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代表风采>>
陈圣知:不负青山的种桃人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重庆人大网发布时间:2020-12-30 10:24:51

原标题:不负青山的种桃人

“翠竹绿树掩农家,红花青果满庭芳。”初秋时节,车入重庆市云阳县云安镇铜鼓村,但见巍峨的山峰绿意葱茏,玉带般的水泥路在山腰里蜿蜒盘旋——好一幅迷人的乡村画卷。  

提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都夸赞一位心里装着群众的“领头雁”——市人大代表、铜鼓村党支部书记陈圣知。  

“村官”很小,挣钱很少;“村官”很大,百姓牵挂。  

从繁华都市到偏远农村,从白领到“泥腿”,退伍不褪色的陈圣知十年如一日从未歇息,让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经历了从贫穷落后到文明富裕的变迁。

陈圣知(右二)走访村民


临“危”赴任  

精干的短发、黝黑的皮肤、敦实的身材……初见陈圣知时,他刚刚从村里的一个建设工地疾步如风地回来。  

问起铜鼓村这些年的变化,围在一旁的乡亲们讲起了村里的一些过往。  

位于云安镇西南部的铜鼓村,属云阳县“十三五”脱贫攻坚重点贫困村。“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神仙莫奈何。”就是村里过去的真实写照。  

1995年,陈圣知走出大山穿上军装,3年后怀着一腔豪情退伍返乡。经历了外面的世界,家乡依然如故的穷困面貌就像一根刺,扎得陈圣知坐立不安。  

“新农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你是退役军人,也是一名党员,有能力去做好这件事。”镇里领导多次“点将”,上门动员陈圣知。  

这一番话触碰到了陈圣知心里的痛处。  

“外面的事情干得好好的,干嘛又回去?”对于陈圣知的这个决定,妻子百思不得其解,且极力劝阻,“还是别揽这费力不讨好的差事。”  

尽管如此,这个倔强的汉子仍毅然回到了村里。  

“要么就不干,要干就干好!”2010年上任第一天,陈圣知就在村“两委”会议上立下“军令状”。  

曾经的军旅生涯铸就了陈圣知正直、刚强的个性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广泛调研、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将清理账目作为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  

陈圣知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学政策、学法律、学管理、学业务,并召开党员座谈会、干部评议会和班子交心通气会,全面整顿干部作风。  

他还将法院的同志请到村里,向村干部和党员“开刀”:凡有债务牵连的村干部和党员做到带头偿还,还自身一个清白、给百姓一个明白。

认真工作的陈圣知(左一)


筑巢引凤  

当初,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成了村里发展的“拦路虎”,乡亲们柑橘树上的好果子因此卖不起好价钱。  

“我们住在大山里,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的土货,品质再好、产量再多,也没人愿意进山来买啊。”陈圣知心疼不已。  

万事开头难,穷村创业更难。为了让村干部开阔视野,陈圣知组织他们到山东威海先进村参观,学习外地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随后,他又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一方面主动争取“村村通”工程项目资金,一方面向外“化缘”,先后筹集资金80万元硬化了村级公路。  

起初因资金有限,村委会原计划按村级3.5米的标准修建道路,但陈圣知考虑长远,说服干部群众按4.5米宽的县道标准铺通了两条2.5公里的村级硬化公路。  

陈圣知的账算得很简单:村级公路按县道标准修,大巴车能直接驶进田间地头,乡亲们的橘子一斤至少可多卖1角5分。虽然目前欠点账,但总体来说划算。  

为了村里的发展和村民的利益,陈圣知自己贷款十万元,作为项目启动资金,用作施工队的基本生活费和购买、运输材料等费用。  

那段时间,项目要抢工期、赶进度,陈圣知天天与施工队泡在一起,督促工程进度和质量,所有的砂石、水泥和钢材都要一一过目。  

“虽然这个项目投资不多,但我不能让村里亏本!”陈圣知说。  

路通了,村民们的心暖了。脱贫攻坚的战幕一拉开,陈圣知就带领村干部一边改造基础设施,打通发展瓶颈;一边着手引进业主,发展产业。

陈圣知为村民宣讲五中全会精神


黄桃飘香  

“漫山桃红春意浓,最美人间四月天。”每年三月,铜鼓村漫山遍野的桃花盛开,微风吹拂下芳香四溢,吸引无数游客远道而来欣赏桃源盛景。  

“一定要改变山村旧面貌,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陈圣知召集致富能手、乡贤人士一起讨论致富的新路子。  

