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
刘洪才:打造民心相通典范 助力“一带一路”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人民政协网发布时间:2022-03-02 15:42:57

原标题:打造民心相通的典范 助力“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刘洪才一席谈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一直关注“一带一路”建设的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刘洪才心中既有欣喜也有隐忧,他告诉记者,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11.6万亿人民币,创“一带一路”倡议提出8年多来的新高;同时,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外部舆论环境日趋复杂,民心相通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刘洪才表示,“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国际共识和人文底蕴,是中国“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理念的集中体现,唯有进一步深化民心相通,才能使国外各界认清真实情况和是非曲直,才能为各国经济合作夯实社会根基,才能凝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共识。尤其是做好同周边国家民心相通工作,找准抓手、排除干扰、创新方法,将其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典范,对于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助力世界脱贫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8年多来,中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民心相通,取得了丰硕成果,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刘洪才告诉记者,研究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一带一路”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经济复苏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1亿剂新冠疫苗,其中多数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2021年,中欧班列继续逆势而上,运送货物超过146万标箱,运送防疫物资423万件。截至目前,已有147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大批合作项目成功落地,提升了国家和地区间互联互通水平,有效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赢得沿线多数国家的欢迎和支持。


舆情分化挑战“一带一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外部舆论环境日趋复杂。新加坡尤瑟夫东南亚研究所日前公布对东盟10国政府、社会组织、媒体、学术界和商界等1000余人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近60%的受访者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影响力感到焦虑。此外,日、韩两国民众对华民意好感度有所降低。

分析原因,刘洪才认为,一是美西方一些智库炒作“债务陷阱”“地缘政治”,抹黑唱衰“一带一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个别美西方国家更是将“一带一路”倡议与疫情、南海问题叠加炒作,对“一带一路”的污名化、打压更具煽动性和欺骗性。二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因疫情受阻,网络媒体舆情受误导而走偏,给沿线国家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的对华民意带来负面影响。三是疫情背景下部分沿线国家政府内顾倾向上升,短期内投入“一带一路”的精力和资源受限,有关项目推进放缓,个别国家政客和民众出现迁怒中国的声音。四是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持续增强,少数周边国家民众对身边出现一个远强于自身的邻居心态复杂,既希望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又试图借助域外力量平衡我影响力。


创新方法打造民心相通典范

误解和认识盲区产生于沟通不足,美西方一些国家对我不实炒作和造谣抹黑仰仗其媒体霸权和制造的信息屏障。刘洪才认为,与其他地区相比,周边国家同中国的联系和往来更加密切,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一带一路”建设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明显大于其他地区,我们应将其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典范,并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凝聚起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强大共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方向就是增加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使各国人民相向而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疫情下,应推动周边国家加深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认同,共同牢牢抓住抗击疫情、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等民众迫切需求,共商共建,统筹施策,抵御干扰,使人民切实从务实合作的成果中获益。

第二,开展好惠民工程项目。疫情背景下,周边国家民众更加关注本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民生合作项目仍然是“后疫情时代”推动民心相通大有可为的重点领域,可大力推动实施好“健康爱心包”“幸福泉”“光明行”“爱心包裹”“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中医药风采行”等国内社会组织创立的“小而美”民生项目品牌。深化同周边国家在扶贫、医疗、教育、防灾赈灾、环保、志愿服务等领域的合作,做好“最后一公里”,使更多民众通过与我在民生项目中的合作深化对华客观认知,增厚民间感情。

第三,深化人文交流互鉴。要广泛开展多领域多形式人文交流,尤其是当前疫情仍然严峻情况下,利用“云交流”“线上参访”等形式深化交流合作。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各类丝绸之路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研讨会等人文合作项目。创作和推广影视作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视情恢复留学生、职业技术人才培训。着眼“Z世代”青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年交流活动。

第四,加强对外宣介。面向周边国家民众讲好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抗疫、助力实现经济复苏、坚定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故事,有理有据驳斥美西方一些国家的抹黑和攻击。着力加强“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与周边国家加强跨境电商、数字娱乐、数字旅游、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合作,打造全新产业生态系统,努力把“数字丝绸之路”打造成为“线上民心相通之路”。

第五,发挥好多主体作用。深化同周边国家民心相通需要官民配合,多主体共同发力。政府为民心相通定方向、定原则、定重点,并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国内社会组织要紧密结合“后疫情时代”国际环境变化,不断推动民生交流合作提质增效,努力成为凝聚民心民意的重要平台。海外企业要主动塑造当地民众对华认知,在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同时,实现中外民心相通的“软联通”。各类智库要及时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政策举措、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疫情防控等研究报告,为民心相通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持。媒体要正面引导舆论,及时驳斥不实言论,有效传递好民心相通正能量。要重视引导民众特别是网民与周边国家民众理性交流,以自身言行彰显我友好姿态,增进彼此理解和互信。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