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地方人大>>
河北:法治为脱贫攻坚“护航”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上海人大网发布时间:2021-01-13 15:36:54

2020年,河北捷报频传——6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7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32.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上首次消除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切实找准人大履职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及时制定地方性法规,持续跟进监督,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助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01 一部地方法规的新突破:

开创三个“第一”,将扶贫纳入法治化轨道

回顾河北法治扶贫征程,2016年7月29日是一个重要节点。当日,河北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河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这是河北第一部关于农村扶贫开发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填补了该省农村扶贫开发立法的空白。

“通过立法将扶贫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意义重大,十分必要。”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法案处处长张国琛表示,在脱贫攻坚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亟须将多年以来的扶贫经验、制度和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构建以立法为引领的法治化扶贫机制。

2018年8月,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范照兵赴保定市阜平县就扶贫脱贫工作进行调研。(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供图)

条例开创的三个“第一”,是观察河北依法扶贫、依法治贫的全新视角。

一是全国第一部规定“政银企户保”农业合作贷款新模式的地方性法规。在张国琛看来,此举建立起了政府搭台增信、银行降槛降息、企业农户承贷、保险兜底保障的多方联动扶贫贷款新机制,打通了金融扶贫的“绿色通道”。

二是全国第一部明确赋予贫困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自主权的地方性法规,规定贫困县可以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使用。这一突破性的规定,解决了以往项目资金只能发展项目,水利资金只能建设水利,这边急缺资金干着急,那边躺在账上不能动的难题。

三是全国第一部明确贫困山区乡村任教的义务教育教师给予生活补助,且列入省级财政预算的地方性法规。

张国琛认为,“条例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明确权利义务,规范工作程序,厘清法律责任,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强化法治保障,护航脱贫攻坚。几年来,脱贫攻坚领域立法加快推进,不断向广处覆盖,向深处延伸——

在全国率先作出推进农村改厕工作的决定,为精准改厕“开药方”,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出台全国首部以“垃圾分类”命名的省级地方性法规,首次赋予乡镇街道执法权,为破解农村垃圾分类难提供法治化解决方案;

出台多元化解纠纷条例,确保小事不出村、矛盾早化解,让扶贫工作在和谐稳定道路上推进前行;

出台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对农村居家养老作出规定,为“老有所养”补齐短板……

始终聚焦群众所急所盼所需,针对脱贫攻坚关键领域和重点方面,坚持小切口、真管用、能落地,一部部富有河北特色的法规陆续出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02 一次人大监督的新实践:

连续四年创新开展监督,用监督刚性增强监督实效

金秋时节,阜平县食用菌核心园区内,工人们正喜滋滋地收获香菇。

“政府给了哪些优惠政策?”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成员李梅走上前,拿着一份“问题清单”逐项对账。

“政府出资聘请技术专家指导菇农种植技术,对种植的菌棒给予每棒6毛钱补贴。”阜平县农业局局长张强认真作答。

这是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深化三项联动监督执法检查组进行执法检查的一幕。“没想到查得这么实、这么细。”张强说,通过“问题清单”一项项对标,能促进相关部门及时发现不足、补齐短板,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期,如何啃下“硬骨头”,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

越是最吃劲的时候,越需要依法推进。自2017年起,河北省人大常委会连续四年开展脱贫攻坚方面执法检查,开创出一条人大监督新路。

创新,体现在四级人大联动,上下拧成一根绳。

“监督遇到了哪些突出问题?”“推进整改有没有困难?”从太行深山到冀中平原,从渤海之滨到塞外山城,河北省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多次赴全省就联动监督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民意,统一各方思想,推动监督落地见效。

抓实联动这个关键,省级人大统筹协调、综合服务,市级人大承上启下、推动检查,县级人大务实作为、担当尽责,上下拧成一根绳,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

创新体现在“法律巡视”全覆盖,持续跟踪问效。

“执法检查中发现,一些贫困户好不容易脱了贫,但因为生场病遭场灾,又成为了贫困户,这种情况怎么解决?”2019年12月1日,河北在省人大常委会深化三项联动监督专题询问现场,委员崔慧霄一针见血的提问引来广泛关注。

开展执法检查,着力破解堵点难点;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深入推动整改;组织专题询问,持续跟踪问效……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把脱贫攻坚作为监督工作重中之重,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用监督刚性增强监督实效。

创新体现在五级代表全程参与,筑牢严密监督网。

一个月收入多少?异地搬迁后,村民们生活上还有啥难处?联动监督开展以来,该省4万余名人大代表积极跟进、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代表“家”“站”作用,深入群众、走访农户,详细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线索更精准,合力筑起一张更加严密的监督网络。

动真碰硬的有效监督,换来的是真刀真枪地解决问题:开展脱贫不稳和边缘人口摸底监测,分类摸清底数;建立健全脱贫防贫长效机制,为大病致贫筑牢防护网;实施技能大培训、搭建劳务对接平台,破解贫困人口就业难……一系列脱贫攻坚中出现的老大难问题得以真正解决,是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持之以恒开展监督的韧劲。



