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代表风采>>
郭素萍:把致富经传给每一个果农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中国人大》发布时间:2021-01-20 15:48:36

核心阅读:李保国去世后,他的爱人、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和30多名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团队,仍然活跃在太行山脉,使曾经贫困的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农民通过发展苹果人均收入达到4.2万元,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在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带领村民们种苹果,一扎就是35年。2016年4月10日,他因病在保定逝世。习近平总书记称他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郭素萍几乎每天都会在内丘县岗底村的苹果园里走上一圈,检查苹果树的长势。摄影/于浩

李保国去世后,他的爱人、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继续扎根在李保国奋斗过的田间地头,一如既往地支持“富岗”苹果的产业发展,而曾经贫困的小山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把脱贫致富的事业一直干下去!”

2020年11月11日上午,在内丘县岗底村,采访组一行见到了郭素萍。她一身迷彩衣,军绿色的胶鞋上沾满了泥土,人高高瘦瘦的,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让人一时很难把她和大学研究员、城里人等一些词汇联系起来,看起来像地地道道的农民。

“这栋房子大概有240平,楼上卧室,楼下有厨房、客厅。他家就是通过苹果产业扶贫富起来的。”郭素萍带着记者在岗底村转时,随意走进了村口的一户农家。“院里这个大锅灶是为了农忙收苹果时做饭用的,只要给他家打电话就能订一份15元的饭。节假日时还要开农家院。你看,这小日子跟城市人的生活有啥区别吗?”

岗底村的农家新居一角。摄影/于浩

在果园里,杨双奎被认为是岗底村的技术能人,是十里八乡的技术“大拿”。而他的致富经,就是李保国、郭素萍给的。

李保国一直有“一年栽树,二年结果,三年丰产”的苹果大苗建园构想。杨双奎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苹果大苗建园的试验在他的果园里成功,而他也依靠苹果,成为岗底村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3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早年间,岗底村流传的一句顺口溜;而如今,岗底人常说的一句话是:“30亩果园一座楼,老婆孩子热炕头。”从这两句顺口溜里,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小山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现在岗底村已经脱贫了,您也到了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怎么还在这个大山里啊?”在对郭素萍的采访中,记者一直有这样的疑问。

郭素萍说,我们夫妻俩原本在城市里有很好的生活条件,但保国说,“我们是学林业的,要为农民、农业做点事”。要想让山区的农民能够永续地走上脱贫致富的路,苹果的质量就不能降下来。现在的苹果,要的不是有多少产量,要的是质量,这才符合市场需求。比如,你两年不管苹果树的生长,可能就要被淘汰,为了保证农民的钱包一直鼓下去,需要我们农技人员根据市场变化,不断提升技术。所以说,我们干的这个事,只要睁着眼喘着气,就没有尽头,就得一直干下去。

“有时候,晚上很思念家人的,心心念念都是孙子孙女。”郭素萍说,本来我是下决心每周五回家去,周六、周日怎么也要在家待一天或者半天的,陪着孙子孙女。可是苹果园总是有这个事那个事,最后就把时间挤没了。曾经我和保国说,我们对儿子是一辈子的亏欠,孩子从小到大我们没有陪伴过他,可能我们对果农的了解比对儿子还要深。

“从心底里来说,我也是愿意多陪陪孩子们,跟孙子孙女在一块的心情非常愉悦。”郭素萍说,但是果树也和我的孩子一样,需要我的照看呀。比如有的果农说这个农药怎么用,你要是不能及时给他解决的话,就会影响了他一年的收入。

“您身体不好,还要承受从邢台到岗底村的这种舟车劳顿,您有没有想过退下来?”记者问。

“这段路对我来说确实不轻松,从保定开车到岗底村一般在4个小时左右。我大部分是坐火车或者公共汽车过来,有时等车就要1个多小时时间,到村里需要6、7个小时。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后,坐公共交通不方便也不安全,开始租车来,但是租车费让我很心疼。”郭素萍说,记得有一次,我从邢台坐公交车到火车站,总是等不来公交车,等上了车又交通堵塞,最后误了火车。当时我就哭了,别人可能不理解这个人是怎么了,可我就觉得特别难受,我在心里对李保国说,以后我再也不要出现这种情况了。所以说,现在肯定是停不下来的,农民致富的脚步不停,你说咱还能停下来?

停不下来的郭素萍,很多时候连自己的身体健康都顾不上。1994年,郭素萍检查出患有甲状腺瘤。她时常说,好在上天眷顾,瘤子是良性的。“2019年我没顾上做体检,去年我还是没有时间去做。”郭素萍说,我都忘了是哪年做的手术了,我就是记不住这个。如果不癌变的话,我与它共生也没问题,唯一不舒服的是影响我说话。


“您是不是会担心做手术后,就不能来果园了?”

“做手术住院太需要时间,但种果树就跟养孩子一样,你一会儿都放不下。”郭素萍说,“如果自己稍微一疏忽,农民受了损失,心里就会说,这是自己的责任,能干的没干到,会觉着对不起农民。咱就是为农民服务的,就应该把这个事干好。”

为农民代言,把建议写在大地上

郭素萍走在路上,乡亲们热情地跟她打招呼。她走进果园,果农围过来问这问那。她在村里餐馆吃饭、买东西,老板不肯收钱。这时,郭素萍总是笑着把钱递上,“不差钱”。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让我们体会到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你当自己是农民,农民当你是亲人。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郭素萍说,这句话不是空话。作为一个代表,要为农民农业农村实实在在地反映一些问题,使“三农”发展得更好。

郭素萍认为,经济林产业是我国林业的第一大“万亿产业”,2018年经济林种植与采集业产值1.45万亿元,占林业第一产业产值的60%,已成为贫困山区快速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最佳产业选择,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想载体。但目前我国经济林专门人才不足1万名,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急需在专业人才培养上下功夫。

比如,基层急需的农林类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现象,一方面农林类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度不高,另一方面基层和农村地区专业人才严重匮缺。

“面向农村地区开展农林类专业大学生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实现农林类专业人才本土化培养,是破解当前农村人才瓶颈制约的最有效办法,客观上还可起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缓解城市教育资源紧张压力、保障教育公平的显著作用。”郭素萍说,在2020年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她提出了关于实施农林类专业定向招生培养计划的建议。

她建议,面向农村地区在普通农林高校单列农林定向生和农林特岗生招生指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出台降低高考录取分数、加大财政资助补贴力度、优先入编入岗等激励政策,鼓励学生从农村来、到农村去,实现农村人才本土化培养。

“经济林学科专业是1958年我国率先创办的、具有中国特色、适合我国国情、林情的学科专业,旨在培养经济林育种、栽培及其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然而,1998年全国学科和专业目录大调整时,经济林专业撤并到林学专业;2019年在教育部支持下,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虽然相继获批经济林专业(特设),但尚未列入基本专业目录,很大程度上限制或影响了经济林专业开办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林教学、科研的良性发展。”郭素萍说,2019年12月,经济林专业撤并20年后,全国17所农林高校的经济林骨干教师代表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全国农林院校经济林专业建设研讨会”,基于目前经济林产业发展形势,全面恢复经济林专业的时机已经成熟,建议将经济林专业列入基本专业目录。

“无论事大事小,只要是对农民有利的事,我就要把它提出来。”郭素萍说,这几年我沿着李保国的足迹一直走在扶贫路上,把他未尽的事业在我们手里逐渐变成现实,这也是对李保国精神最好的传承。(于浩)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