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
安徽省淮北市政协创新民主监督方式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人民政协网发布时间:2022-01-17 16:35:22

原标题:民主“有辣味 ”监督“有营养”

——安徽省淮北市政协创新民主监督方式小记

让“内行人”监督“专业事”,委员变被动为主动,站到监督前台;不是“添堵找碴”,而是“把脉问诊”,用带着温度的监督凝聚共识;建言式监督“旁观者明”,碰撞出智慧,既有辣味、有力度,更有营养……近年来,安徽省淮北市政协积极创新民主监督方式,打出“组合拳”“化无形为有形”,使新时代民主监督工作更加起作用、得实效。


让委员站到监督前台

一直以来,受监督意识不强、形式手段不多、工作机制不全等因素制约,民主监督可以说是政协工作的一块“短板”。

如何破解?淮北市政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2018年以来,为切实做好新时代民主监督工作,淮北市政协积极创新民主监督方式,让委员站到监督前台。连续多年制定《民主监督工作计划》,出台《关于选派民主监督小组的实施办法》《特约监督员工作暂行管理办法》等文件,探索向市直单位选派民主监督员、向重点项目选派民主监督小组开展特约民主监督,构建“1+4”民主监督新格局,逐步实现由分散监督向集中监督、临时监督向常态监督、个别监督向集体监督、被动监督向主动监督的转变。

淮北市政协实践表明:只有让委员在监督活动中唱主角,让“内行人”监督“专业事”,选准角度、提高精度,政协民主监督才有影响力和实效性。

在此基础上,淮北市政协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以专门委员会为依托,按照工作对路、专业对口的原则,每年遴选20余名综合素质高、议政能力强的委员担任民主监督员,使民主监督切合部门单位业务、切合社会实际,避免了“外行”监督“内行”的尴尬。各监督小组结合自身特点,打好“优势牌”,激发委员积极性,推动了委员履职逐步深入。

变被动为主动,委员履职方式变化带来的效果立马显现。“由个体受邀监督到代表组织监督,是角色身份的一次‘大变革’。”李红委员说,大家普遍感到肩头的担子更重了,责任心更强了。

投资100亿元、占地近2000亩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小镇”重点项目,作为全市十大重点工程之一,投资体量大,社会关注度高,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却因城市绿化带移除、山体安全隐患等问题严重制约建设进度。

急项目之所急,解企业之所忧。为推动解决该问题,淮北市政协连续两年向该项目派驻民主监督小组,与项目方建立微信工作群,邀请城建、城管等职能部门现场办公、驻群指导,在深入现场调研,学习、掌握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报送3篇民主监督调研报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予以批示,有力推动了反馈问题及时圆满解决。


用带温度的监督凝聚共识

“监督不是‘添堵找碴’‘挑骨头’,而是‘把脉问诊’‘聚共识’。”在民主监督工作伊始,政协民主监督组与被监督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就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为此,市政协民主监督小组提出了这样的意见:坚持问题导向,梳理出问题清单,按照“定一件、干一件、成一件”的要求抓好各项工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针对政协在调研视察中反馈的问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不回避、不畏难,有什么问题就努力解决,有什么困难就尽量克服,不但把民主监督小组的工作纳入常态化工作,还安排专人与民主监督小组对接,历次重要听证会,除安排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会,还为民主监督小组专门安排了席位。

“边调研边协商边监督,能够在当地解决的就当地解决,不能解决的就带回去,形成调研监督报告,向市委、市政府反映。”监督小组成员们表示。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共同的努力下,林长制、河长制、田长制政策如何落到实处、保障经费如何深入到田间地头最后一公里等诸多难题,逐一被破解。

“这种建言式监督出发点是‘为了咱好’,优势是‘旁观者明’,能够碰撞出智慧。民主监督有辣味,有力度,有营养,我们照单全收、消化吸纳,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淮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曹宏新表示,民主监督“化无形为有形”,真正发挥了作用、取得了实效。


成果要转化更要落实

民主监督只起作用还不够,必须抓好成果转化落实。淮北市政协坚持守正创新,设计制作“民主监督建议书”“委员直通车”等形式,畅通监督意见报送渠道,加强政协民主监督与党委、政府工作的有效衔接,并适时组织对部门整改情况“回头看”,助推民主监督意见的落实落地。此外,市政协还加强与市融媒体中心合作,将开展民主监督的相关视察、调研、会议等信息及时发布,增强了被监督单位积极、认真解决政协委员反映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在民主监督工作上积极探索实践、开花结果。”淮北市政协表示,下一步,还将继续把党政关心、群众关注、社会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民主监督的重点,聚众智、献实招、建诤言,督促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去解决和落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