04  三个帮扶村的新探索:

写好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谁能想到,俺老王有一天也能住上新楼房?”把窗玻璃擦了又擦,王小三的笑脸上,皱纹挤成一朵花。

王小三所在的阜平县寿长寺村是省级深度贫困村,全省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他家祖祖辈辈住在石头房子里,窗户都是纸糊的,常常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全村男女老少只能共用一个厕所,更不用说自来水了。

变化始自2017年。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驻村帮扶工作队入驻上堡、石滩地和寿长寺三个村,自打这时起,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帮扶村阜平县石滩地村新貌。(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供图)

举全机关之力,攻坚中之坚。

2019年11月,在工作队推动下,寿长寺村在阜平县第一批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山沟沟里苦了60年的王小三,没花一分钱,就分到一套100平方米的新房。他和媳妇分别被录用到村里的物业公司和旅游公司,每月工资加起来近6000元,过上了不愁吃喝、手有闲钱的新生活。

如今,三个村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89.73%、80%、85.5%,分别下降到0.66%、0.7%和0。越来越多的“王小三”过上了好日子,正与全省人民一道,大步奔向全面小康。

——搬得出还要能致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2020年9月中旬,硕果累累的季节。站在半山腰望着一片片菌棒上的木耳,石滩地村村民周九英还是难以相信,这些“黑金子”真换回了真金白银。

产业扶贫,必须在“精”字上下功夫,在“准”字上谋实招。

木耳种植有优势,就发展木耳大棚;太阳能资源丰富,就建光伏电站……工作队按照“村集体+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探索出一条“集体搭台、农户唱戏、公司管理、购销保底”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木耳园区建起来了、光伏项目并网发电了、手工业厂发展起来了、民俗客栈落地了……2019年,上堡村、石滩地村、寿长寺村年人均收入从2014年3010元、3090元、2859元,分别提高到8230元、8715元、9456元,真正实现搬得出、有保障、能致富。

——补齐短板,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寿长寺村,四周群山环抱,银河水穿流而过。

曾经,这里水渠匮乏,世世代代无法灌溉。地旱了,就长不出庄稼,收获多少全指望“老天爷”。

如今,这里建起了3座塘坝,不仅可以通过沟渠把水引入耕地灌溉,更能把雨水储存起来,避免山洪泥石流给村民带来灾难。“自从工作队给咱修了塘坝,粮食收成强多了,一亩地能差上200斤。”村民王小三举起两个手指头,乐得合不拢嘴。

尽快把弱项强起来、短板补起来,工作队积极协调省交通厅、水利厅、农业厅等7部门项目资金8299.06万元,协调阜平县落实配套资金近亿元,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上堡村小学完工了,家门口校园里响起朗朗读书声;寿长寺通往县城的山路修通了,5个多小时的路程缩短到一个半小时……几年来,扶到点子上,帮到关键处,脱贫攻坚基础不断夯实。

——抓好搬迁后续管理,打造乡村新社区。

刚搬进祭台移民安置区,石滩地村村民齐二先和她的老姐妹们就碰到了难题。

原来,这个安置区由石滩地和邓家庄两个村组成。以前两村各有一支舞蹈队,按说搬到一个社区就该融到一起。可是舞蹈不一样、服装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到底咋融合?

“这只是其中一个小问题。”工作队员表示,由于搬迁群众来自不同的村,文化意识、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差距较大,乡土观念都很强,社区融入难度大。同时,由于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新社区的新秩序也需要尽快建立。

适应新形势,把握新变化。工作队不断创新方式方法,通过成立新村党总支、组建物业团队、完善村规民约等方式,为解决集中居住后的实际困难竖起新标尺。

成立新村党总支,坚持“三统一分”“一个核心四支队伍”工作方法,不断推进两村融合发展;推动成立安置区物业,在供水、供电、供暖、排污等方面做好便民服务;完善村规民约,业主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逐步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新家园逐渐建立。

——建班子、定制度、创模式,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

村里党员干部文化水平低、年龄大,村支部整体凝聚力、战斗力不强。针对这一情况,工作队精心研究村里特点,不断完善村党支部会议、村“两委”联席会议、党员活动日等各类制度,加大政策培训力度,提升村“两委”的战斗力。

面对三年来村干部队伍的变化,石滩地村党支部书记周田生感慨:“如今,村‘两委’班子从散沙一盘到五指并拳,大家人心齐、干劲足,铆着劲要尽快实现全村小康。这是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在帮扶过程中,为俺们村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千年梦圆在今朝。越到紧要关头,越容不得松口气、歇歇脚。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将充分发挥人大职能,进一步推动“三农”工作走向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助力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有序衔接。(周洁 于浩)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