村里的综治专干李玉军答应一起“吃螃蟹”,远赴湖南枣阳考察取经,顺道在一亲戚家吃午饭,尝了尝主人端出的黄桃后,感觉果肉细腻、甜香四溢,回来就说给陈圣知听。  

陈圣知得知,黄桃每年七八月份上市,一棵树多的时候可以结几百斤果,价格好时每斤可卖到十几块钱。  

“铜鼓村与枣阳乡都属高山地区,气候极为相近。”陈圣知听后,认为这或许是个致富的好门路。  

陈圣知一边组织村里申报项目,一边和李玉军一起协调土地。乡亲们对此不以为然,有的还公开打退堂鼓:“以前村里那么好的柑橘都没发展起来,你们现在想种黄桃,恐怕难啊!”陈圣知也不作过多解释,他要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回答村民。  

发展初期,资金是最大问题。由于大多数人不看好这个项目,导致流转土地,群众要现金;整理土地,挖机师傅要现金——他们都怕产业失败后收不到钱。  

陈圣知没有气馁,东拼西凑了10000元,作为挖机师傅的定金,以及支付部分村民的土地流转费用。2013年底,终于种上了400多亩黄桃。  

后来,陈圣知组织村里成立黄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吸纳贫困户入股,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中整合流转土地,黄桃产业才渐渐走上正轨。  

2017年底,黄桃品牌“初长成”,种植面积达800余亩,亩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黄桃产业“修成正果”,加快了村里脱贫致富进程。  

穷则思变,“变”也得找对方向,才能事半功倍。为进一步延伸黄桃产业链,村里积极探索“产业+旅游+扶贫”模式,引导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民宿等新型业态,以旅游带动黄桃等农产品销售及服务业发展,为村民们稳定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  

苍天不负有心人。2019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一向沉寂的小山村突然热闹起来,城里人源源不断地涌进来,住农家院、吃农家饭、买土货、摘山果,昔日小山村变成了“快乐大本营”。  

“现在村里除了黄桃1100亩,还有晚熟李900亩,露地蔬菜500亩……”陈圣知登上山顶鸟瞰全村,只见果林层峦叠嶂,果树阵阵飘香,“这些产业让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还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起到决定性作用。” 


为民解忧  

“谢谢陈书记,要不是你出面协调,我的房子很难修起来!”村里的贫困户张绍文热情地拉着陈圣知的手说。  

张绍文是村里出了名不好“招呼”的人。  

2015年春夏交替,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引发山洪。陈圣知挨家挨户走访查看灾情,发现张绍文家的泥坯房墙体倾斜,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年老体弱的张绍文无力自建,水泥、砂石也需要钱,陈圣知帮他垫资了20000多元,才得以动工。但村民刘治成却拉了一车砂石堵在公路上,不让张绍文家拉砂的车子通行。原因是当初这条路是村民集资修的,张绍文没有出钱。  

陈圣知知道这件事情后,立即赶到刘治成家,做他的思想工作,这才解开了刘治成的心结。砂子清理干净,车辆恢复通行……张绍文的新房得以顺利修建。  

建房初期,张绍文到处找车辆拉石块。每方运费90元,他感觉有点承担不起,又找到陈圣知。陈圣知“借机”向张绍文提出要求,要他有时间多做一点零工赚钱,不要有理无理找村干部闹、干扰村干部做事。张绍文当场答应下来。  

如今,张绍文已入住4年多,还拖欠着陈圣知几千元钱。  

“钱的事不着急,等他慢慢还。但看到他改变了,现在特别支持村里的工作,我打心眼里高兴!”陈圣知说。  

闲暇时,陈圣知喜欢去村里的广场和乡亲们聊天,孩子们也喜欢围着他玩。谁家有困难都找他,无论大事小事,他都当成自己的事去办。  

一个人的生命可以燃烧几次?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年代,怎样才能静下心来,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幸福?  

陈圣知心中早已有了答案:“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谭舰)

责任编辑:张红兵