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代表风采>>
吴惠芳:当好乡村振兴排头兵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江苏人大网发布时间:2021-08-16 14:05:42

原标题:吴惠芳代表:当好乡村振兴排头兵 做好服务群众好代表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有着16年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16年的摸爬滚打,让他充分了解农村百姓的心声,善于发现农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协调好乡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传递好百姓声音,做好群众的代表,是我的职责和使命。”吴惠芳说。


脱下军装,转变战场,不变的是为民的初心

2005年9月,有着25年军旅生涯、已任南京军区驻浙某师政治部主任的吴惠芳,面临着人生的一次关键抉择。他的老家——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发展的如火如荼,却面临着人才短缺的现状。为了实现永联村老书记吴栋材“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好日子”的梦想和追求,吴惠芳毅然脱下军装,当起了村干部。吴惠芳坚信,当兵服役、保家卫国,是为人民服务;当好一名村干部,让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也是为人民服务。

刚回到永联村,面对一个辖有10.5平方公里和11000个村民的经济强村,如何迈好第一步,踢好头三脚,吴惠芳一时心里也没有多少底。正当这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了,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总要求,吴惠芳意识到,这是永联建设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于是他和班子成员一道,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具体目标: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就业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规范化、收入方式多样化,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永联的决议》。

之后,永联村的“蓝图”一步一步“理想照进现实”。依托雄厚的集体经济,永联村建设了永联小镇,3000余户散居的村民实现了集中居住,村民享受到了城镇化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共建共享,共同富裕,铺就的是发展的道路

农民的生活富裕指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也是衡量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的最根本指标。吴惠芳始终将群众利益装在心里、举过头顶,把“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作为不懈追求。

为确保村民充分就业,在吴惠芳的建议和努力下,永钢集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永联村民。永联村建设了12000平方米的农民创业园,以每年每平米40元出租给有创业能力的村民,陆续办起了18家小微企业。在永联小镇上建设了251间门面房,同等条件下优先出租给永联村民,现在有49户村民家庭开店搞经营。注册成立村民劳务合作社,与周边企事业单位协商,把保洁保绿保安等低技能岗位剥离出来,组织低技能村民按协议提供劳务服务。现在,全村适龄劳动力就业率达99%。

为了让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吴惠芳在村里建立了养老尊老、助学奖学、生活补助等多项福利保障、二次分配机制。除此之外,吴惠芳牵头组织修建了图书馆、小戏楼、休闲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在村里建设爱心互助街,注重村民素质的提升;组织成立了永联为民基金会,每年募集资金达2000万元,对村民的大病医疗进行兜底。

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在吴惠芳的主持下,永联村出台“文明家庭奖”评比实施办法,以积分量化文明元素。将村规民约与“文明家庭奖”相捆绑,有效地把“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变成了居民的自觉行动,让“文明分”催生“文明风”!同时,永联村建成江苏省第一个5G基站,率先实现智能垃圾分类,“智慧永联”建设初见规模。永联小镇先后评为国家级生态村、国家4A级景区和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村。


传递声音,履职尽责,代表的是农民的利益

自2018年1月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吴惠芳始终秉持传递百姓声音,尽心履职不负重托的初心,始终牢记人大代表的职责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人大代表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在担任人大代表期间,吴惠芳经常深入调研走访,了解农民、农业、农村发展的需求和难点。四年来,先后提出了关于明确农村经济合作社法人主体地位,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关于加强企业合规建设、推进信访立法、规范电商平台收费等13条建议、议案,有多条意见建议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其中,关于明确农村经济合作社法律主体地位及法人资格的建议提出后,不到1年时间,国务院有关部门就推动了相关政策的落实;关于取消港口建设费的建议,2021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参会期间,吴惠芳积极踊跃发言,2019年、2021年先后两次被推选为江苏代表团代表发言。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先后针对修建农村公路和“厕所革命”,建议进行合理规划并制定具体标准;针对《监察法》的实施,建议加强对两个自治组织中管理成员的教育引导等。每年参加全国“两会”后,吴惠芳主动深入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宣讲,四年来,累计宣讲“两会”精神近50场次。

传递百姓的声音,做好群众的代表。回望四年人大代表履职生涯,吴惠芳感慨颇深:只有把脚踩在土地上,把耳朵凑到群众跟前,才能准确了解群众的心声,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赢得老百姓的满意和认可。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