一方面,有人认为有机农业可以减少化学药品、化学肥料的使用,会比常规农业减少更多的能源消耗,从而实现减碳目标;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有机农业较常规农业在产量上存在劣势,巨大的粮食供应需求导致有机农业需要更多的土地,而开垦土地通常会推高二氧化碳排放。

对于有机标准的认定,的确也很有争议。“一是有权发放有机证书的机构较多;二是有机技术指标眼下较为宽松,对肥料农药及生产过程的要求标准不一。”宁高宁这样说。

而农业发展的话题,说到底要回到土地上去实践。以宁高宁执掌的中化集团为例,据我们了解,其下属先正达集团目前正在着力推动“可再生农业”模式——运用低耕或免耕、多季节种植、多作物轮作等种植方式,同时采用最新技术及工具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数据显示,运用可再生农业的种植方法和技术,可以使土地生产力提高19%,养分效率提高57%,农药效率提高33%,并且大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目前我们推出了相关产品及倡议,如ARTESIAN™玉米种子、Bin Buster工具、‘润田’项目、‘恢复’倡议等,旨在有效帮助农民在产出优质粮食的同时减少碳排放,减轻对环境的影响。”无疑,宁高宁正在尝试走一条更新的路。

(记者 崔吕萍)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