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人大理论>>
从五中全会精神看未来五年发展目标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中国人大网发布时间:2021-02-10 11:22:00

原标题:透过五中全会精神看未来五年发展目标

尹中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内容十分丰富,提供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深刻领会“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判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最重要贡献,就是对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果断决策,有力有序有效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是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五年来,“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四大类25项主要指标进展顺利。

——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2016-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7%,2020年总量突破100万亿元,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消费持续发挥经济增长主拉动作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结构优化正在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

——发展新动能成长壮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较快增长,科技创新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开展,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3亿户,新动能正在塑造中国发展新优势。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纵深推进,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有效实施。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更大范围拓展,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总体保持稳定。

——生态环境状况出现转折性变化。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2015年至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超过“十三五”规划目标2.5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28.8%,超过“十三五”规划目标10.8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现行标准下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即将全部脱贫。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教育事业、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

“十三五”的成就是历史性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2021年7月1日,党中央将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正式宣布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深刻调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在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挑战在于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从国内发展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时期。机遇在于我国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有独特政治和制度优势、雄厚经济基础、丰富人力人才资源,广阔市场空间,强劲发展韧性,治理效能提升,社会大局稳定,经济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挑战在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很大,需求不足制约经济稳定恢复,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较多,稳就业保民生面临很大压力。

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要求,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十四五”时期机遇和挑战的关系,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既要善于顺势而为,会开顺风船;又要勇于逆势而上,会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

3.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们站到了新的历史交汇点,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对这个“新发展阶段”,我们要从近代以来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加以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孜孜以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l964年12月,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以贯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三步走”战略。进入新世纪,我们党又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在,我们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历史即将翻开新的篇章,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阶段”的第一个五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我们坚定发展信心,直面困难挑战,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就一定能不断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局面。


(二)深刻领会“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经验、准确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发展大势、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统筹考虑2035年远景目标和未来五年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共同构成了“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2.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深刻领会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发展目标

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根据第一阶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明确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发展目标。

尽管这些规划目标以定性描述为主,没有明确量化目标,但也十分具体,蕴含了定量要求,在起草文件过程中也做了大量测算,心中是有数的。比如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要求今后l5年经济总量翻一番,年均需要增长4.73%,略低于潜在增长率,届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大致相当。比如“十四五”指标提出“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暗含着关于经济增速的表述,预期我国实现5-6%的经济增长。

1.2035年远景目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进行了描绘,包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所有元素,可以概括为8个方面。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十四五”发展目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六个新”,每一条都有丰富内涵。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四)深刻领会“十四五”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用12个部分,提出了48项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1)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2)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3)激发人才创新活力。(4)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2.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4)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5)加快数字化发展。

3.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1)畅通国内大循环。(2)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3)全面促进消费。(4)拓展投资空间。

4.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1)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2)完善宏观经济治理。(3)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4)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5)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5.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1)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2)实施乡村建设行动。(3)深化农村改革。(4)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6.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1)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2)推动区域协调发展。(3)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7.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1)提高社会文明程度。(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3)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8.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2)持续改善环境质量。(3)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4)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9.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1)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3)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10.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1)提高人民收入水平。(2)强化就业优先政策。(3)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4)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5)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6)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7)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1.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1)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2)确保国家经济安全。(3)保障人民生命安全。(4)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12.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1)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2)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本文作者尹中卿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与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