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
吴德东:接力治沙三十五载,见证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人民政协报发布时间:2022-05-27 10:56:36

原标题:照片里的青春 | 吴德东委员:接力治沙三十五载,见证荒漠变绿洲

章古台,蒙语叫“塔拉”,东北话意为“甸子”。这个小村镇位于辽西北科尔沁沙地边缘,历史上一直默默无闻,却在20世纪50年代一场被誉为“伟大创举”的营造东北地区西部防护林带运动中悄然崛起。

青年吴德东在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留影

1987年夏天,我刚从辽宁省林业学校(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毕业,就来到了彰武县章古台。彼时的章古台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年轻人都不愿意去。下这个决心,源于读书时对造林学唐广盛先生、病理学石方召先生多次提到的章古台印象深刻,还源于看了1987年记录老一代治沙人无私奉献精神的专题片,也源于一种“艰苦奋斗、不负青春”的理想。未曾料想,这个“冷门”的地方,竟成了我人生的转折之地。

认植物是入行基本功。在多数人眼里,沙漠是荒凉的,但是在我眼里,沙漠是灵动的。那时我几乎每天都会用标本夹和报纸采集诸多植物样本,常常满脸沙土。休息时,就在沙漠里面找一个稍微平缓的地方席地而坐,吃带去的干粮;入夜,我便带着写着工整的科、属、种的标本回到宿舍,一遍又一遍地辨认、记忆、晾晒。就这样从春到秋,用了将近8个月的时间,我终于完成了沙地276种草本植物的识别。

2000年2月,辽宁省原林业厅决定在辽西北建设新的防沙治沙示范区。接到任务后,我和时任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党委副书记丁建成,立即赴康平县召开工程协调会,与省林业勘测设计院工程师一起到现场踏查,检测示范区范围。一周后,我们确定了对农民生产生活危害最为严重的后新秋镇和沙金台乡作为示范区的核心,开始加班加点编制工程实施方案。

改造沙漠的战斗正式开始了!

当时,作为技术负责人的我初到后新秋镇、康平沙金台乡,当地干部和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了解不够,投工投劳不太积极,工作推进存在困难。我多次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协调沟通,耐心细致地给群众讲解沙害与他们发展利益的关系,逐渐获得了大家的信任和肯定,同时在省林业厅大力支持下,我们顺利完成了当年春季造林工作,顺利推进了科技示范林的建设。

变不可能为可能,是支撑我一直坚持下去的信念。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我不断向沙漠深处挺进,和同志们一起战严寒、斗酷暑、种树苗,应用14项适宜辽西北特点的针阔叶树和灌木造林技术、11种防护林建设模式以及所、村共建机制,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在辽宁推广造林6767公顷,终于在大漠中开垦出一片绿洲——万顷人工防风固沙林。

2012年1月21日,好消息传来:彰武县章古台镇境内的万亩松林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时,我的心里乐开了花。让我倍感骄傲的是,近年来,我先后参加了9项国家、省科技攻关课题,多项获奖成果填补了我国生态脆弱区沙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空白。

转眼30多年过去,移动的沙丘停下了脚步,狼狈后退;光秃秃的山丘重染绿色,再现生机;干涸的河床充盈了河水,荡起碧波。一代又一代坚毅、顽强、钻研的治沙铁军,与冰寒对抗,与风沙决斗,与干旱搏杀,在章古台创造了让“沙海变林海”“荒漠变绿洲”的惊世奇迹,章古台由此而名扬天下。

翠锁沙龙至今朝,再苦再难,我鏖战黄沙的初心不会改!黄沙给予我们的一切“恩赐”,已然成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和重要的力量源泉!

青春不负努力,时光不负自己。我和章古台的故事还在继续……

(作者吴德东系辽宁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阜新市委副主委、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资源环境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